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近代」的形成與舊秩序的終結 | 拾書所

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近代」的形成與舊秩序的終結

$ 550 元 原價 550
從大航海時代到歐盟的成立──
以長期跨距,全面俯瞰歐洲霸權勃興與衰退的四百年,

歐洲稱霸世界的主因──民族國家╱產業文明
以這兩條線索為主軸,探索歐洲如何席捲近代世界!

令亞洲望塵莫及的歐亞大陸最西部的國家們,如何席捲世界,在現代擴散其影響?最終,近代歐洲霸權又是如何崩壞?一戰結束前的近代歐洲史,是一部歐洲稱霸世界的故事。然而,人類無論哪個時代的歷史都有光明與黑暗的一面。

十九世紀的歐洲不只確立了科學技術、經濟繁榮、國民政治權力的提升,同時潛藏著殖民地統治、移民差別待遇、勞工階級問題等不安。傳統的近代史只強調歐洲的進步與理性,卻未能公平對待歐洲殖民侵略的歷史真相。因此,本書指出歐洲霸權的成因及其影響,剖析民族國家的形成、產業文明的發展,乃是霸權興衰的雙面刃──它促成歐洲影響力擴及全球,最終卻也導致世界局勢重新洗牌,領導地位由美國取代。

■ 採用「年鑑學派」的史學觀,打破傳統歷史認知,
  「產業革命」與「民族國家」非十九世界突然出現的潮流!

本書作者福井憲彥為日本研究年「鑑學派史學」的第一人。為了究明長期、隱而不顯的歷史線索,將歐洲稱霸世界的時代視為「漫長的十九世紀」,並將論述的時間軸從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談起,到二十世紀初的一戰結束為止,分析讓亞洲望塵莫及的歐洲四百多年來從強大到衰弱、解體、再重組的變化因由。

十八世紀的歐洲,由開明專制的君主與信仰理性的知識分子們,率先開始了由上而下的「近代化」。進入十九世紀後,相繼發生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掀起了大西洋周邊的連鎖革命浪潮,「民族國家」的雛形逐漸浮現。「產業文明」與「民族國家」並非十九世紀專屬的發展,而是貫穿歐洲四百年歷史的主線。

■ 重新質問近代史上關鍵的概念──
  何謂「民族主義」、「近代」、「產業革命」、「帝國主義」?

現今習以為常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究竟有什麼涵義?「Nation」一詞到底該如何解釋?「Nation」是包含國家、國民、民族三種意義的詞彙,至十八世紀末才產生,並且在經過一世紀之後,「民族主義」的樣貌已和初期大不相同。

「近代」(Modern)並不是一個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對歐洲各個國家的發展進程來說,意義也不盡相同,因此本書對「近代歐洲」採用「漫長的十九世紀」的觀念,將十八世紀後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設定為「近代歐洲」的時間範圍。另外,作者認為,「Industrial revolution」也應該稱為「產業」而非「工業」革命,因為不只包含工業的生產現場發生革命,連消費、流通、勞動與生活的各種層面都發生了變化。因此這樣的變化,絕不只是工業短期進步的現象。

■ 產業革命與民族國家產生的戰爭模式──「總體戰」,
  使歐洲結束了「美好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霸權。

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這段時間,在歐洲往往被稱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然而,這其實是在經歷過彷彿惡夢般的一戰後,後人回顧那段時光,所賦予的感想。

經過產業革命後工業化程度大幅提高的歐洲,在戰爭時可以最大程度地動員所有生產技術,並研發出新的戰術(壕溝戰)與武器(機關槍),使戰爭進入長期化,進而必須投注全國之力與人員。因此,使戰爭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總體戰」體制就此誕生。

產業文明與民族主義經由戰爭成為一把雙面刃,在經歷過喪失超過一千萬生命、使歐陸化為焦土的一戰後,歐洲的霸權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崛起。

■ 經歷兩次大戰後的歐洲,世界霸權的地位由美國所取代,
  今日的歐盟該如何超越過去民族國家的界限、共同解決來自世界的難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間的秩序面臨崩解與重整,歐洲為了經濟上的合作,從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開始、經歐洲共同體(EC)後形成歐盟(EU),如今堪稱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

然而,歐洲目前待處理的課題仍堆積如山,隨著英國脫歐、持續擴大的貧富差距、難民潮的湧入、恐怖攻擊、全球的環境議題,歐洲現今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是民族國家所能應付,而需要超越國家組織之間的合作,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擺脫民族國家舊秩序的束縛,共同面對來自內部與世界的挑戰。

■ 歐洲成為世界霸主之路的光彩與背後伴隨的陰影。

在產業革命、科學發展、國民權力提升的理性、進步一面的背後,也交織著對勞動者的榨取、奴隸的苛使及殖民地侵略等等文明的陰影。看似富裕的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好年代」,內部其實已潛藏著讓霸權衰落的種子。

◎政治與文化
經過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的統治之後,布爾喬亞成為歐洲新崛起的統治階級,他們憑藉自己的經濟實力而取代貴族,變成政治的支配者。

◎都市與農村
近代歐洲的特徵之一,便是工業化過程造成的都市發展,大量人口朝向都市集中。以往農村人口占多數的社會結構面臨崩解。

◎金融資本與大企業的興起
相較於產業革命初期,十九世紀後半隨著經濟規模增加,銀行與企業開始具有龐大影響力,出現了大型「財團」。

◎富裕階層與勞動階層
在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十九世紀,以歐洲各地的都市為舞台,各式社會運動也隨之興起,要求政治上的平等權。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

◎科學的進步與「科學信仰」
從十九世紀開始,人類的科學以驚人的速度進步,不斷重複著「典範轉移」的過程,然而,也出現了將自己的主張以科學之名加以包裝的「科學信仰」。

====================
■ 《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近代歐洲民族主義的光,成就了歐洲霸權;影,則把歐洲拖入總體戰的深淵。
『民族主義』是雙面刃,它對主體身分逐漸覺醒並高漲的台灣,又有哪些啟發呢?

本書的啟示是:
東亞大陸,包括台灣在內,本身就置身於工業革命、民族主義這兩大「近現代」框架內。兩岸在「民族主義」上的認知出現裂痕並開始角力,故歐洲霸權故事的光與影,實在值得當下的東亞加以借鑑。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近代」的形成與舊秩序的終結》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4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克服多次的滅絕後,「人類」興起、擴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偉大皇帝的帝國為何一代就破滅?重新探討希臘中心的希臘化時代觀。
作者:森古公俊(帝京大學教授)

03《斯基泰和匈奴.遊牧的文明》
在駿馬奔馳的草原上──探索希羅多德和司馬遷筆下騎馬遊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卻在布匿戰爭被羅馬埋葬的海上帝國。
作者: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從都市國家發展成大帝國,後因一神教的誕生而轉變的古代社會大劇。
作者: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唐」是漢民族的王朝嗎?粟特人的足跡和歐亞大陸中央的躍動。
作者: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一瞬之間創造出大帝國,全新的世界真理。從穆罕默德到現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

08《塞爾特的水脈》
在被羅馬和基督教襲捲之前。「夢幻之民」的文化遺跡。
作者: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瑪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時間重疊」。
作者: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

10《蒙古帝國及其漫長後續》
為人類史帶來開創性的大帝國解體後,中亞發生了甚麼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11《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繼承拜占庭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長壽巨象」的多樣性。
作者: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從吳哥窟開始,託付給巨大遺跡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觀。
作者: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

13《印加和西班牙.帝國的交錯》
在西班牙支配下維持命脈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從國民國家誕生到歐盟。製造世界秩序的「歐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在歐洲和亞洲間搖擺,廣大無邊的帝國和皇帝一族之光與闇。
作者: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從誕生到消滅的兩百年。亞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空前的繁榮,是放手殖民地美國而帶來的。從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國的盛衰。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滿洲人的光輝帝國。中國民族主義和西藏問題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透過日韓戰後形成的滿洲人脈,朴正熙和岸信介。質問東北亞的現在。
作者: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副教授)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從萊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戰爭世紀」勝出之超級大國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

21《人類該何去何從?》
環境與人口、海洋與人類、宗教與社會,以及非洲的現狀。多面向的論述。
作者: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Ronald Toby(伊利諾大學教授)、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青柳正規、陣內秀信

目次
序言_反差的歐洲
從極西之地湧來的巨浪╱歐洲之旅的魅力╱貧富差距與移民問題╱問題所在
第一章_全球化的先驅
◎ 「大航海時代」與歐洲海外擴張的開始
葡萄牙參與亞洲貿易╱西班牙開始控制美洲╱「夢幻東洋」的吸引力
◎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史評價
美洲產的白銀與全球化的發端╱殖民地經營與奴隸勞動╱奴隸買賣所包含的兩個三角貿易╱歐洲對外擴張的不幸出航
◎ 沒有仁義的貿易戰爭時代
新興國家荷蘭急起直追╱英國、法國向大西洋世界發展╱英國與法國的霸權對抗

第二章_近世歐洲的政治與文化
◎ 主權國家與君主制
「近代」一詞所指涉的時代畫分╱歐洲的「漫長的十九世紀」╱主權國家體制的成立╱義大利戰爭與普世皇權的萎縮
◎ 兩種宗教改革
神學者馬丁.路德面臨的挑戰╱宗教與政治╱黎胥留與「國家理性」╱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與傳教競爭╱耶穌會的設立與傳教競爭
◎ 宮廷文化與布爾喬亞文化
凡爾賽宮成為歐洲宮廷楷模╱宮殿成為宮廷文化的舞台╱知識的變化與近世社會╱印刷和識字教育、書籍的普及╱民眾文化與布爾喬亞文化

第三章_開明專制君主與思想家們
◎ 由上而下的近代化摸索
十八世紀歐洲的國際戰爭╱英國君主立憲的確立與紳士階層╱開明專制──近代化的摸索╱法國君主制度與新興國家普魯士╱成為東、西歐分水嶺的十八世紀
◎ 相信理性的十八世紀知識分子
啟蒙是什麼?╱從《百科全書》觀察到的事情╱在沙龍裡交換意見和輿論的形成╱文字文化的普及╱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的對照╱啟蒙的先驅者約翰.洛克與自然權利╱啟蒙思想的基本理念╱追求「經濟」╱目標「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

第四章_革命的震盪與國民的誕生
◎ 展開連鎖式的革命
波及大西洋兩岸的革命浪潮╱美洲走向獨立革命的途徑╱《獨立宣言》的精神╱從獨立到頒布合眾國憲法╱美國獨立的衝擊
◎ 法國大革命與近代政治
爆發意料之外的革命╱複雜革命中的貴族與人民╱都市民眾與農民的參與╱法國大革命與歐洲╱產生了擁有國家主權的國民╱追求社會重生的政治
◎ 十九世紀初期的大西洋世界
拿破崙的興起與挫敗╱拉丁美洲諸殖民地的獨立

第五章_經濟、社會變革的起飛
◎ 西北歐經濟成長的開端
糧食供應情況的好轉╱脫離人口學上的舊模型╱出現新的經濟狀況╱滿足工業化兩項條件的英國
◎ 生產與流通的激烈改變
發生產業革命了嗎?╱人口增加與都市化的發展╱輸送與流通的革命╱來自歐洲的移民世紀
◎ 新階級秩序與勞工大眾的苦難
統治階級的轉換╱初期的工業化與勞工大眾的世界╱社會變革的夢想與挫折╱接連爆發的一八四八年革命╱導致獨裁的前衛理論

第六章_令人讚嘆的十九世紀與產業文明的成立
◎ 邁向產業文明的成立
工業化的進展與經濟結構的轉換╱邁向工業化的多元途徑╱世界大蕭條與經濟霸權的多極化╱尚未崩壞的英國優勢╱金融資本的興起與投資活動的擴張
◎ 農村世界的維持與轉變
東、西歐的差距╱農村衰退了嗎?╱轉變為民俗學的農村習俗
◎ 眩目的十九世紀
走出實驗室的科學技術及產業文明的成立╱科學技術的挑戰與逐漸變化的生活情景╱十九世紀末的典範轉換與科學信仰╱公開展演的普及╱運動文化的誕生

第七章_民族國家與帝國主義
◎ 建構民族國家的課題
確立國家內部的統一╱公共教育的整備及領導者的養成╱初等公共教育與讀寫能力的提升╱國家的三重意義╱新興統一國家與民族的形成
◎ 民族主義的各種型態
近代民族主義的創造╱當作國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自決權的民族主義╱賦予歷史、文化上的價值╱民族主義的大眾化與霸權抗爭╱民族主義與排外主義
◎ 各式各樣的帝國主義
與亞洲政治勢力的武裝衝突╱英法形成殖民地帝國╱東南亞的殖民地化與非洲瓜分╱博愛的帝國主義與責任感╱文明化的理論及殖民地╱利害擺第一的經濟帝國主義╱將焦點從國內對立轉移的社會帝國主義

第八章_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崩壞的霸權
◎ 邁向悲慘大戰的過程
美好年代的繁榮與潛伏的不安╱過往戰爭印象的存續╱同盟關係的探求與兩極化的陣營
◎ 陷入長期化的戰爭與總體戰體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