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 | 拾書所

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

$ 360 元 原價 360

★ 2015年《紐約時報》年度百大書籍
★ 2015年 亞馬遜書店年度二十本好書
★ 《時人》雜誌年度最佳書籍
★ 普立茲獎得主 愛彌.埃利絲.諾特記述跨性別家庭的挑戰與堅韌


「有時候我真恨自己是跨性別者,跨性別的孩子不是自殺、就是被人殺死。」

一九九九年,在普通美國南方家庭一個充滿明亮陽光的廚房裡,兩歲的男孩懷特身著粉紅色蓬蓬裙、頸帶波希米亞風項鍊,黑色烤爐的玻璃門映出他的身影,他看著裙上閃閃發光的銀色亮片,著迷於自己的容貌。

「這是懷特最愛的消遣之一——在烤爐門口跳舞,」父親韋恩拿著攝影機記錄下兒子的一舉一動,接著他說:「秀出你的肌肉,小懷。可以讓我看看你的肌肉嗎?」男孩的表情從喜悅轉為痛苦,心不甘情不願伸出兩個小拳頭撐住下巴,勉強擠出不存在的肌肉……

從小,懷特就與普通的男孩有些不同,他總是會問母親:「我什麼時候可以當女生?」或者「我的小雞雞什麼時候會掉?」當他再長大一些,有人問他「你是誰」時,他會回答:「一個想當女孩的男孩」或「一個住在男孩身體裡的女孩」。對他而言,男性的身體彷彿只是成長過程,總有一天他會從「男孩蛹」中羽化成女孩。

作為父母,凱莉與韋恩從沒想過在這麼小的時候就確定自己「應該是」的性別——但誰不是從小確定自己的性別呢?他的雙胞胎哥哥喬拿斯不是也從未懷疑過自己是男生?

為了讓懷特走往他心之所嚮的性別,也為了懷特的成長路上不再遭受霸凌與欺負,凱莉與韋恩從一無所知、到搜尋相關知識、再為了孩子能夠在平等環境下快樂成長而努力,他們克服鄰居親友對於跨性別孩子的不了解、衛道人士對他們的責難與壓迫,以及校園對於跨性別者的淡漠鄙視,勇敢站上法庭,為懷特爭取跨性別者的合理環境。

二○一五年,懷特終於從困擾他一輩子的性別脫離,化身為妮可。

普立茲得獎記者愛彌.埃利絲.諾特在妮可於醫院接受荷爾蒙療程時,認識了妮可與她勇敢堅強的父母,她以紀實筆法寫下從懷特化身為妮可的歷程,一個孩子如何從處處壓抑的環境裡找回自我認同、甚至爭取到應有的性別平等環境;也記述了妮可一家長達五年的訴訟,這場訴訟判定公民可以使用自己認同性別的廁所,在美國人權史上跨出極大的一步。諾特並發揮自己的專業,用平易近人的筆法,解釋科學上為何會有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的不同。

這不只是一個關於人權的故事,也記述了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是一個平凡家庭的成長過程。

名人推薦

卓耕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翁麗淑/《教孩子自己找答案》作者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番紅花/作家
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_____________________關懷推薦

►媒體好評◄

「這是一名跨性別女孩的成年傳說,一份剛萌芽的性別科學大全,一顆人權時光膠囊,一段讓人爆淚的法庭之旅,此外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家長面對與自己期望截然不同的孩童——他們可能會被迫封閉心靈與雙眼,卻也可能因此目睹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時代》雜誌

「本書大幅度追溯了家長之愛的各種可能……深入一個跨性別孩童的家庭,針對孩子降生家庭後努力以各種方式活出自我的故事,發掘出其中獨特卻又普世的真實情感。」——《紐約時報》書評

「一段傑出的紀錄……妮可去年告訴父親,『故事能夠讓那些隔閡被移除。』藉由這段有關妮可、妮可的哥哥以及兩人父母具有啟發性、同理心與智慧的故事,愛彌.埃利絲.諾特做的正是這樣的事。」——蘇.哈爾奔,《華盛頓郵報》

「純粹就情節而言,《變身妮可》是一個跨性別女孩在歧視訴訟中獲勝的故事……但真正的故事流動於更深層的內裡,也就事每個家庭成員心靈與頭腦後方的神秘空間。這四個平凡也不完美的人類必須處理這個不平凡的處境,並藉由他們素樸的方式成就卓越……如果《變身妮可》沒有讓你感動,我猜你的心大概是一團邪惡的黑暗物質。」——珍妮佛.錫尼爾,《紐約時報》

「一本必讀之書,梅因斯家庭的無私分享實在驚人,也勢必會在全國數百個家庭的客廳內開啟有關『跨性別』的討論。但這也同時是一本具有深度普世性的書籍,打動的是我們身而為人,無論面對的掙扎處境為何,都努力想要認同自己、做自己的嘗試。」——BuzzFeed

「這本書精妙重現了一個跨性別女孩的化身之旅,也讓我們感同身受地看到一個家庭全心全意只想保護女兒的生活切面。普立茲獎得主諾特從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處理這個主題……成功把妮可的個人旅程放置到更廣泛的美國跨性別人權敘事中,並讓正上演的現實多了更多人性。」——《出版者周刊》

「《變身妮可》是一個奇蹟,是一個家庭與跨性別孩童搏鬥但也擁抱他的故事。但最重要的是,在所有混亂、彼此衝突中獲得的成功光環中,他們仍能接納彼此。梅因斯一家人是非常美式的家庭,一路以來,他們尋求的是真誠與正義,並讓我們看到這個國家未來的家庭典範;這也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未來。無論母親、父親、兄弟或姊妹,似乎都能從這個故事中找到勇氣與愛,甚至發揮出內心深處最好的那一面。」——珍妮佛.芬妮.柏蘭(Jennifer Finney Boylan),同性戀反歧視協會(GLAAD,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共同主席之一

「閱讀本書,你能了解為了理解、支持並稱頌那些使我們獨特的個人差異,這個家庭是如何踏出了珍貴的那一步。如果你想一窺他們是如何大刀闊斧地改寫了美國核心家庭的概念,並接受擁抱世界中的美好,就一定要買這本書。」——《費城詢問報》

極為令人動容的真實故事,訴說一個家庭驚人的進化之旅。——《時人》雜誌

「令人不忍釋卷……一場意義深遠、時機正好的考驗。」——《科克斯書評》

「太驚人了……美好又引人深思的。」——《明尼阿波利斯星報》

「太無私了……一個棒透的故事。」——紐約國家廣播公司

如果我的孩子是跨性別,那是怎麼樣的家庭關係圖像?全然愛著與眾不同卻真實的他/她,還是盡可能改變為社會認可的樣子?這是為人父母的兩難。不過這困境究竟起因於孩子的不同?還是焦慮這差異帶來的異樣眼光?妮可的跨性別認同過程,家人的支持與擔心溫暖又矛盾。如果這個社會或體制是友善的、而非製造障礙的共犯,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自在展現真實的自己、父母也不會因差異而倍感壓力。差異是珍寶、而非差別待遇的理由。──卓耕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不管你是家長,或是未來的家長,或是可能教育許多學子的教師,甚至你從事任何將與人接觸的工作,你都應該好好認識這個族群:不同生命樣態的細節、靈魂與肉體更深刻的追究與探問。而我們的世界應做好怎樣的準備,才能寬容有力量的給予同樣的愛與尊嚴?!
這不只是一個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也不只是一個家庭如何面對、對抗歧視與不公義的故事,更是台灣此刻所有的公民都必須理解認同,從而更有力量的與跨性別的族群站在一起對抗誤解與汙名的重要契機!──翁麗淑,《教孩子自己找答案》作者

序曲

鏡中倒影


這孩子顯然入迷了。他以腳趾點地,笨拙地拖著穿了涼鞋的雙腳,努力跳著一支有點彆扭的舞。他不停旋轉,但眼睛不管鏡頭,而是對著黑色烤爐的閃亮玻璃門,對於兩歲孩子而言,那門的高度正好。懷特光著上身,後腦杓鬆垮戴著一頂帽子,脖子上則掛了條馬蒂.格拉斯嘉年華風的彩珠。不過真正讓他沉醉的,也是使此刻無比夢幻的,則是粉紅蓬裙上的閃爍亮片,隨著他每次旋轉,那些銀色閃光就會一陣陣點亮小男孩沉浸於自己倒影的臉龐。

「這是懷特最愛的消遣之一——在烤爐門口跳舞,」攝影機背後的有人開口說話。「他剛拿到這條新裙子、波希米亞風項鍊和帽子,第一次穿……對鏡頭揮揮手,小懷。」

懷特可能沒聽到父親說話,也可能他聽見了,但因為某種理由選擇忽略,只是繼續前後搖擺,眼光從來沒從自己閃亮的倒影移開。最後,這個小男孩好不容易回應了父親的要求——算是吧——他稍微轉頭,害羞地抬眼盯著父親,然後發出一些喜悅的叫聲。這是一個孩子表達極端快樂的方式,但韋恩.梅因斯想要的不是這個。

「秀出你的肌肉,小懷。可以讓我看看你的肌肉嗎?」他催促自己的兒子。

突然之間,懷特變得很不自在,雙眼緩慢從父親臉上移開,望向廚房另一側的某個東西——也可能什麼都沒在看——總之在攝影機拍攝範圍之外。他猶豫了,不確定該怎麼做,然後再次忽略父親,轉回烤爐前擺了個姿勢,心不干情不願的樣子:他伸出兩個小拳頭撐住下巴,勉強擠出不存在的肌肉。他知道那不是他父親想看到的,但似乎無法擺脫自己倒影的魔咒。

「秀出你的肌肉給我看。過來這裡。秀給我看。」

韋恩有點沮喪了。

「讓爹地看看你的肌肉呀,像這樣。過來這裡。懷特。秀出你的肌肉給我看。」

終於,他的呼喊得到回應。懷特再次轉向父親,雙手仍撐著下巴,手臂緊靠身側,抬頭望向他。不過也只有這樣。韋恩.梅因斯能得到的就是這樣了。小男孩的表情半是叛逆、半是抱歉,之後又轉身面對烤爐。

「好吧,這就夠了,」失望的父親關掉攝影機。

在愛之前,在失去之前,在渴望成為某種人之前,我們不過是於空間中呼吸的一具具身體——「粗暴、肥壯、多欲」,詩人華特.惠特曼曾如此描寫。我們無法逃避自己的身體,正如無法逃避吸引你的人。不過,如果我們被自己的身體定義,表示也無法擺脫他人的身體。對於嬰兒而言,一具能夠直立、移動的人體一定比任何手搖鈴或玩具更有意思:六個月的嬰孩連話都講不清楚,但已能分辨男體與女體之間的差別;一個發燒的嬰孩將頭枕在母親的胸口時,為了替孩子降溫,她的身體會稍微冷卻下來;如果將早產兒的耳朵靠在母親的心口,就算凌亂的心跳也會找到正確節奏。

在我們成長、成熟並開始擁有自我意識的過程中,我們被教導外在——呈現我們的外表——完全比不上內在重要。但美仍誘惑著我們。人類總是下意識地受到均衡與美學所吸引。簡單來說,我們就是身體的動物,甚至自戀。身為哲學家與心理學家的威廉.詹姆斯曾寫道,「人類最可感知的自私就是『身體的自私』,而『最可感知的自我』也是身體。不過,人並不是因為對身體有所認同才愛自己的身體,而是因為愛身體,才對其有所認同。」

那麼,要是一個人不愛自己的身體,會發生什麼事?你要如何佔據一個實體空間,且在空間中以這個身體存在,但同時又對其感到疏離?

在懷特.梅因斯和他的同卵雙胞胎喬拿斯出生的頭幾年,兩人被拍攝了十幾部影像紀錄,一開始他們住在紐約州東北的阿第倫達克山脈,後來搬到緬因州的郊區。他們一出生就被凱莉和韋恩領養,這對沒有其他孩子的夫妻對他們投注了所有關愛,並用這些影像紀錄了他們的大小事:他們在浴缸中彼此潑水,一起踩踏雨水積成的水窪,也在聖誕節的早晨肩並肩拆禮物。凱莉不希望兩個男孩為了禮物吵架,所以一個人有的東西,另一個人一定也有,甚至連慶祝生日的蛋糕蠟燭也是。因此,一歲生日時,他們的蛋糕上有兩支蠟燭,一人一支。兩歲時就有四支蠟燭。凱莉會同時送他們傳統和非典型的玩具,所以在聖誕節與生日時,兩人都收到了大型黃色卡車、溜冰芭比娃娃,以及大麥町小狗的電動玩偶。

兩人一開始都頂著小瓜呆頭、穿吊帶褲和法藍絨襯衫,你很難分辨誰是誰,頂多就是懷特的臉稍微圓一些。不過凱莉和韋恩沒過多久就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差異。包尿布又吸奶嘴的懷特每天早上會站在媽媽旁邊,模仿她做皮拉提斯的動作,練習過程中通常抓著一個芭比娃娃,時不時還會為了看她的金色長髮在陽光下閃爍而甩動。有時他會把連身睡衣解開,讓衣服的上半身往兩邊如同洋裝般垂下。

凱莉和韋恩知道懷特的情緒起伏比喬拿斯來的大。他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哥哥發火,彷彿光是他的存在都讓他挫敗。情況不只如此。每當凱莉晚上替兩個孩子洗澡時,都會發現懷特盯著掛在浴室門內側的長鏡子,就連她脫下喬拿斯的衣服、把他放進浴缸,也會看到懷特全裸地呆站立於鏡子前。這個兩歲孩子究竟看見了什麼?他自己?他的同卵雙胞胎?我們無從得知,當然也無法問懷特。不過這孩子確實常對自己的倒影感到困惑,不確定在鏡子裡盯著自己的人是誰,眼神似乎蘊含一種高深莫測的痛楚。他似乎感到緊繃、焦慮,彷彿心揪成了一個結,而他不知該如何解開。

我們出生時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特徵、特色與足以讓他人辨認的身體標記,以方便別人說出「他是個男孩」或「她是個女孩」之類的句子。然而沒有人一出生就擁有自我意識。兩歲的孩子會在認出鏡中的自己,但猩猩和海豚也可以,就連低階的蛔蟲都能僅靠一根神經將自己與環境區別開來,但「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也就是我們的本質——卻無法在大腦裡找出一個地方、一塊灰質區域、或一系列神經電波活動供人指出,啊哈,就是這兒,這就是我的自我,這就是我的靈魂。

不過對於將男孩們從醫院帶回家的凱莉與韋恩而言,所有關於「我們是誰」的自我探問都屬於未來。這對父母將這對同卵雙胞胎男孩視為意外的大禮。因為無法生育孩子,靠著這兩個小小的、完美的男性人類,他們覺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美國夢。尤其韋恩,他渴望儘快為兩個男孩買下人生第一把來福槍、第一根釣魚竿以及第一副棒球手套。這是他的家族傳統,一定要維持下去。

「我是誰」不只關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更牽涉別人看待我們的眼光。我們可能被愛、被碰觸、被讚賞、被排擠、被稱讚、被蔑視、被安撫或被傷害,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我們會先被觀看:人們透過身體的輪廓、膚色和動作來辨認我們。W•E•B•杜波依斯是一位非裔美籍的作家兼知識分子,他於一九○三年發表的宣言〈黑人同胞的靈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中提到一種雙重意識,一種屬於「黑人」(Negro)種族的二重性,「永遠透過他人的眼睛凝視自我,用世界的尺度丈量自己的靈魂,而世界只是帶著興味盎然的輕蔑與憐憫旁觀著。」他相信,在美國的非裔美籍族群歷史其實類似「一場衝突——渴望獲得足以自我意識到的男子氣概,也渴望將雙重自我融合成一個更好、更真實的自我……他只是希望能同時是一個黑人及一個美國人,且不被自己的同胞詛咒、吐口水。」

每個人都想要尊嚴、自尊及被公平對待的權利。但杜波依斯知道,那些因為膚色(或其他人所說的性傾向及性別)而與社群疏離的人們走在一條更艱困的道路上。這些感到疏離、分化且無法融入社會的人勢必得承擔一個無聲的問題,那是即便社會中最有禮之人也始終準備在唇間的問題:

「身為一個麻煩,感覺如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