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
19世紀中期俄國寫實主義作家,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1852年匿名發表處女作《幼年時代》。1853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獲得許多寶貴的戰爭題材。
1855年辭去軍職前往彼得堡,結識了許多當時著名的文人,萌發了人道主義的種子。
1862年結婚,婚後15年當中,完成了劃時代的作品《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晚年因夫妻間紛爭不斷,於1910年10月底的一個深夜離家,11月7日死在火車站站長的小屋裡。
著有《復活》《窮人》《伊凡‧伊里奇之死》等多部名作。他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俄國猶太裔劇作家巴別爾也曾說:「若這個世界能夠寫作,那它會像托爾斯泰那樣寫。」
身為貴族地主,托爾斯泰卻關心農民生活,甚至致力於農奴解放,曾在自己的領地上爲農家子弟開辦學校,編寫字母書。托爾斯泰也寫了許多寓言及童話故事,其中便包含著名的《傻子伊凡》《三隻熊》等書。
托爾斯泰不僅是傑出的作家,亦是位傑出的學者及哲學家,他影響了許多作家及哲學家,從海明威到海德格。他被許多作家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小說對生活影響深遠:
──杜思妥耶夫斯基稱托爾斯泰為「崇高的藝術家」
──吳爾芙稱托爾斯泰為「最偉大的小說家」。
──普魯斯特稱托爾斯泰就像是「沉著、全能的上帝」,一一操縱著自己小說中每一個角色的行為與思想。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分析死亡,也不得不提及乃至借鑒托爾斯泰的這部不朽之作。
──美國哲學家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斷定:「《伊凡‧伊里奇之死》可能是所有文學中說明何謂直面死亡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著作。」
──俄國生物學家、乳酸菌之父梅契尼可夫(И. И. Мечников)稱:「托爾斯泰是最擅長描寫對於死亡之恐懼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