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時代:人類拓殖太空的挑戰與前景 | 拾書所

火星時代:人類拓殖太空的挑戰與前景

$ 880 元 原價 880
見證人類成為行星際物種的新時代
這一次,我們的目的不是探訪,而是居留


●與國家地理頻道《火星時代》共同製作,以扎實的科學根據描述未來人類拓殖火星的大冒險
●由《阿波羅13號》導演朗・霍華撰寫推薦序
●NASA科學家、研究員與太空人針對著陸火星、人體適應、外星生命等各種主題進行深入講解

翻開書頁,展開一趟火星遠征之旅。

本書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搭配許多專家訪談與科學原理解說,將時間點設在未來,描述人類拓殖火星的故事。同時探討許多問題,像是人體在長期太空旅行中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如何在致命的新世界中生存、怎麼尋找火星上的水源與外星生命,以及拓殖火星後的長期規劃。本書將帶領讀者到數百萬公里之遙的太空、數十年之後的未來,探勘人類在太陽系中的下一個居所。

「50年後的人會大吃一驚,因為我們已清楚預見,人類和科學要進步到什麼層次,才能前進火星,建造新的文明。」--朗・霍華,摘自序言

火星正在呼喚我們,人類的下一場大冒險,是探索太陽系!

我們投身這趟旅程後,會浮現許多問題,要怎麼抵達火星?為何而去?到了火星後,會發生什麼事?

本書以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解答人類拓殖火星的實際狀況。透過許多攝自地球、太空和火星上的照片與地圖,加上頂尖專家團隊進行主題式探討,帶領我們到數千萬公里之遙的遠方,及數十年之後的未來,探看人類在太陽系中的下一個居所。

序言

我從小就很喜歡開拓者的故事,例如老電影《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或是歐洲探險家為了尋找未知的大陸,踏上漫長而危險的航海之旅,這一類的故事深深刺激著我的想像力。

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時,我15歲時。我和全世界幾億名觀眾一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目睹尼爾和巴茲成為第一批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對於人類能夠達成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我深受感動。在那次轉播中,控制中心也轉播了尼克森總統打給太空人的電話。他說:「由於你們的成就,天界也成了人界的一部分。」

就此開啟了全新的疆界。

那之後過了26年,我正在製作電影《阿波羅13》(Apollo 13)。這些現代探險家為了探索人類潛力的極限而冒上生命危險,因此,我很榮幸能講述他們的個人故事。訪問阿波羅13號的初代太空人與相關人員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每次訪談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已經做了這麼多,更應該繼續下去。巴茲・艾德林(Buzz Aldrin)非常堅定地對我說:我們下一個努力實現的夢想,是把人類送上火星。

每個世代總有一些新的疆界,不論是空間或思想上的疆界,我們都必須去發現、探索與瞭解。這就是好奇心,它驅動著我們前進,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一大關鍵。我們會感到好奇,因而提出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斷在學習與演進。

人類提出造訪火星的問題,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科幻作家從100多年前就在描寫相關的故事。再過不久,科技就會追上我們的想像。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富有遠見的人都認為,那一刻就是現在。也因此,現在正是訴說這個故事的最佳時機。當《火星時代》系列計畫找上我和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時,我們一想到這個主題多具生命力和創意潛力,就興奮不已。這正是我們過去曾面對過,也一直在尋找的「說故事的挑戰」。要透過人類心靈與心智的鏡頭,才能闡述這些故事,描述人類精神之宏偉遼闊。

在發展這個系列的構想時,我也開始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待火星。這個系列不應只著眼於火星任務,許多電影和紀錄片或多或少都呈現過這個面向;而是要從更雄大、長遠與更如史詩般的視角,來探討人類拓殖火星的實際狀況。同時,我逐漸認識到:關於人類在火星上生活的可行性,其實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研究。我就此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我要述說的,是一個全新的開拓故事。

在組織工作團隊與發想的過程中,我們決定採用一個嶄新的敘事角度:這個人類拓殖火星的故事,將由未來的時間點回顧,那時人類已經去了火星,而這就是我們如何來到這裡的故事。為此我們結合紀錄片與設計好的腳本,紀錄片部分則是從虛構的未來回顧已發生的歷史。把這兩種類型以新的形式結合,除了能讓觀眾對於前往火星和火星拓殖有更真實的感受,同時也是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挑戰。

每個偉大的任務都需要一個精良的團隊,這個計畫也不例外。我很感謝所有幫助這個計畫實現的夥伴: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和Imagine Entertainment的所有人;RadicalMedia每次都以最一流的方法執行製作;國家地理長久的努力,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居住的世界,以及在那之外的領域。我非常感謝國家地理對於真實性與科學正確性的嚴格要求。在腳本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在工程學與科學方面的嚴謹程度除了令我們自豪,更是這個系列如此獨特的部分原因。

這並不是一部科幻作品,而是確實存在的科學。在影集的紀錄片部分,我們請到許多當前正在探討這主題的頂尖人物,他們都是值得信賴的嚮導。我希望這個系列與這本書,將來會成為一份特殊的歷史紀錄,即使數十年後的人回顧起來,都會想說:「你看,就算沒有全部說對,但他們當時就知道這麼多了。」那正是我的目的:讓50年後的人大吃一驚,因為我們已清楚預見,人類和科學要進步到什麼層次,才能前進火星,建造新的文明。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激發想像力,讓人見識到這獨特的歷史時刻背後需要多少力量,實現的可能性又有多大,藉此啟發下一個世代的開拓者。

我很榮幸能貢獻一己之力,幫忙把這份願景帶給全世界。

朗・霍華Ron Howard
Imagine Entertainment總監及製作人

 

內容連載

飛越太空
 
2030年代,火星的紅色大地上畫過了一道不尋常的影子。
 
在這歷史性的時刻,第一支地球遠征隊抵達了紅色星球,許多力量推動他們的到來,包括火箭的推進力、堅定的意志,以及難能可貴的運氣。接近地表時,太空船的著陸架張開。人類利用動力降落、平安地在火星著陸,可說是真金不怕火煉。
 
過去,無人太空船也曾來到這裡。過去數十年來,人類送出的太空船以各種方式與火星接觸:飛掠、繞行、墜落、雷達探測、攝影、監聽、降落傘降落、還有彈跳滾動著陸、挖掘鑽洞、嗅聞、加熱、品嚐、雷射照射。
 
截至目前為止,火星探索獨缺最重要的一步:人類親自踏上火星。在21世紀,這個遙遠之地佈滿沙塵的表面,正要印上第一批人類的足跡。
 
引擎的怒吼逐漸平息、終至完全靜止,為長達數千萬公里、為時數百天的旅程畫下了休止符。到目前為止,全體成員在長途太空旅行中,承受了生理、心理,以及人際關係上的壓力。但在前方等著他們的旅程,一方面意義重大,一方面也危機四伏。這些旅行者代表著地球上參與此創舉的許多國家,而他們的到來,很有可能就此把太陽系的第三和第四行星永遠連繫起來。只不過,踏上火星是一回事,待在火星上則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挑戰。
 
要讓人類離開地球飛到火星,就得把非常龐大的重量扔上太空,只有靠著力量強大的火箭才做得到。送出這些人員和裝備、進行為時數個月的旅程,也涉及許多準備工作:旅途中需要食物、水、運動器材,更不用說防輻射裝備,以及非得送上火星的必要物資。
 
科學家和工程師已開始著手研究,火星上第一個人類前哨的理想地點。「最好的位置」不僅要考慮安全性,還必須具有科學研究上的優勢,尤其要能探討火星是否真能成為「第二個創世紀」發生的地點,孕育出生命。
 
為了延長人類待在那裡的時間,火星的可用資源也受到了關注。現在已有許多新式太空船的構想,具有採集火星地下冰的設計;當然也少不了強而有力的軌道通訊衛星,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傳送訊息與影片。即使以光速傳遞訊息,兩地的距離還是會使一來一往的對話有所延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