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 拾書所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 380 元 原價 380
生產,不只是女人的事
還需要身邊的伴侶以及腹中胎兒一起努力
加上助產師與醫師的共同照護
一個家才得以建立

我愈是疼痛,愈是感覺得到腹中寶寶的努力,
撐開產道讓我生不如死,擠過產道,對寶寶來說也不輕鬆!
我想要溫柔對待這個努力的孩子,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其他人只能輔助我們,
要完成生產必須靠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第一次合作闖關。

◎所有溫柔之前,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不是病患,女人的身體能懷孕,也能生產,這是最正常自然、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溫柔生產不代表居家生產,也非拒絕所有醫療科技,或是昂貴的服務或高級設備,而是一種對於生產的態度與做法,可以發生在醫院、家裡、助產所,也可能是自然產、剖腹產。重點在於透過各種方式,促使女性為生產的主體,充分發揮其能力,讓孕產成為一場充滿力量的生命旅程。

◎台灣婦女的生產現狀:高度醫療化

台灣產婦目前遇到的狀況是「生產醫療化」,以母嬰安全為理由,綁上胎兒監視器,不准隨意變換姿勢紓解疼痛,一旦破水就必須趕快催生,生不出來就人工破水,產程太長時打催生,太痛時打減痛分娩,再加上禁食、灌腸、剃毛、剪會陰、真空吸引,最後關頭又宣布:「生不出來,必須剖腹。」,也就是產婦最無奈的「吃全餐」。

◎生產猶如攀登高山,需要孕產婦與專業人員彼此尊重與信任

生產或許可以攀登高山來比喻。我們不會因為可能發生風險,而期待直接搭乘直升機登頂,或是乾脆炸山開路,但我們可以做足體能訓練、備好完善裝備、熟悉路線、查明天候變化,最後找名好嚮導與挑夫,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一起努力完成任務,而非讓已經咬牙苦撐的醫護人員更感到心驚膽戰,或者萌生退意。

◎溫柔生產:生產不是只有一種方式

生產不是零風險,但這與產婦主體性與生產人性化並不抵觸。無論在家裡或在醫院生產,不去理解生產本質,才是最危險的一件事。所謂的溫柔生產不該是拘泥生產地點或方式,而是有沒有以產婦為主,尊重當事人意願、想法,所以在醫院生、剖腹生也可以是溫柔生產,不限居家生產。溫柔生產、友善生產著重的不是地點,也不是接生者的身分,更不是完全抗拒醫療介入,而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覺醒。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家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家仍然保有的彈性。
.伴侶學會了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家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面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

本書特色

1.全面、深入介紹何謂溫柔生產
2.作者以親身經驗佐證
3.詳盡剖析台灣生產現況,包括孕產教育不足、醫療資源濫用與醫病關係緊張的根源
4.介紹其它國家孕產照護與執行的現況

學者專家專文推薦

「女性要相信自己的身體,相信自然的本能,選擇期待的生產環境與接生者,讓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充滿力量。把生產的主權留給自己,把何時來到這個世界的決定留給寶寶,溫柔順勢地等待。」──邱明秀助產師(台灣第一位領有執業執照、助產字第000001號的助產師)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既是作者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表台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作者、她的伴侶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書裡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豐富工具。」──吳嘉苓(國立臺灣大社會學系教授、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

「作者在這次懷孕、生產經驗中,了解所有過程的變化與可能性後做抉擇,也享受到為自己身體負責的被賦權感及被尊重感,並在這正向的生產經驗中,增進自信心的養成。這個過程也呼應許多的研究發現,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有正向經驗,那麼對自己的新角色──為人母,會較具信心,較易適應新角色的挑戰。」──高千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及婦女健康照護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提出很重要的論點,婦女是一個人,有身、心及社會需求,她不是一個機器,也不是一個製造嬰兒的容器,她必須被了解、被關心,是具有重要性、有價值的人,需求要獲得滿足。透過多元、友善的生產方式,婦女可以重拾對自己身體和本能的信心。」──郭素珍(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科技與醫學一直發展,接生工作從以往街坊鄰居有經驗的女性長者,到產婆,再到婦產科醫師,在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空間中移轉,對於成為母親過程的探究,我覺得再花上一輩子,也還無法窮盡。邀請大家來讀這本書,從書中去了解如何計畫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陳鈺萍(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
 
前言

認識溫柔生產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什麼是溫柔生產。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也不是病患,所以生產不應該當作疾病治療。

生產是最正常且自然的過程,最適合媽媽與寶寶的,就是最好的生產方式,而非高科技的介入。

台灣產婦目前遇到的狀況是「生產醫療化」,以母嬰安全為理由,綁上胎兒監視器,不准隨意變換姿勢紓解疼痛,一旦破水就必須趕快催生,生不出來就人工破水,產程太長時打催生,太痛時打減痛分娩,再加上禁食、灌腸、剃毛、剪會陰、真空吸引,最後關頭又宣布:「生不出來,必須剖腹。」也就是產婦最無奈的「吃全餐」。

在醫療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生產醫療化」被奉為圭臬,對人數愈來愈少、工作量沈重的婦產科醫師來說,似乎是不得不選擇的一條路。那麼產婦本身呢?是否做足了功課?台灣產婦大多認為「生產就是如此」、「不都是這樣生孩子」,似乎忍一忍就過去了,認為生產只有一種選擇,即使產婦提出較人性化生產服務的需求,產檢時醫師也同意了,一旦進了產房,計畫往往翻盤,產房醫護人員告知「沒辦法」,事前擬定的生產計畫書就這麼消失無蹤。

可是,生產是一生中的大事,對產婦來說是,對整個家庭更是,絕對不該是「忍一忍就過去」那麼痛苦無奈吧。既然台灣生育率愈來愈低,代表台灣的產婦也越來越少,那麼提供更完美和善的生產方式也應屬合理!既然懷孕不是疾病,那麼生產當然可以選擇最舒適的分娩方式。

不過,溫柔生產並非意味著拒絕所有的醫療科技。我相信要做到溫柔生產,必須有完整的孕期檢查、產前教育和完善的生產計畫,若確認胎位會造成生產危險(約兩成)就該回到醫院就醫。所以我也如所有的產婦,在懷孕過程中,依照程序完成每一次的產檢,也做了羊膜穿刺、羊水晶片基因檢查、高層次超音波等,一樣也沒少。

產前一個月,我們和助產師碰面,提供產檢結果,並花上兩小時討論理想的生產方式,一同觀看幾部居家生產的紀錄影片,坦率地討論對生產的恐懼與想像,老公也在助產師指導下學習會陰按摩。在此同時,我們也和離家只有三分鐘路程的二十四小時接生婦產科,以及產檢的新店慈濟醫院產檢醫師,聯繫好作為後送醫院,做最後的生產安全把關。

在助產師的提醒下,我們準備充足的產褥墊、浴巾和毛巾,以及充分的食物。迎接第一胎漫長的產程,我還買了充氣式泳池,以助舒緩陣痛。家中的貓與狗也不打算隔離,我需要他們溫暖的陪伴。在我的想像中,我希望能抱著剛出生、還帶著胎脂的寶寶,聞聞他、觸摸他,由老公親手剪下臍帶。孩子在簡單的清潔與秤重後,就立刻依偎在我的身邊,學習吸吮乳房,他就像在肚子裡時一樣,聽到我的聲音,感受到我的體溫與心跳。

我想,溫柔生產沒有任何硬梆梆的規則,而是一種彈性、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相信自己可以正常生產,也知道如何生產。信任自己、伴侶和寶寶。

懷孕最神奇的就是會分泌腦內啡,而且日漸增加,在分娩時達到高峰。腦內啡是一種體內止痛劑和鎮定劑,可以降低痛楚、增加舒適感,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下,體內更容易釋放腦內啡。醫院冷冰冰的醫療設備、太強的冷氣、刺眼的光線、令人神經緊繃的噪音,會讓產婦本能地感到害怕與壓抑,阻斷腦內啡釋放,反而增強痛楚。

我們再來想一下,為什麼醫院要求產婦仰躺生產?懷孕過程中,仰躺姿勢本來就不舒服了,何況正在強烈陣痛中,陣痛的痠痛感很像排便,蹲姿、跪姿、半靠著坐姿,都會舒服許多,也容易出力,但唯有仰躺,才方便醫師接生。另一個想像是,寶寶十個月來都在溫暖、安靜、幽暗的環境下生活,突然來到光線刺眼又吵雜的冷氣房,對寶寶來說是多麼大的驚嚇!但產房太暗、太溫暖,恐怕醫護人員會抗議的,畢竟那是醫療場所,不是家。

如果你堅信在醫院生最安全,有個數字可作參考。二○○三年的一項調查指出,美國新生兒死亡率約為6.3/1000(百分之九十八的新生兒在醫院誕生),瑞典則是2.7/1000(全球生產胎兒最安全的國家),兩國間最大的差異是瑞典十分仰賴助產師。而助產師和醫師的差別又在於,醫師常常等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從診間趕往手術室(台灣的狀況),所以產婦常被建議打催生或先忍住不生;醫師對於這段時間的待產狀況並不了解,他們的任務是介入與干預,護理人員因為輪班也無法全程陪同,但助產師可以在產婦身邊陪伴超過二十四小時,甚至二、三天,他們清楚完整的產程進展,他們所學習的內容就是幫助產婦完成自然生產。

一個正向的生產經驗,可以讓孕婦做好成為一名母親的準備,寶寶也能夠一起努力來到這個世界。認真參與生產過程的寶寶,靠著自己的力量,成為家庭新成員。

補充:同一個調查中,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約為6.52/1000,日本是3.28/1000,一般認為這與近二十年來,日本出現有助產師的小型社區生產中心有關。

 

內容連載

【第二十八章:迎接寶寶倒數計時】
 
凌晨兩點多,我和伴侶還在東摸西摸捨不得睡(不是摸對方)。好不容易下定決心丟開手機躺平,你們知道的,就像所有大腹便便的臨盆孕婦,無論幾點或身處何處,有機會上廁所就不會錯過。
 
脫下褲子,坐上馬桶,護墊上竟然是睽違九個月的一抹紅,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落紅」,但它一點也不鮮紅、不暗紅,只是淡淡的粉紅色,我強裝鎮定地重新穿好褲子,走回房,爬上床,對著快睡著的伴侶說:「啊,我好像要生了耶。」
 
「什麼?」我那傻呼呼的伴侶沒太認真。
 
「我『落紅』了!」這句話彷彿狼牙棒,一棍打醒這名原本預計在三秒後開始打呼的男人,他突然興奮起來說:「現在怎麼辦?」「我也不知道,看看情況吧。」我立刻拿出手機下載記錄陣痛的app,認真感受身體內逐漸加大的疼痛浪潮,按下start、stop。
 
「我覺得陣痛滿規律,而且滿痛的,應該是真的要生了,要不要準備一下?」其實早在我開口前,伴侶已經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條舊浴巾,包裹住一片榻榻米當作臨時產床,放在客廳臨窗的地板。我慢慢走過去躺下,側躺著身體,一手握著發亮的手機,一手撫摸靠過來撒嬌的狗。陣痛來襲時,讓人忍不住閉緊雙眼低聲呻吟,凌晨三點的暗夜如此沉靜,全世界彷彿只剩下我和我的子宮還清醒著,伴侶去哪了,在做些什麼,我完全無法注意到。非常疼痛時,我會走到廁所,蹲在馬桶上,奇怪的是,陣痛的感覺與排便如此類似,彷彿肛門口有個巨大堅硬的宿便在頑強抵抗,陣痛一來,我就會忍不住繃緊全身用力(以排便的方式沒錯),稍微舒緩時,就在馬桶上左右搖晃身體,披頭散髮又汗流浹背,彷彿半夜嗑藥或中邪的女人。
 
用力的慾望愈來愈難抵抗,但每一次的用力擠壓都是徒勞無功,我也無法走回客廳的產床了,只能躺在廁所門口休息,同時感謝自己前一天奮力擦過全家地板,也洗刷了馬桶和浴室。躺不住時,我就走進廁所,重複剛剛的動作,然後,再走出來躺下,一直到凌晨六點,app記錄陣痛已經是每五分鐘一次,每次一分鐘。事實上,我的感覺是陣痛根本沒有結束!只有非常痛和難以忍受的劇痛之差,讓我勉強能繼續記錄下去。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