曹俊彥回大稻埕 | 拾書所

曹俊彥回大稻埕

$ 280 元 原價 280
 曹俊彥x劉興欽
兒童文學界點子王與知名漫畫家,
他們的相遇,創造了年輕時候的美好回憶

看到台灣60年代的校園風景,
以及學長、學弟間的提攜與溫暖。

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曹俊彥分發到母校永樂國小擔任美術老師,因遇到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孩子入學,於是後走廊變成科任老師辦公室,大禮堂也用活動屏風隔起來當教室。同時遇到學長劉興欽,一起體驗釣魚玩樂與創作投稿的人生。

本書特色

1.2013年金鼎獎最佳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好書《曹俊彥的私房畫》第三部曲,描述曹俊彥在永樂國小擔任美術老師的教學生活,以及插畫生涯的開啟。
2.完整呈現一九六○年代的校園實況。
3.側寫知名漫畫家劉興欽青年時期的身影。

名人推薦

曹老師的故事敘說,將是一部走過戰後的台灣童年史、師範教育史與兒童文學發展史。……是曹俊彥老師超乎常人的記性,為我們留下了台灣漫畫史上重要的創作者身影,一位有血、有肉、有體溫的劉興欽。讀一本《曹俊彥回大稻埕》,讓我們認識二十歲青春的曹俊彥,還附送一位劉興欽,值得!——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自序

拉住片段的記憶 曹俊彥


這是「曹俊彥的○○○」系列的第三本,涵蓋的時間自一九六一年七月到一九六四年七月,就是我被分發到永樂國小服務,擔任美術老師的三年。距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超過十五年,正好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孩子求學的階段,台灣因為加上由中國大陸「轉進」大量的軍隊、官員和老百姓,人口爆增,許多學校都增班,班級人數也多到近六十人,可以說是教育的大量生產。在永樂國小,辦公室不夠用,會客室變成小辦公室,後走廊變成科任老師辦公室。教室不夠用,美術教室和音樂教室都改成一般教室,大禮堂也用活動的屏風隔起來當教室用。上課時,音響相互干擾的情形很嚴重。軍隊剛撤退到台灣來時,因為數量太大,許多學校教室被徵用為臨時營房,中低年級的學童只好上半天課,並輪流分為上午班或下午班。我讀小學的時候,就因為這樣常常有半天一個人「看家」。

那些年,小學升初中,要經過聯考,考試的壓力促使家長要求老師在放學後,再為學生加強課業輔導,並酌予收費,因為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教育局明令禁止,並派督學查察。補習便轉入地下,家長會提供隱密安全的場所,學生放學後,換下制服,再低調的前往補習。對單獨負擔家計的老師而言,這些補習費對生活不無小補。因為當時教員的薪資,與其他行業相比,是相對的低,所以當時有「窮教員」這樣的稱呼。再加上報紙對補習冠上「惡性」兩個字,更使「教師」這個工作又窮又臭,不被看好,自然形成一股小學老師轉業或兼職的風潮。本來透過師範學校吸收的優秀人才,漸漸的流失到其他行業裡去了,很多年長的會日文,被貿易公司和旅行社吸收,為台灣拚經濟。年輕的則拚升學,或參加高考、特考。有藝文特長與興趣的,在業餘時間拼創作,有的成為專業作家,有的當作副業。如我的學長劉興欽,利用課餘發揮創意與畫藝,在漫畫領域大展身手,他的原則是內容絕對是本著教育良心,可說是同時兼顧改善經濟和教育本分。我有幸與他同校,獲得許多有趣且有用的經驗,自認值得與大家分享,所以本書有相當多的篇幅是與學長相關的,希望讀者會喜歡。

在永樂國小服務的三年時間,幾乎每個星期日都與學長一同遊山玩水,享受垂釣之樂,並在路上聽學長說一些我以前生活中較少接觸到的客家生活習俗和大自然的常識。最難得的是在山林水邊的活動中,很自然的將台灣原有的生態之美印記在記憶深處,是很重要的美感經驗。

這本書書名不叫作「曹俊彥回永樂」,而是「回大稻埕」,是因為這三年,除了下班回家,幾乎生活重心都在大稻埕,常常從早餐開始,就是在學校附近解決,午餐最喜歡和劉老師一起到對面太平國小隔鄰的太平市場,吃很便宜的燒餅、稀飯和小菜,飯後再到水果攤選個大木瓜,兩人分著吃,水果比正餐貴是很平常的事。有時候,也會到當時還在涼州街、靠近迪化街亭仔腳的炎仔麵攤吃麵,他的特色是鮮,道地的台灣料理,樸實、乾淨加上一級棒的沾醬。因為經常佳賓滿座,所以只能偶而提早去佔位置。大稻埕有許多國民學校,與永樂隔著延平北路相對的是太平國民學校,在台北大橋橋頭有大橋國小,再往北一些有延平國小,往東有大同國小,東南有雙連國小和蓬萊國小。有機會,我就會到這些學校去觀摩他們張貼在佈告欄上的兒童畫,作為我教學的參考。這些學校的美術老師也都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學長。

在永樂國小的周遭,有許多電影院,除了第一劇場外,還有國泰戲院(本來的名稱是「太平館」,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容易被連想成「太平間」而改名?)、大同戲院,和靠近圓環的遠東戲院與中央戲院,都是這三年間常常去娛樂和進修的地方。在第一劇場欣賞了英國的幽默巨星諾曼威斯頓的作品。在國泰戲院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看板和劇照,聽了唱片行一播再播的梁祝歌曲。雖然我不常看電影,但是電影影響了周遭的氛圍,在同一個環境裡很自然的受到影響。

在寫這些五十幾年前的往事時,又到大稻埕走走,更體會到時光的流逝,物換星移的現象。永樂國小的校舍長高了,由二層樓長高成三層樓,大禮堂不見了,改建成高樓。進出的大門也從延平北路換到涼州街那一邊。太平和永樂之間多了一座行人陸橋,聽說是台北市第一座,所以將被保留下來。以前常去釣魚的地方潭腰,已經變成翡翠水庫的水底,林口的天然水池,都被房屋取代了。

回來大稻埕,走在延平北路、涼州街、迪化街,景物變了,人物也完全陌生了。迪化街雖然還是南北貨和布料批發的重要市場,但多了藝文空間和觀光的功能。以前三步五步就是親戚、朋友的家,現在走著走著,除了少數可以勾起青少年時記憶的建築外,竟然會有找不到故鄉的感覺。這是不是大都市的居民都會有的際遇?那我寫這本書,能不能拉住一些?保留一些呢?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