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村上春樹早期的作品,行文之間較能保有創作者的風格原貌,較沒有被市場的反應所左右,可以看見村上春樹最原始、最深層的文學想像空間。在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遊走於現實和非現實之間的對照寫法,本書可以說是《聽風的歌》的續篇。
他寫實部份的描寫,有獨到的眼光,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東西,都彷彿變成攝影師鏡頭下所捕抓的畫面,或電影中的一幕似的。而虛構的部份,則和超現實的繪畫、科幻小說、靈異電影,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從這篇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現代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等迅速變革之後,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如何產生了變化,而生活的感覺又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絲路書介】1999.9
●
我真正進入彈珠玩具的咒術世界是1973年的事。那半年左右,我覺得好像在黑洞裡過的似的。在草原正中央挖了一口適合我尺寸的洞穴,在那裡蒙起頭把身體埋進去,並塞起耳朵斷絕所有的聲音。任何事情發生也引不起我的興趣。而每天傍晚一醒過來就穿上大衣,到遊樂場的角落裡消遣時間。
我真正進入彈珠玩具的咒術世界是一九七0年的事。那半年左右,我覺得好像在黑洞裡過的似的。在草原正中央挖了一口適合我尺寸的洞穴,在那裡蒙起頭把身體埋進去,並塞起耳朵斷絕所有的聲音。任何事情都再也引不起我的興趣。而每天傍晚一醒過來就穿上大衣,到遊樂場的角落裡消遺時間。
機器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三把式「太空船」,跟傑氏酒吧完全相同的機型。硬幣放進去壓一下開始的按鈕,機器便動也不動一下就發出一連串的聲音,出現十個目標,得獎燈消失,得分還原成六個零,球道彈出第一粒彈珠,無限的硬幣丟進機器,那恰是一個月後冷雨下個不停的初冬的黃昏。我的得分像氣球拋下最後一包砂袋一樣,越過了第六位數。
我把顫抖的手指像要擰下揮把的按鈕似地放著,背靠在牆上,一面喝著冷得像冰一樣的罐裝啤酒,一面長時間凝視著得分板上標示出來的105220這六位數字。我和彈珠玩具的短暫蜜月就那樣開始了。
譯序
事實上,台灣很多讀者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從《失落的彈珠玩具》(註:新版恢復原書名《1973年的彈珠玩具》)開始的。原因是村上春樹雖然以《聽風的歌》處女作獲得「群像新人賞」,但因文章風格獨特,恐怕台灣讀者還沒有那麼前衛,可能無法理解他的文章好在那裏,因此當初選擇先推出故事性比較豐富鮮活的第二本長篇《1973年的彈珠玩具》,配合另一本短篇集《遇見100%的女孩》兩本同時出版。讓讀者先感受作者獨特的風格和多樣性的一面。並為了避免1973年的年號會讓喜新厭舊的部份讀者所忽略,而採用了《失落的彈珠玩具》為書名。
現在大家對村上春樹已經相當熟悉,種種顧慮似乎都已多餘。這次趁改版機會,正好恢復原來的書名,畢竟喜歡用數字和年代也是作者的獨特風格之一。
村上春樹曾經表示自己相當喜歡這本小說。《聽風的歌》在五月頒獎,之後他就緊接著寫這本,那期間《聽風的歌》又獲得芥川獎提名,不過總之他還是集中精神在《1973年的彈珠玩具》上,夏天開始寫,秋天寫完。
《1973年的彈珠玩具》也獲得芥川獎提名,很多人打電話給他說是有力的候補,周圍的人都安靜不下來,評審當天,他想乾脆去打麻將,於是到新宿的住友大樓和講談社的人打麻將。
他說得不得獎沒關係,不得獎反而輕鬆。後來小說暢銷時,可以說不是靠得獎的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賣的,對自己因此可以有這樣的信心。
有趣的是,根據雜誌170號即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七日報導,文藝評論家絓秀實先生說:「最近有不少人對芥川賞得獎作品已逐漸失去了信心……而作品的傾向類似村上春樹的池澤夏樹和新井滿得芥川賞,或許也是因為評審對未能讓村上春樹得芥川賞的償罪作用吧……」
今天,村上春樹無疑是日本最頂尖的作家之一。在日本很多人說他的作品美國味很重,確實他從高中時代就開始親近美國原文小說,他喜歡的作家有SCOTT FITZGERALD、RAYMOND CHANDLER、TRUMAN CAPOTE、KURT VONNEGUT、PAUL THEROUX、RICHARD BRAUTIGAN、GAY TALESE、RAYMOND CARVER、TIM O BRIEN、STEPHEN KlNG、JOHN IRVING等,這些作家可以說是村上春樹文學上的營養來源。尤其是費滋傑羅,村上春樹說有好幾年之間,只有費滋傑羅是他的老師、是他的大學、是他的文學伙伴。
他說「自從讀了《溫柔的夜》之後,我開始讀費滋傑羅的每一部作品。重新再讀《大亨小傳》,讀《樂園的此端》,和他的短篇集,其中《冬之夢》和《再訪巴比倫》這兩篇我想我大概各讀了有二十遍。我把這兩篇短篇分解成幾個部份,好像用顯微鏡去看一樣地去查看那文章,想知道那裏面到底是什麼迷住了我。面對他的文章,我並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要寫文章。只是像小學生分解一個鬧鐘一樣,對於小說這東西所隱藏的祕密而深不可知的魔力,想要自己去一探究竟而已。
「如果有人問我說,費滋傑羅對於『寫小說的我』是不是有影響?答案既是YES同時也是NO。文體、主題、小說的構築和故事的述說這方面來講,他的影響我覺得幾乎等於沒有。他如果有給我什麼的話,那是更大的、更模糊的東西。也許可以說是人對小說(不管是寫的人也好,讀的人也好)應該採取的姿勢吧。還有小說終究就是人生本身的這個認識。」
費滋傑羅小說的魅力之一,在於各種相反的感情,擁擠底聚集在一起,溫柔與傲慢、纖細善感與冷嘲熱諷、徹底的樂天性和對自我破壞的欲望,上昇意志和下降感覺,都會的洗練和中西部的樸素……
事實上他對西方的興趣,不只限於美國,從三十七歲到四十歲的三年之間,他旅居歐洲,一九八六年十月他離開讓他繁忙紛擾不堪的日本,第一站到達羅馬,然後希臘、倫敦,在這期間他完成了他的第五部和第六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三年後他回到日本,沒想到自己的小說空前大暢銷,自己變成一個大名人,反而讓他覺得侷促不安更呆不下去。於是不久他又離開日本到美國的普林斯頓去。開始第二次的長住國外。
正如在《開往中國的慢船》中,那個中國女孩子說的「這裡差不多也不是我該待的地方了」。在《1973年的彈珠玩具》裏老鼠想對傑說「我要離開這地方了」,說了幾次才說出口。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始終蘊釀著從一個世界離開,前往另一個世界的意念,害怕沒有出口,尋找出口,想要離開,似乎是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常見的現象。
在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遊走於現實和非現實之間的對照寫法,《1973年的彈珠玩具》可以說是《聽風的歌》的續篇,設定在若干時間之後,「我」到了東京,「老鼠」則從大學退學留在家鄉,「老鼠」的部份似比較寫實的手法寫,而「我」的部份則相對的以比較虛構的方式寫。這種兩個主角,兩個地點雙線進行的二重結構表現方式,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同樣可以看見,而且劃分得更明顯。事實上,他寫實部份的描寫,有他獨到的眼光,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東西,經過他筆下寫來,都彷彿變成攝影師鏡頭下所捕抓的畫面,或電影中的一幕似的。而虛構的部份,則和超現實的繪畫、科幻小說、靈異電影,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難怪不少從事攝影、設計、廣告和文藝界的朋友喜歡他的作品。
此外《1973年的彈珠玩具》中還有兩個很大的特色,一個是把尋找東西這個行為放在中心,當然這裡指的就是尋找彈珠玩具機。另外一個是和沒有生命的東西溝通,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的溝通。村上春樹在無意之間,做了這兩大嘗試。
事實上作者並沒有事先設定結局,而是像水到渠成一般的任其發展,例如最後出現的冷凍倉庫,那是在不曉得該去什麼地方才好,寫著寫著最後面臨該去什麼地方的時候,心想冷一點的地方好,寬大空曠的倉庫好。於是形象自然就浮上來了。
從這篇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現代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之後,在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等迅速變革之後,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如何產生了變化,而生活的感覺又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
ISBN:9571315761
開本:25開
頁數:189
他寫實部份的描寫,有獨到的眼光,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東西,都彷彿變成攝影師鏡頭下所捕抓的畫面,或電影中的一幕似的。而虛構的部份,則和超現實的繪畫、科幻小說、靈異電影,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從這篇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現代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等迅速變革之後,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如何產生了變化,而生活的感覺又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絲路書介】1999.9
●
我真正進入彈珠玩具的咒術世界是1973年的事。那半年左右,我覺得好像在黑洞裡過的似的。在草原正中央挖了一口適合我尺寸的洞穴,在那裡蒙起頭把身體埋進去,並塞起耳朵斷絕所有的聲音。任何事情發生也引不起我的興趣。而每天傍晚一醒過來就穿上大衣,到遊樂場的角落裡消遣時間。
我真正進入彈珠玩具的咒術世界是一九七0年的事。那半年左右,我覺得好像在黑洞裡過的似的。在草原正中央挖了一口適合我尺寸的洞穴,在那裡蒙起頭把身體埋進去,並塞起耳朵斷絕所有的聲音。任何事情都再也引不起我的興趣。而每天傍晚一醒過來就穿上大衣,到遊樂場的角落裡消遺時間。
機器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三把式「太空船」,跟傑氏酒吧完全相同的機型。硬幣放進去壓一下開始的按鈕,機器便動也不動一下就發出一連串的聲音,出現十個目標,得獎燈消失,得分還原成六個零,球道彈出第一粒彈珠,無限的硬幣丟進機器,那恰是一個月後冷雨下個不停的初冬的黃昏。我的得分像氣球拋下最後一包砂袋一樣,越過了第六位數。
我把顫抖的手指像要擰下揮把的按鈕似地放著,背靠在牆上,一面喝著冷得像冰一樣的罐裝啤酒,一面長時間凝視著得分板上標示出來的105220這六位數字。我和彈珠玩具的短暫蜜月就那樣開始了。
譯序
事實上,台灣很多讀者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從《失落的彈珠玩具》(註:新版恢復原書名《1973年的彈珠玩具》)開始的。原因是村上春樹雖然以《聽風的歌》處女作獲得「群像新人賞」,但因文章風格獨特,恐怕台灣讀者還沒有那麼前衛,可能無法理解他的文章好在那裏,因此當初選擇先推出故事性比較豐富鮮活的第二本長篇《1973年的彈珠玩具》,配合另一本短篇集《遇見100%的女孩》兩本同時出版。讓讀者先感受作者獨特的風格和多樣性的一面。並為了避免1973年的年號會讓喜新厭舊的部份讀者所忽略,而採用了《失落的彈珠玩具》為書名。
現在大家對村上春樹已經相當熟悉,種種顧慮似乎都已多餘。這次趁改版機會,正好恢復原來的書名,畢竟喜歡用數字和年代也是作者的獨特風格之一。
村上春樹曾經表示自己相當喜歡這本小說。《聽風的歌》在五月頒獎,之後他就緊接著寫這本,那期間《聽風的歌》又獲得芥川獎提名,不過總之他還是集中精神在《1973年的彈珠玩具》上,夏天開始寫,秋天寫完。
《1973年的彈珠玩具》也獲得芥川獎提名,很多人打電話給他說是有力的候補,周圍的人都安靜不下來,評審當天,他想乾脆去打麻將,於是到新宿的住友大樓和講談社的人打麻將。
他說得不得獎沒關係,不得獎反而輕鬆。後來小說暢銷時,可以說不是靠得獎的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力量賣的,對自己因此可以有這樣的信心。
有趣的是,根據雜誌170號即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七日報導,文藝評論家絓秀實先生說:「最近有不少人對芥川賞得獎作品已逐漸失去了信心……而作品的傾向類似村上春樹的池澤夏樹和新井滿得芥川賞,或許也是因為評審對未能讓村上春樹得芥川賞的償罪作用吧……」
今天,村上春樹無疑是日本最頂尖的作家之一。在日本很多人說他的作品美國味很重,確實他從高中時代就開始親近美國原文小說,他喜歡的作家有SCOTT FITZGERALD、RAYMOND CHANDLER、TRUMAN CAPOTE、KURT VONNEGUT、PAUL THEROUX、RICHARD BRAUTIGAN、GAY TALESE、RAYMOND CARVER、TIM O BRIEN、STEPHEN KlNG、JOHN IRVING等,這些作家可以說是村上春樹文學上的營養來源。尤其是費滋傑羅,村上春樹說有好幾年之間,只有費滋傑羅是他的老師、是他的大學、是他的文學伙伴。
他說「自從讀了《溫柔的夜》之後,我開始讀費滋傑羅的每一部作品。重新再讀《大亨小傳》,讀《樂園的此端》,和他的短篇集,其中《冬之夢》和《再訪巴比倫》這兩篇我想我大概各讀了有二十遍。我把這兩篇短篇分解成幾個部份,好像用顯微鏡去看一樣地去查看那文章,想知道那裏面到底是什麼迷住了我。面對他的文章,我並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要寫文章。只是像小學生分解一個鬧鐘一樣,對於小說這東西所隱藏的祕密而深不可知的魔力,想要自己去一探究竟而已。
「如果有人問我說,費滋傑羅對於『寫小說的我』是不是有影響?答案既是YES同時也是NO。文體、主題、小說的構築和故事的述說這方面來講,他的影響我覺得幾乎等於沒有。他如果有給我什麼的話,那是更大的、更模糊的東西。也許可以說是人對小說(不管是寫的人也好,讀的人也好)應該採取的姿勢吧。還有小說終究就是人生本身的這個認識。」
費滋傑羅小說的魅力之一,在於各種相反的感情,擁擠底聚集在一起,溫柔與傲慢、纖細善感與冷嘲熱諷、徹底的樂天性和對自我破壞的欲望,上昇意志和下降感覺,都會的洗練和中西部的樸素……
事實上他對西方的興趣,不只限於美國,從三十七歲到四十歲的三年之間,他旅居歐洲,一九八六年十月他離開讓他繁忙紛擾不堪的日本,第一站到達羅馬,然後希臘、倫敦,在這期間他完成了他的第五部和第六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三年後他回到日本,沒想到自己的小說空前大暢銷,自己變成一個大名人,反而讓他覺得侷促不安更呆不下去。於是不久他又離開日本到美國的普林斯頓去。開始第二次的長住國外。
正如在《開往中國的慢船》中,那個中國女孩子說的「這裡差不多也不是我該待的地方了」。在《1973年的彈珠玩具》裏老鼠想對傑說「我要離開這地方了」,說了幾次才說出口。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始終蘊釀著從一個世界離開,前往另一個世界的意念,害怕沒有出口,尋找出口,想要離開,似乎是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常見的現象。
在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遊走於現實和非現實之間的對照寫法,《1973年的彈珠玩具》可以說是《聽風的歌》的續篇,設定在若干時間之後,「我」到了東京,「老鼠」則從大學退學留在家鄉,「老鼠」的部份似比較寫實的手法寫,而「我」的部份則相對的以比較虛構的方式寫。這種兩個主角,兩個地點雙線進行的二重結構表現方式,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同樣可以看見,而且劃分得更明顯。事實上,他寫實部份的描寫,有他獨到的眼光,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東西,經過他筆下寫來,都彷彿變成攝影師鏡頭下所捕抓的畫面,或電影中的一幕似的。而虛構的部份,則和超現實的繪畫、科幻小說、靈異電影,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難怪不少從事攝影、設計、廣告和文藝界的朋友喜歡他的作品。
此外《1973年的彈珠玩具》中還有兩個很大的特色,一個是把尋找東西這個行為放在中心,當然這裡指的就是尋找彈珠玩具機。另外一個是和沒有生命的東西溝通,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的溝通。村上春樹在無意之間,做了這兩大嘗試。
事實上作者並沒有事先設定結局,而是像水到渠成一般的任其發展,例如最後出現的冷凍倉庫,那是在不曉得該去什麼地方才好,寫著寫著最後面臨該去什麼地方的時候,心想冷一點的地方好,寬大空曠的倉庫好。於是形象自然就浮上來了。
從這篇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現代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之後,在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等迅速變革之後,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如何產生了變化,而生活的感覺又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
ISBN:9571315761
開本:25開
頁數:189
ISBN: 978957131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