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擔任心理師的所有資格裡,最重要的一個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上市首週強勢竄上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TOP 100;
★獲選亞馬遜書店年度書籍TOP 10,長踞心理勵志類前茅;
★囊括《O:歐普拉雜誌》與《人物雜誌》等眾多媒體選書;
★即將改編影集,將延請《慾望師奶》伊娃・朗格莉亞演出!
每年找心理師晤談的美國人將近三千萬名——其中有些病人本身也是心理師。
在這本書裡,作者蘿蕊・葛利布告訴我們:儘管她受過嚴格訓練,也具備心理治療執照,但她之所以能做諮商,最重要的憑據是——她同樣是人類的一員。當她的世界因為一次危機天翻地覆,她寫道:「我知道當一個人是什麼感覺」。於是,她開始和古怪、經驗豐富,但很不典型的心理師溫德爾晤談。
同一段時間,葛利布自己則在治療一個自戀的好萊塢製片,一名才剛結婚就被診斷出末期癌症的女子,一個威脅生活景況一年內沒有好轉就要在生日當天自殺的老婦,還有一個二十多歲、老是跟不對的人勾搭的年輕人(此君連診間的人都要搭訕)。在葛利布探索病人的內心世界的同時,她也發現:她的病人苦苦糾結的問題,其實正是她自己向溫德爾求助的問題。
*****
生活,就像是在鋼索上危步,我們游移在愛與欲、意義與死亡、罪惡與救贖、恐懼與勇氣,以及希望與改變之間。葛利布以過人的智慧和幽默揭露我們的盲點,檢視我們掙扎時對自己和他人道出的真相和虛構。
作者除了是諮商心理師,亦長期為各大報章撰寫諮詢專欄,解答讀者們五花八門的疑難,這本著作不只帶我們一探諮商心理師的世界,看她如何幫助病人尋找答案,也看她如何在病人與同業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服下自己開出的藥方。本書坦率程度前所未見,充滿歡樂、刺激思考又處處驚喜,對人心的探索既深入個人內在,又合乎人類通性,勇敢訴說人之為人的意義,並對我們轉化生命的能力提出有趣而生動的觀察。
▎本書選句
►痛跟苦不一樣,人都有痛的時候,可是你不一定得那麼苦。……既然我死抓著受苦的感覺不放,我一定有從中得到什麼。
►文化壓力對女性的要求是言行得體,對男性的要求則是情感得體。女性通常會向朋友或家人吐露心事,可是當男性在晤談時告訴我他們的感受,我幾乎總是第一個聽他們講出口的人。
►自我苛責跟自我負責不同,後者應該像(禪學與心理學大師)傑克・康菲爾德說的那樣:「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寬厚,它的基礎是從根本處接受自己。」心理治療也一樣,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而非自我評價。
►很多人剛開始做心理諮商時,好奇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可是我們會再每次晤談時播下好奇的種子,因為心理諮商幫不了對自己不好奇的人。
►我們不會拉著病人直搗問題核心,我們只會輕輕推著他們靠自己走到那裡,因為最有力的真相——人最嚴肅看待的真相——是他們自己一點一滴領悟的真相。
►人只有沉默時能聽見內心的聲音。說話會讓人停在大腦層次,安安穩穩閃避情緒。沉默則像清垃圾,當你停止徒勞無益地拋話、拋話、再拋話,重要的東西會浮上表面。
►「洞見是心理治療的安慰獎」,這是我最喜歡的心理治療業箴言,指的是你就算聽過世上所有洞見,要是你回到現實世界時不做改變,洞見(和心理治療)就一點用也沒有。
來自媒體的肯定
►亞馬遜書店2019年度書籍TOP 10
►《O:歐普拉雜誌》2019年非虛構類最佳書籍
►《紐約時報》暢銷書
►《人物》雜誌選書
►《Apple好書選》選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Indie Next Pick)選書
►《每月選書俱樂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選書
►《出版人市集》(Publishers Marketplace)暢銷書
►《新聞日報》(Newsday)、Apple iBooks、Thrive Global、Refinery29、Book Riot、二〇一九年最期待書籍
口碑推薦
歐文・亞隆(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榮休教授)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蘇珊娜・卡哈蘭(《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作者)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賴芳玉(律師)
艾爾文(作家)
瞿欣怡(作家)
番紅花(作家)
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版主)
曾志傑(書評暨專職譯者)……等人
各界好評
►「我讀心理治療的書超過半個世紀了,但從沒見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樣的書:這麼大膽、這麼直白、這麼多好故事,又這麼坦誠、深刻而引人入勝。我本來想先讀個一兩章,沒想到一字不漏一口氣讀完。」——歐文・亞隆(Irvin Yalom)醫師,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榮休教授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機鋒處處、溫柔風趣,又充滿啟發。蘿蕊・葛利布勇敢地帶領讀者走進探索自我的旅程,從治療師和病人的雙重視角看待治療過程。我很為她的突破高興,就像是我自己達到這些突破一樣!關於晤談治療改變生命的可能性,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艾美・狄金森(Amy Dickinson),「請問艾美」專欄作家,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陌生人常對我說心事》(Strangers Tend to Tell Me Things)
►「只要你對心理治療過程有一丁點興趣,或是你正困在生而為人必然遇上的難題裡,你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本書溫暖、聰慧、有趣又充滿智慧,蘿蕊・葛利布是絕佳良伴。」——蘇珊・坎恩(Susan Cai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
►「有些人是偉大的寫手,有些人是偉大的心理治療師。令人驚嘆的是,蘿蕊・葛利布兩者皆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寫出人之為人的奧妙:沒有人能不受煎熬,但我們也都能成長,都能不做情緒的奴隸,都能成為自己。我很少讀到這麼有挑戰性的書,但它非常有趣,讓我不禁邊看邊笑,完全沉浸在裡頭。它讓我用全新的眼光看自己。」——凱蒂・庫瑞克(Katie Couric),美國知名主播
►「蘿蕊・葛利布的新書能讓以下幾類人獲益良多: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有人際關係的人,還有有情緒的人——換句話說,每一個人。蘿蕊的故事很有趣,很能給人啟發,而且超級坦白。這比你花五十分鐘有益多了。」——賈各布斯(A.J. Jacobs),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的聖經狂想曲》(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
►「原來心理醫師跟我們一樣!——至少《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這麼說的。心理治療師蘿蕊・葛利布的這本書真誠、溫暖、有趣,讓人不知不覺沉浸其中(而裡頭沒有撲克臉的治療師)。她不只坦率寫出病人的掙扎,也寫出自己的掙扎。描寫心理治療師的書雖然不少,但這是我讀過最能產生共鳴的一本。」——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Brain on Fire: My Month of Madness)
►「在三千萬個參加療程的美國人的人生裡,心理治療師扮演的角色既特殊又可貴,但你是否想過:當他們自己需要跟人談談時,他們該去找誰?資深心理治療師兼《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蘿蕊・葛利布坦誠分享經驗,透過這些令人動容的紀錄,她告訴我們為什麼心理治療師也需要心理治療,也讓我們知道:助人者亦需人助這件事,正說明我們的問題和焦慮是普世共通的。」——Thrive Global,「2019年等不及要讀的10本書」
►「這是本勇敢、精采又轉化人心的書。蘿蕊・葛利布帶我們進入治療師和病人最私密的關係中,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人性產生全新的認識。她願意揭露自己和病人的盲點,讓我們看到不是只有自己得面對煎熬,而且我們或許該多談談這些掙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幽默風趣,充滿希望和智慧,同時又引人入勝。」——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辦人,Thrive Global創辦人及執行長
►「葛利布是極具魅力的說書人,她懂得加入笑料,也善於探究問題、展現智慧,而且不吝於道出自己的軟弱。從面紙盒到地毯上的樂高玩具,她對細節安排周到,更尊重我們有顆不羈而敏感的心,敬重它龐大的奧祕。」——萊絲莉・賈米森(Leslie Jamison),著有《復原:成癮及其後》(The Recovering: Intoxication and its Aftermath)
►「這些放下掩飾、克服惡習、恢復力量的故事寫得鮮活、風趣又生動,我真的一頭栽進去了!人與人的連結裡有掙扎也有奇蹟,蘿蕊・葛利布掌握到裡頭很深刻的東西。」——莎拉・海波拉(Sarah Hepola),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關機:回想我藉酒遺忘的事》(Blackout: Remembering the Things I Drank to Forget)
►「蘿蕊・葛利布以智慧和人性邀請我們進入她的諮商室——還有她的治療師的諮商室。讀者將在那裡得知治療師守口如瓶的祕密:當我們見證別人改變,我們自己也會經歷改變;當我們見到別人在生命中找到意義,我們也會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現更多意義。」——麗莎・達摩爾(Lisa Damour),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少女心事解碼》
►「真誠……自然……坦率得讓人欲罷不能。作者同時身為心理治療的醫生和病人,實務經驗極具吸引力。」——《紐約時報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