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美術館3: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 | 拾書所

手上美術館3: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

$ 360 元 原價 360
這座「人民」的藝術殿堂,盡是人生百態,
不論是揭露或隱藏、謊言或真相

☆手上美術館──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很會說畫、解畫的韓國藝術導師
☆一生必看的100幅畫、一定要認識的50個藝術大師
──從此看展不再走馬看花、徒留遺憾!

封面畫作乃鎮館之「醜」,為什麼每年都能吸引這麼多人特地前來觀賞?
這座頂級藝術殿堂的設立宗旨,是為了讓無法收藏經典藝術作品的市井小民,無須任何花費,就能一親名畫與大師芳澤。最棒的是,不只英國民眾,任何造訪倫敦的旅客都能免費參觀。

館藏畫作從古典到前衛,風格多變,隨你審美醜、解畫謎,傳遞各色人生故事,也傳承一部橫跨13-19世紀的藝術史。

欣賞畫作,不只看技法與形式,更要看出隱身於後的「人」與「故事」
◈即使拿著放大鏡看〈阿爾諾非尼夫婦像〉,任何細節都毫無破綻,連畫家本尊也藏在細節裡。

◈達文西畫了兩幅幾近相同的〈岩間聖母〉,分別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與羅浮宮,你可知如何分辨?

◈世界第一幅真人大小肖像畫〈大使〉,處處都是「象徵」與「寓意」,看畫時小心被一顆暗藏的骷髏頭嚇到。

◈恪守宗教的西班牙史上第一幅裸體畫〈鏡前的維納斯〉,可說是男性眼中最佳美女形象,卻曾遭人以尖刀刺傷!

◈為什麼梵谷的〈向日葵〉畫的是花,也不是花?燦爛黃色說的是死亡,而不是生命?

本書特色

1.手上美術館--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本書彷彿你的隨身導覽,以CP值最高的方式,讓你一次看懂100幅名畫&50個藝術大師,不論是行前準備、現場按圖索驥,都能不留遺憾、滿載而歸!

2.「韓國藝術導師」最具親和力與魅力的「說畫‧解畫」書
完全沒有藝術基礎與藝術天分的人,也能愉快讀完本書,建立大方談藝術的自信。

3.內容分類與文字版面,易讀美感與藝術質感兼具
依館區、年代、重要藝術流派分門別類,以一頁圖、一頁文的方式依序介紹100幅名畫,便於讀者親近大師經典,沉浸藝術之美。

名人推薦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胡至宜(PPAPER發行人/營運長)
翁美慧(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陸潔民(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品拍賣官)
焦元溥(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專文好評

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
趙琍(誠品畫廊執行總監)
鄭治桂(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賴淑君(英國文化協會藝術暨文化創意長)
"藝"口同聲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倫敦美術館專文推薦-
「從中世紀到現代,倫敦國家美術館以藝術述說超凡入聖的美感體驗。」─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倫敦國家美術館不只是一座美術館:不可思議的館藏加上免費的常設展,更讓它成為倫敦人的心靈寄託,戰爭時期的精神力量。這本書為大家詳細導覽這個世界藝術重鎮的豐富美好,期待你親自造訪,感受它獨一無二的魔法與魅力。」─焦元溥,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手上美術館套書推薦-
「我常說看畫能保養眼睛、呵護靈魂,這套書讓許多人找到了在畫作前逗留更久的好方法。走進三大美術館,面對真正大師的原作、體驗藝術出自靈魂的高頻正向能量感染力,就是這麼簡單!」─陸潔民,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品拍賣官

「百年以來,某些類型的視覺之所以成為經典,甚至於要被珍藏,自有它的道理。創作廣告的點子裡,有五款視覺絕對吸引人眼球:美女、小孩、裸體、殘肢、動物。
現在它們都在手上的美術館裡,值得細細體會。」─胡至宜,PPAPER發行人/營運長

「打開美術館的場景,進行全民的藝術普及教育,除了是社會責任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徑,追尋知識的奧妙與探索美感經驗是豐富人生的不二法門。
我們在前人的才情與無私當中仰望領受,感知色彩、光線、構圖、比例、思想、歷史,經驗美和藝術所給予的感官開發,成就真正富足的人生。」─翁美慧,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你是藝術的門外漢,但也想一窺經典名畫的絕妙之處,這本書是個絕佳的入門,它扮演了『頻率調整器』的角色,讓你在親臨真跡之前,透過作者的文字提前感知到這些名畫的背景故事。有一天,等你終於踏入美術館,你可以用老朋友的口吻,向這些名作說聲:「久等啦!我終於來看你了!」─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前言

造訪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如何不留遺憾?


從歐洲回來的人,如果說自己沒去過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或普拉多美術館,我一定會很訝異。但這也情有可原,要是能待在一個城市數個月也就罷了,但僅能安排一天或半天時間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的人,每每只能望著入口處長長的人龍焦急不已。羅浮宮或普拉多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了,即便是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奧塞博物館,想看完所有館藏也很吃力。因為不是只有韓國人會列出「歐洲必去美術館清單」,結果幾乎每一座都擠滿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

法國大文豪司湯達(Stendhal)到義大利佛羅倫斯旅行時,曾造訪聖十字聖殿(ChiesadiSantaCroce),因那裡的藝術作品大受感動,心跳加快、頭昏眼花到難以站直身體,甚至出現幻覺,而這種症狀便被命名為「司湯達症候群」。許多人都曾在藝術作品前感到暈眩,也常因為自己不知道哪一幅才是好作品、為何毫無感覺而覺得慚愧。有些人甚至會將司湯達症候群誤以為是單純的飢餓或口渴,就這麼走出了美術館。儘管因為「至少我看過了」而某種程度上覺得安心,但仍多少會遺憾自己只是走馬看花,徒然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金錢。

真正具有果斷力、判斷力與行動力的「理性旅人」,多半會直搗黃龍,以各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為目標。造訪巴黎時,到了羅浮宮一定要看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在奧塞美術館則要看米勒的〈晚禱〉,以及梵谷的〈隆河上的星夜〉。來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務必欣賞維拉斯奎茲的〈侍女〉,以及哥雅的〈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名畫當屬范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在梵諦岡則要到西斯廷禮拜堂看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畫……當你全力奔向鎖定目標時,途中偶會碰見好像在學校教科書上看過的作品,視線不自覺受到某些作品吸引而停下腳步,但多半會因趕行程而不得不放棄大部分作品,留下不知何時能再訪的「依戀」,抱憾離去。

結果,就算你的確去了「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也看到了偉大的作品,但除了帶著尷尬笑容、擠在人群中拍了紀念照之外,毫無記憶點的美術館之旅,事後回想只是遺憾……與其這樣,倒不如利用這段時間,仿效巴黎人坐在塞納河畔小憩,或學學倫敦人在特拉法加廣場啜飲紅茶。

本書專為兩種人而寫:擔心行前毫無準備,歐洲美術館之旅會留下遺憾的人,以及身在美術館的茫茫藝術大海之中,因來自四方的視覺衝擊而呆住的人們。本書將為你們事先施打好「防呆疫苗」,讓夢想有趟充實歐洲之旅的人們,能夠做好萬全的準備,帶著這本書出發。

同時,本書也鎖定在美術館內被人潮擠得暈頭轉向,旅行結束後,帶著千頭萬緒解開行李的人們,像是自己究竟看了什麼、應該有什麼感受、錯過了哪些作品等。看過本書後,讀者將會發現,當初來不及用心觀賞的作品,竟是一幅藏著驚人故事的名畫,而著迷不已!

畫作是畫家想向你傳達的故事。畫家透過色彩與線條構成的幾何形體,向世人展現自身宇宙的偉大語言,往往需要有人為你翻譯與解析。雖說一般多認為畫作比文字更容易理解,但仍然有人因看不懂而感到鬱悶,因此,我希望本書能讓人就算不去美術館,也能汲取偉大藝術家想傳達的訊息。

 

【摘錄1】_倫敦國家美術館行前須知
 
倫敦國家美術館與其他歐洲美術館大異其趣,設立目的並不是為了展示王室珍貴收藏品。儘管查理一世在位時,英國王室收藏的藝術品數量十分豐富,但後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清教徒革命爆發後,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藝術收藏品全數遭到拍賣或流散於歐洲各地。即使大英博物館於1753年成立,但主要僅收藏與展示古代文明古物、肖像畫、錢幣、獎牌等。為了透過名作鑑賞來推動教育與藝術的發展,各方人士提出了「以繪畫為重心」的理念,以及設立國立美術館的必要性。
 
就在1823年,俄羅斯出身的金融界大老約翰‧朱里斯‧恩格斯坦(John Julius Angerstein)辭世,他所收藏的38幅畫作流至畫市。該說是老天眷顧嗎?英國政府當時正好接收了奧地利的戰爭債,財政上游刃有餘,於是即時購入了這批差點落入歐洲富豪手中的藝術品,而目的自然是為了設立美術館。受到英國政府精神感召,多位富豪也相繼大方捐出個人珍藏,風景畫家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的贊助人暨業餘畫家喬治‧博蒙特(George Beaumont)爵士將自身藝術收藏無償捐給國家,而後牧師威爾‧卡爾(Holwell Carr)也跟進效尤。
 
1824年,政府先將恩格斯坦位於倫敦帕摩爾街(Pall Mall)100號的私人故宅改建為國家美術館,1838年才遷至倫敦最熱鬧的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附近,一棟由威廉‧威爾金斯(William Wilkins)打造的宏偉古典新建築。之後,政府提出減免稅金等優惠,各界捐贈作品數量與日俱增。而且每當預算充足時,政府也會收購更多作品。之後一路持續增建與改建,到了2003年,全館外觀已與現在相去不遠。
 
始於38幅畫作的,如今收藏多達2,000餘幅作品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初期,乃至19世紀末期的作品,堅持只展示精選畫作的國家美術館,不論在品質或數量上,都絲毫不亞於羅浮宮博物館。
 
即便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政府曾將所有館藏移至威爾斯的一處祕所,但國家美術館內仍維持每月展出43幅作品的習慣。總之,國家美術館儼然是英國的門面之一,與國家自尊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