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癌後調養的各種難題
從飲食調整、運動養成、情緒與壓力管理、遠離環境毒素開始
同時打開抗癌基因、關閉致癌基因
癌後人生,超越存活,更要快活
手術、化療、放療和免疫療法救人無數,但這些治療的重點是破壞癌細胞,而非增強健康細胞。當療程結束後,在抗癌的旅程上,想要活得更好,必須積極作為的事情還很多。
根據最新的表觀遺傳學觀點,細胞異變只有5%是受到基因影響,其餘的95%則與環境因素有關,包括飲食、運動、毒素、感染、放射線的輻射等。因此,許多會引起癌症復發的因素是可以被控制的。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就能減少身體發炎機會,進而調節基因表現,主導自己的健康。
本書的三位作者——心臟外科醫師勒莫、整合腫瘤科醫師麥基、腫瘤科醫師暨血液專家梅塔——告訴你如何規劃出適合自己的癌後調養計畫。從運動養成、飲食營養與壓力管理這三個面向的生活習慣做起,就可以在啟動抗癌基因的同時,也關閉了會誘發癌症的基因,安然地度過治療後的調養過程,有自信地過渡到健康的生活型態。
專業推薦 (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麗民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
俞志誠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外科教授
活力推薦
「經過癌症標準治療後,大多數癌友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營養、身心調理。《癌後調養聖經》書裡提到的飲食指南、營養素處方、運動規劃建議、壓力原釋放、重拾平衡生活的訣竅,都有獨特的見解。這是一本不光是癌友,連癌友家屬、甚至是喜歡追求健康知識的朋友都適合的平安書。」劉博仁醫師(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癌後調養聖經》面面俱到地協助癌友,從運動、飲食、情緒的管理,為自己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與癌共舞未來的人生。」曹昭懿(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
「半數人一生中會罹癌,然而也沒有一種癌症的死亡率是百分百。不管狀況有多麼危險或存活機率多麼渺茫,都還是有人克服病魔。這本書提供了有條理、經實驗證明的建議,很值得我們參考。」梅默特・奧茲醫師(Dr. Mehmet C. OZ,心臟科醫師、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奧茲醫師秀》主持人)
「我罹癌前期並沒有這樣好用的工具書,只能靠自己收集大量資料並消化,加上親友的幫忙,最後才拼湊出自己的『抗癌作戰方式』。《癌後調養聖經》書中內容和我抗癌多年來所遵循的方式不謀而合,誠心推薦給所有癌友及家屬,不管現在治療到什麼階段,本書一定能幫助你在抗癌路上走得更加順暢。」星希亞(477萬人氣抗癌部落客)
癌後調養身心,調養出新人生
如果您問我目前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健康話題是什麼?無庸置疑,就是癌症相關議題。依照目前統計數字來看,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在生命週期當中會罹患癌症。許多人被診斷出癌症時,大多數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是我?」當被診斷出癌症時,醫師會提供手術、化療、放療、標靶等治療之外,但是癌友們一定要找出癌後調養之法才能真正換回健康。
許多癌友會碰到的問題,本書中幾乎都有提出情理兼顧的看法。例如得了癌症之後,回醫院檢查應有何準備?許多營養補充品,哪些才是您真正需要的?哪些生活中的毒素應該盡量避免?基因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您知道嗎,透過表觀基因的調整可以降低癌症的復發。癌後復健,包括的是飲食指南、營養素處方、運動規劃建議、壓力源釋放、重拾平衡生活的訣竅,在本書中都有提出獨特的見解。更可貴的是,作者針對不同的癌症,介紹了相關腫瘤的臨床分析、治療標準模式、檢查要點、實證醫學的營養補充建議等,這與我之前著作《營養醫學抗癌奇蹟》一書中傳達給癌友的精髓不謀而合,可見癌後調理已經是東西方醫學面臨的共識。
我不得不承認,一般醫界的朋友經常過於本位主義,接受訓練的模式偏向冰冷的醫學實證教育,而忽略了普羅大眾除了「標準治療」模式之外,更需要醫療專業人員能給予癌後的營養、身心調理建議。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作者是三位美國橫跨外科以及腫瘤科的醫師,他們在治療許多癌症患者之後,還能將真正癌後調理知識傳播給大眾,實屬可貴。
當康健雜誌出版邀請我為《癌後調養聖經》一書寫推薦序時,我當天正看了十幾位癌症患者,他們經過癌症標準治療後,不知道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營養身心調理,我想,這是一本不光是癌友,連癌友家屬、甚至是喜歡追求健康知識的朋友都適合的平安書,我相當推薦本書給大家閱讀。
劉博仁醫師
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營運長
推薦序
健康的癌後人生
感謝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人聞癌不一定需要色變,但是好好規劃癌後人生卻是必要的。《癌後調養聖經》就是希望協助癌友為自己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與癌共舞未來的人生。
這本書非常面面俱到,告知癌友們除了醫學上積極的治療,其實身心靈的照顧很重要。因此,著眼於提醒大家運動、飲食、情緒的管理;而身為物理治療師,我要更加強調運動的好處。
有許多文獻證明,在罹癌後的治療期間,運動可以增進體能以應付接受治療的體力需求,促進治療的完成率與治療效果,同時可以減少因治療帶來的生活功能障礙,改善情緒與生活品質。對於癌症療癒者,運動則扮演健康促進、增強體能、降低復發率、延長健康存活年限的重要角色。即使到了生命末期,體能活動依然可以幫助癌友輕鬆地進行日常生活,也可增進生活品質。
對於療程進行至不同階段的癌友,目前雖然沒有完全達到共識的運動建議,但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遵從:在評估了整體狀況,確定沒有不宜運動的禁忌後,原則上是可依據個人的體力與需要,以安全為首要考量,量身訂製適合的運動處方,並隨時根據生理狀況的改變調整運動內容與強度,以達到最佳功能與生活品質為目標。當然,當病人有特定部位的機能障礙時,則應加入相關的物理治療計畫,以助其功能恢復。
謝謝這本書的出版,相信可以幫助大家以更正面的心態、更正確的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癌後生活方式。
曹昭懿(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
打開這本書,給自己一個癌後療養的健康藍圖
幾年前,我應要求為一名60歲病患動心臟瓣膜滲漏的手術。姑且稱這名病患為麥可。他那厚達2、30公分的病歷,表示他有複雜病史。我越看病歷,了解到一件憾事:麥可得了無法治癒的轉移性胃癌。當下我想,麥可要不是不清楚自己的確診有多嚴重,要不就是不願意面對現實。臨終病患動心臟手術是沒有意義的,我覺得有必要跟他來一段不中聽的對話,並拒絕為他動刀。
當我小心翼翼地提出這個話題時,麥可表情很妙,好像被逗樂了。他說:「沒錯,我是末期胃癌,」又說:「還好,我現在好多了。」我想這怎麼可能,尤其他得的是侵略性很強的癌症,而且已經擴散到這麼嚴重。於是,我溫和地提出質疑,引用病例原始數據,指出那些多到不能再多的負面報告。正當我認為該說的都已說明白時,麥可平靜地說那些數據都是真的,但所有的意見註解已無關緊要,因為那都是5年多以前的事了。我怔住了,再看了看病例。麥可所言不假!
但究竟他是如何戰勝轉移性胃癌呢?麥可就跟許多遇到這種困境的病患一樣,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的折磨。他不好意思地說,他可以完全康復並不是單靠傳統方法。他認同傳統方式的必要性,但他同時也採用了另類療法,到世界各處尋找有經驗的治療專家,幫助他恢復健康。他問了許多專家,每位都讓他的全面復原計畫更加完善。沒有一個食物被忽略,所有營養補充品都經過仔細檢視。麥可甚至上了壓力管理技巧的訓練課程,嘗試新的運動並建立朋友圈。過了5年,他安然地坐在我的面前。按理說,5年前他就可能因癌症離世,但他非常健康,開心臟手術也不成問題。
沒有一個癌症有百分百的死亡率。不管狀況有多麼危險或存活機率多麼渺茫,都還是有人克服病魔。像麥可這樣逆轉勝的人更是少見。許多癌症病患在經過治療後還是要面對不必要的痛苦,有些人承擔很高的健康風險,甚至可能面對治療無效的結果,因為他們錯失了癌後療養修復的機會。半數人一生中會罹癌,這本書提供了有條理、經實驗證明的建議,很值得我們參考。
勒莫醫師、梅塔醫師、麥基醫師,這三位世界級專家擁有豐富的經驗,協助病患度過癌症,對抗必要的傳統療法(如化療、放療、手術)造成的作用,讓病患恢復原來的活力。這本書帶領讀者展開一段深入淺出的旅程,了解癌症的治療程序,明白輔助療法如何有助於加速復原。書中介紹了哪些食物有療效、哪些食物有害,並提供好吃又方便料理的食譜,幫助你將營養的食物帶進生活。作者會解釋營養補充策略,拆解細節,讓你有信心與醫師討論出最有利的作法。這本書有最先進的見解,讓讀者了解癌後療護有利於抗癌結果。
書中也介紹了很創新的觀念,如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是經過證實的機制,透過這個機制,基因可以適應環境壓力和支援。既然我們同意人體藍圖可以被改變,怎麼能不善用機會,將這套密碼導向對健康有利的方向呢?所有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都在這本《癌後療養聖經》裡。現在,只要你採取本書建議的方法,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啟動體內上百個抗癌基因、並關閉促癌基因。
降低全身的發炎反應一直是治療的目標。本書作者認為,降低發炎也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你在《癌後療養聖經》書中看到的方法,有助於減少發炎,進而促進整體健康、並提高身體的免疫監視。此外,這本書也會教你看懂食品標籤、如何遠離有害化學物質。
這一切會帶來什麼效果呢?身體接收到的壓力會減少。書中有些建議看起來很枝微末節,如建立社交關係、培養同理心和善念等,但事實上這些建議擁有強大的力量。三位作者的博學與智慧是很清楚的,這本書將會為你和你所關心的人帶來幫助。
想當年,我的病患麥可必須努力不懈、盡心鑽研才找到這些救了他一命的訊息和養生方法。因為,那時並沒有這本書。《癌後療養聖經》提供所有可用資訊,讓癌後生活更加健康、充滿活力。癌後樂活,從打開這本書開始。
梅默特・奧茲醫師(Dr. Mehmet C. OZ)
心臟科醫師、美國知名電視節目《奧茲醫師秀》主持人)
推薦序
癌後通往健康之路的導航指南
《癌後療養聖經》幾乎是我所看過的抗癌書籍中,內容最完整的一本,三位醫師作者由生理(表觀遺傳學、飲食、運動、遠離毒物)和心理的角度切入,深入淺出地說明抗癌理論和執行做法,讓癌症病患得以依循。
癌友必須發自內心反省,一定有什麼原因導致自己罹癌,除了外在因素如環境污染、電磁波等,自己的飲食健不健康、作息有沒有規律,是否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或是負面情緒過多等,都可能造成我們生病。不管是外在或是內在的因素,就是要改變,遠離可能的罹癌因子,才有機會找回健康。倘若癌症治療結束後又回復原來的生活模式,這意味著致癌因子並沒有減少,復發的可能性便相對提高。
我的摯友Angela跟我幾乎同時間確診罹癌,她被診斷為乳癌一期,切除1/4右乳後,又做了預防性化療及放療。她努力完成醫師建議的所有治療,然而儘管我不斷地耳提面命,她依然常吃甜食和乳製品、繼續忙碌的工作;兩年後,Angela癌症復發,病情也進展至第二期,她再度接受手術和化放療。這次她學到了教訓,大幅調整生活方式,我相信她一定能找回健康。
我常與癌友分享的抗癌五招為:積極治療、正面心態、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規律作息。腫瘤消除只是積極治療的開始,癌友本身一定要改變,改變心態、飲食、運動、作息等,才有可能改變結果,奪回身體的主導權。「天助自助者」,我們得自己先努力,才能指望他人、或是上天來幫助我們;沒有經過努力,癌症是不可能痊癒的。
我罹癌前期並沒有這樣好用的工具書,只能靠自己收集大量資料並消化,加上親友的幫忙,最後才拼湊出自己的「抗癌作戰方式」。這本書中內容和我抗癌多年來所遵循的方式不謀而合,例如「糖是甜蜜的毒藥」、「運動是最佳抗癌藥」、「正面樂觀的態度是抗癌的第一步」 等。作者甚至針對常見癌症提出健康指引,包括飲食、生活作息、營養品等多面向的建議,真的非常實用。
沒有任何癌症的存活率是0,即使是最嚴重的第四期也有治癒的案例,所以一定要堅持下去。誠心推薦《癌後療養聖經》給所有癌友及家屬,不管現在治療到什麼階段,本書一定能幫助你在抗癌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星希亞 (477萬人氣抗癌部落客)
作者序
癌後調養,從飲食、運動與壓力管理做起
肯在71歲時從樹上摔下來受了傷,被送到急診,照了X光。醫生發現他一根胸骨斷裂,左肺有腫塊外加淋巴結腫大。進一步化驗後,確認肺腫塊是小細胞肺癌。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腫瘤沒有轉移。於是,肯被轉介做化療與放射治療,經過6週同步治療後,他被告知腫瘤已完全消失。
療程結束時,醫師告訴他6個月後要回來做掃描和驗血。他問醫師:「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降低復發機會?」
醫生說:「想做什麼就去做!」
肯的經驗並非特殊案例。當癌症病患完成療程時,醫師的標準道別語就是「幾個月後再來吧!」如果你問醫生需不需要特別做什麼,通常會聽到籠統的答案,如「照原來的方式過生活就好!」
肯跟多數病患一樣,對醫生的答覆並不滿意。除了罹癌外,他健康無恙,人生還有一堆目標。他很清楚,與他期數相當的小細胞肺癌病患,只有兩成能在確診後撐過五年。他希望增加自己存活的機會,至少準備個看起來像是在控制病情的計畫,而不是傻傻等待下次回診。
心臟病患的境遇大不相同。醫生會在療程結束後,幫你預約復健門診。依不同的治療需求,第一次心臟復健門診就可能被指定體能訓練師、營養師,甚至有諮商師。復健療程為期12週,可能每週會跟這些專業人員碰面數次,練習面對壓力、學習如何買菜和料理有益心臟健康的餐食、培養固定運動的習慣。
20年來,心臟病已被認為是一種多少和生活習性有關的疾病,心臟復健也成了療程的一部分。心臟復健的三大支柱—充足營養、運動、壓力管理—有助於降低發病機會,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更棒的是,心臟復健也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和許多其他病徵發生的機會。高比例的病患在復健12週後,都能養成新的習慣,大改原來的不健康生活型態。
反觀癌症,一般認為罹癌的發生如晴天霹靂無跡可循。醫師除了要病人戒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