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瞬間的美好:17年安寧療護工作,真實見證47則平靜安詳的告別故事 | 拾書所

最後瞬間的美好:17年安寧療護工作,真實見證47則平靜安詳的告別故事

$ 300 元 原價 300
孤獨、病痛、恐懼,並非生命結束時的必經過程。
當你接受生命的脆弱與無常,明白離去是自然和必然,
學會說再見,不再恐懼死亡,才能活出生命最精采的風景。

【當人生終須謝幕時,我們也能看見幸福與祝福】

長達17年的安寧療護工作,作者見過許多人在病重與臨終的時刻,也常為無數家屬對病人投注的愛與關懷所感動。從陪同人們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的經驗裡,她感嘆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也體悟到生命的神聖與珍貴。
   
透過47則真實故事,我們得以一窺接近生命終點的世界,那是無需恐懼從此生跨到彼岸的時刻,是一種延伸,甚至是一種橋樑,能引領我們通往另一種經歷。
   
有些病人樂觀豁達面對生命終點的心態,或是接近神與靈的奇妙經歷,也往往令人讚嘆或敬畏:

一位高齡九十四的老人,在昏迷數日後,突然張開眼睛微笑,比食指壓在嘴上說:「噓…!  聽到了嗎?上帝在說話呢!」

一位臨終病人的兒子遠在中國,他透過電話安慰父親:「爸,我快回來了。我星期五晚上八點就會看到你。」他等到兒子歸來,完成最後一個「待辦事項」,才離開人世。

有位病人在初次與作者碰面時,就把「死」擺在檯面上討論:「我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我想在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時候做我喜歡做的事,所以我真的很忙,我想妳只要一個月來兩次就好了。」

在確診後只剩一週生命的二十七歲男子,在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終點時豁達地說道:「一星期有點短,但已經夠安排喪禮。」

病人也問過作者各種形形色色的問題,像是:「得花幾光年才能到天堂?」、「我的翅膀會有多重?」、「在天堂可以穿任何顏色的衣服嗎?我穿白色的不好看。」

【每個生命的終結,都讓另一個生命懂得該活得更好】
   
我們在活著的時候,若能思考死亡、談論死亡、閱讀與死亡有關的書,讓自己對死亡不陌生,或許就會發現,原本極力抗拒去面對的死亡,其實並不可怕。至少不如過去想像的可怕。當有一天我們必須面對死亡的時候,就可以冷靜面對,甚至期待即將獲得的輝煌體驗。
  
書中動人的生命紀實,告訴我們:

怎麼愛、怎麼允許自己被愛;怎麼原諒、怎麼請求原諒;

怎麼自得其樂、怎麼將快樂傳播給他人;

我們怎麼讓塵俗世界的自己與性靈世界的自己有所連結,讓這兩個重要的自己在死期終至而相見的時候,彼此不感到陌生。

【善終,是人生最美的事】

作者以此書道盡全體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希望表達的一切,涵蓋與死亡以及死亡進程相關的所有層面。我極力推薦以此書指引、教導,或撫慰正須面對死亡或死亡進程的人。——註冊護理師、護理學士  帕特爾

作者對病人與家屬的誠心奉獻令人由衷感佩,是她讓我相信天使的存在。——美國安寧療護公司總裁暨執行長  梭莫

曾有位病人,在他生命的末期由於我的陪伴跟關懷,跟我建立了很好的關係,並在最後的關頭對我表達他深深的感謝。他的感謝變成我的感動,而這樣的感動就一直持續到今天,成為我一直服務的熱忱。——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楊育正

一般人對於死亡,寧可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堆,也不願睜開雙眼去凝視死亡。潛意識以為不準備,死亡就不會發生;或者一準備,立刻就發生。我經常提醒家屬:「寧可準備好而用不到,千萬不要臨時有變化,卻什麼都沒有,只留下一場慌亂和一生遺憾。」——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許禮安

本書作者無私的分享在陪伴病人死亡過程中所經歷的許多事件,或是所謂的神奇事蹟。這些其實是我們平日在臨床工作中常聽到、看到、甚至親身經歷的情境,但僅止於茶餘飯後的閒聊,而她卻勇敢的寫出來,不怕別人說她怪力亂神,這令我讚歎。——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秀丹
 
放手,也需要學習。本會近來推動「家庭照顧協議」,重點之一就是與家人共同面對死亡議題,減少無效醫療、維護生命尊嚴。很高興有這樣一本「關於死亡的練習書」,從諸多真實故事中,讓我們學習如何好好說再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陳景寧
 
首次任務
   
凌晨兩點十五分,電話鈴聲響起。這是我一個月前開始從事安寧療護工作以來,第一個在待命時段發生的任務,我速速著衣、梳好睡扁的頭髮,感覺有點像消防隊員聽到警鈴的時候,立刻跳起來穿好靴子、順著鋼管滑下的情景。我先複習病人的名字與地址,以及分診護理師在電話上提供的資訊:「瑪德琳快要過世了,家屬希望你儘快趕過去。」我在路上也繼續複習這種狀況的應處程序,至於該說些什麼,我想我的心會告訴我。
   
我深吸一口氣,敲敲門。這是間小巧舒適的公寓,瑪德琳的孫女克莉思蒂前來應門,臉上明顯有哭過的痕跡,她的丈夫傑克陪伴在一旁。我先安慰他們一會才走進臥室,病床上的瑪德琳蓋著粉紅色的被子,蒼老而脆弱,型銷骨立如孩童,雙膝縮在胸口,姿勢就像回到母親的子宮。手腳指甲是灰藍色,像是海貝內殼的顏色,表示她的心臟極為虛弱,就連這孩童般大小的身軀也無法充分供血。她的呼吸聲粗啞,發出所謂的「死亡喉音」,一呼一吸之間有很長的間隔,我知道她只剩餘幾小時、甚至幾分鐘的生命。
   
我輕聲向克莉思蒂與傑克解釋瑪德琳呈現的生理現象,也就是瀕臨死亡的跡象與症狀。他們仔細聆聽,瞭解他們所見是人體生命跡象流失的正常狀況後,便不再緊張。克莉思蒂說,兩天前瑪德琳才說過她老了、累了、已經擁有豐富的人生,現在想休息了。當時瑪德琳十分平靜與安詳,語氣是全然的滿足與篤定。
   
突然,一位面生的男子衝進屋裡,顯然有怒氣,一副前來主事的態度。克莉思蒂介紹那是她哥哥羅伯特,是我們醫院裡著名的外科醫師。他快步掠過我們,到房間看即將往生的瑪德琳。他對瑪德琳做幾秒鐘視診,就跑去打電話叫救護車,然後轉頭對我大吼:「你在做什麼?我祖母快要死了!她需要急救!馬上急救!」
   
我向來都有能力成功緩解情勢,也冷靜向他解釋此時無需緊急送醫。我說:「你祖母已經九十九歲,她的醫生也已經跟家屬說明,她的症狀與衰竭屬於壽終現象,無法治療,她已經看不到、聽不見,現在也無法吞嚥,或許她也不願留在人世了。」
   
羅伯特只是瞪著我,不耐的抖腳,一心等著急救人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