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妄想的大數據實踐術:8個法則,讓你把大數據由「潮流」化為「營收」 | 拾書所

排除妄想的大數據實踐術:8個法則,讓你把大數據由「潮流」化為「營收」

$ 280 元 原價 280
序章:大數據從熱門話題邁向「活用」的階段

在報章或電視新聞中頻繁出現的「大數據」,雖說是一個掀起熱潮的流行術語,但最近活用的事例卻正在逐漸增加。序章中所觸及的內容,就是在不遠的未來,大數據將會帶來的未來面貌,以及我們應該思考的事項等相關方面。

0-1利用大數據能夠做什麼?

◆利用大數據,打造出事先知道「會發生○○」的世界

  假如能夠事先知道「會發生○○」,那我們的日常一切將有怎樣的變化呢?以天氣為例,如果可以「正確得知接下來的24小時內,日本全國會出現的天候或氣溫的變化」,那麼日常生活應當會變得非常便利。

  「下午兩點起的40分鐘內,會有間歇驟雨,由於不是通勤時段,因此不用帶傘」,「明日傍晚六點會降雪達5公分,要準備長靴和防寒用品」,「明日會有強烈雷雨,一定要做好農作物的防護措施」等等,如此一來,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上就能事先做出最適宜的措施計畫,應該也能大幅減少天災所造成的損害。

  還有,假如變成「正確得知在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內,鐵路、公路、飛機、船舶等所有交通網絡中會發生什麼事」的話,將是怎樣的狀況呢?「這條高速公路從早上開始將持續5小時的塞車,因此抵達目的地的時間會是下午三點」,「明日山手線的上下車乘客人數是○○萬人,尖峰時段有兩個,分別是早上8點後的兩個小時以及下午6點後的兩個小時。這段期間會調整發車班距,因此從涉谷車站到東京車站需要28分鐘。」

  假如能事先得知像這樣的資訊,就可以調整上班時間或外出時間。而且,交通轉乘等的移動過程也會非常順利。如果你的工作是業務人員,就不會在重要的公事洽談時遲到;如果你是在物流公司上班,就能訂立出準確的配送流程。

  不只是工作,個人的生活也一樣。以飲食生活為例,如果有一套系統能配合自己的身體狀況或健康狀態,提供最適合的餐廳和最適合的菜單建議,就可以預防肥胖或生活習慣病。

  還有,假如有一項服務是能根據體溫、血壓、心跳數等生命徵象資料,給予最適當的睡眠或運動建議,應該就能度過更健康的生活。或許,大家現在的衣櫃裡可能會有一些在特賣會時過度購物,買來後就放著沒穿的衣服吧。

  假如有一套系統能根據手邊現有衣服的款式或顏色、品牌、類別等,提供最適宜的服裝建議,就不會出現像這樣浪費的購物情形了。另外,假設經過百貨公司附近時,就會有優惠的特賣會資訊或打折優待券傳送到手機裡,那麼就可以享受既能控制支出,又能得到高度滿足的消費生活。

  這樣的購物效率化,在每天採買食品時也能發揮很大的效果。不浪費冰箱的現有食材,並搭配超市的特價品資訊,手機的APP會以此為前提,提供我們便宜又美味的食譜。而且,再配合上評估健康狀況的生命徵象資料,那麼就能利用家庭料理來預防生活習慣病。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是不斷遇到「通勤時段降下豪雨造成電車延誤,於是上班遲到了」、「出乎意外的塞車,可能會耽誤到洽談公事的時間」等等的突發狀況。

  我們或許會覺得只是偶發的意外狀況,因此不以為意,但如果是物流或零售等會受到天候或交通狀況影響的企業,重大的估計錯誤就可能造成公司的損失。還有,從事農業、水產或林業等第一級產業的人們,只要能正確地預測天候或氣溫,銷售業績或產量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的差異。

  在這裡列舉出的「事先知道會發生○○」的情況,大數據可以將它們化為可能。所謂的大數據,指的就是將世界中存在的各式各類資料加以活用的分析,還有實現的一種技術。更進一步的說,也還包含了「要活用資料」的意識或現象。

0-2大數據帶給我們瑰麗色彩的未來!?

◆經常被鎖定的「不悅感」
  大數據為我們帶來更方便的生活,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也有人針對為了取得數據而被鎖定的「不悅感」,還有「受到數據控管」的厭惡感提出批評。

  以前者的「不悅感」為例來說,被稱為「追蹤型(或標的型)廣告」的橫幅廣告(Banner Ad),就是其中之一。所謂的追蹤型廣告,就是利用自己曾瀏覽過的商品或店舖的橫幅廣告,會顯示在自己的網路瀏覽器上的結構,以網路瀏覽器的cookie資訊(在電腦裡將使用者資訊暫時做記錄、參考的資訊)為基礎,用來識別瀏覽使用者的機制。

  最近,由於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也做得到跨裝置(電腦的內部裝置和周邊機器)的追蹤,因此像「在電腦的網路瀏覽器上看到的鞋子廣告,也會出現在平板的網路瀏覽器上」的例子也很常見。

  雖然在發送廣告的網路上有識別瀏覽記錄的功能,但並不會特別記錄地址或姓名,可是因為「被鎖定」的狀態而感到不悅的人卻不在少數。更進一步地說,當自己的真實行動記錄被某人掌握,或是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交易該數據的話,應該有許多人會大喊「No!」即使事實上並沒有特別鎖定個人,是不會造成任何問題的數據,但還是會有人不斷提出「真的沒有被特別鎖定嗎?」之類的質疑。

  儘管在大量的數據裡,個人並未被特別鎖定,但是和自己有關的數據卻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被交易,有些人應該會覺得不太開心。

◆對於受到控管的「厭惡感」

  說到後者「受到數據控管」的案例,則又更複雜了一點。舉例來說,有一種APP軟體會分析個人在推特上發牢騷的傾向或追蹤的網路文章的傾向,然後以此為根據發送所喜好的新聞。這樣確實很方便,可以立刻接收到感興趣領域的最新消息,也帶來許多助益。

  但是,決定「這則新聞是想看(之前想看)」的,是電腦還是當事人本身呢?選擇「適合自己的事物」的標準,是依據之前待過的環境或生活等條件而形成。如果電腦推測出這些標準,搶先提示「這是你會感興趣的新聞」、「這件洋裝很適合你」,或許會讓人覺得「自己的行動受到電腦的控管」。

  像這種「人類的意識和行動受到電腦或政府等他物的控管」的狀態,就是在以喬治歐威爾的『1984』為首的各種科幻作品中出現,人們正在追求從前巴斯卡主張的「會思想的蘆葦」的人類尊嚴。

◆電腦超越人類智能的2045年奇點

  再延伸下去,還有令人惶恐不安的警訊,那就是被稱為「2045年奇點」的未來預測。這是引用「電腦晶片的性能每1年半成長2倍」的「摩爾定律」,做出「到了2045年,電腦將具備凌駕人類智能的人工智慧」的預測。

  這裡說的電腦晶片,相當於人類的大腦。根據摩爾定律,這個性能將會呈現指數函數式的增長,總有一天,具有優於人腦的資訊分析能力的人工智慧將會在電腦裡誕生。

  光是提高晶片的性能並不會產生智慧,但是,將電腦比擬成「人腦」,解析龐大的數據或資訊的人工智慧技術,還有提升自律性思考機能的「機器學習」科技的發展都相當驚人。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誕生的人工智慧會集結其智慧,創造出優於自己的智能,進而開發出更優秀的智能……不斷地重複此循環,人類的智能已經完全趕不上電腦。

  超越人類智慧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世界?這已是無法想像的問題。這種無法預測解讀的未來即將來臨的瞬間,被稱為「技術性的奇點(Singularity)」,預估這個時刻將於2045年到來。2045年以後可能會發生的現象,可以列舉如下:

•電腦毀滅人類
•電腦離人類而去
•電極穿過人腦,人類在電腦勾勒出的宇宙(世界)裡生活

  這樣的推測,簡直就像是科幻電影一般。

◆電腦不僅給予人類,也剝奪人類

  是不是真的會發展成那樣,目前誰也不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以往認為「只有人才辦得到」的工作會被電腦搶走。舉例來說,如果累積到一定數量的資訊,客服中心的諮詢也能夠形式化時,電腦就可以根據過去的形式,從中提出最佳的解決問題方案。

  另外,以商業企畫立案等為首的「唯有人類才具備的創造性的工作」,可能也會被電腦取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支援行銷對策立案的系統,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由電腦提出「根據分析結果,這種宣傳活動對20~34歲稱為『F1層』的女性顧客層很有效」這種分析的狀況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大數據持續進展的世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把我們帶向不知變得如何的未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