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 拾書所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 300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也許影像會隨風而逝 但詩意終將生生長流 黑澤明、高達 高度推崇的導演, 阿巴斯一生導演歷程與人生之路的珍貴總結 一部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電影沉思錄 「我喜歡半完成的電影模糊的樣子。我喜歡模棱兩可。我是一個要求觀眾比平時看電影做更多努力的導演,希望觀眾在暫時的困惑中思考,通過那樣做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也是為什?我一路走來失去了一些觀眾。對我來說,電影是為了引誘人們去看,去提問,並努力把電影視為一種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 用電影寫詩的人 你/妳看過阿巴斯任何一部電影嗎? 櫻桃的滋味,橄欖樹下的情人,風帶著我來,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愛情對白...... 截取其中任意的畫面,它都會是一幅詩意充滿的攝影或畫作。 阿巴斯,這位曾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出版過多本詩集及攝影集的伊朗導演, 自始至終都在把他從這塊土地上、週遭人物身上,或說就是從生命本身感受到的「詩性」, 透過故事及影像,詮釋交融進他的電影創作當中。 他屢屢強調,電影,如同詩歌及畫作,必然都是藝術。 所謂詩,所謂藝術,特色即是,它總是開放式的, 給人一個探索的入口,卻不止一個出口,且永遠沒有句點。 這些同樣會在阿巴斯的電影中出現: 有時候觀者甚至必須暫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必須暫時起身離開座位, 你已然隨著內心低迴不止,需要時間空間讓情感找到你自己的出口。 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至2016年離世之前,阿巴斯一直在用他的電影寫詩, 他也從1990年代開始十幾二十年,在世界各城市開設導演工作坊,傳遞他的電影詩哲學。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這本書正是從這近二十年?跨倫敦、奧斯陸、紐約、馬拉喀什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對話濃縮而成, 詳盡而深刻地呈現了阿巴斯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本關於電影也關於阿巴斯本人的書。 每次的工作坊只有七天,也成了書本的七篇結構,連理成一位導演七十七年的生命經驗。 書中談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要看電影,談生命即詩即電影, 也談故事的發想,談畫面的有效性,談行動的必要性,談掌鏡,談數位攝影的啟迪, 甚至觸及阿巴斯電影向來特有的主角為非職業演員: 一旦啟發了這些本質上是在飾演自己的外行演員,會得到最令人訝異的演出成果。 行文之中,也融進阿巴斯幾乎每一部電影的拍攝片段,成了一篇篇珍貴的電影紀事: 拍攝《愛情對白》一片,導演特地找來一位本業為歌劇演唱的非職業演員作為男主角, 冀望他能為太專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帶來影響: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新的挑戰, 卻未料到結果超出期待:畢諾許以一種反向方式讓這位非職業演員男主角擦出了光亮。 阿巴斯在2016年離世,同年金馬影展以致敬之舉規劃了導演特展。 阿巴斯相信,電影如同小說一樣,一旦影片完成了,就脫離了原創者, 它的生命接下來是由每一位觀影者自行完成,自行詮釋。 阿巴斯的死因此不會是一個句點,他留下的二十多部電影作品都會是個起點, 將有無數觀影者循著他留下的線索,自己進行偵探式的觀影經驗,自己來到各異的出口 也許影像會隨風而逝 但詩意終將生生長流 黑澤明、高達 高度推崇的導演, 阿巴斯一生導演歷程與人生之路的珍貴總結 一部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電影沉思錄 「我喜歡半完成的電影模糊的樣子。我喜歡模棱兩可。我是一個要求觀眾比平時看電影做更多努力的導演,希望觀眾在暫時的困惑中思考,通過那樣做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也是為什?我一路走來失去了一些觀眾。對我來說,電影是為了引誘人們去看,去提問,並努力把電影視為一種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 用電影寫詩的人 你/妳看過阿巴斯任何一部電影嗎? 櫻桃的滋味,橄欖樹下的情人,風帶著我來,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愛情對白...... 截取其中任意的畫面,它都會是一幅詩意充滿的攝影或畫作。 阿巴斯,這位曾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出版過多本詩集及攝影集的伊朗導演, 自始至終都在把他從這塊土地上、週遭人物身上,或說就是從生命本身感受到的「詩性」, 透過故事及影像,詮釋交融進他的電影創作當中。 他屢屢強調,電影,如同詩歌及畫作,必然都是藝術。 所謂詩,所謂藝術,特色即是,它總是開放式的, 給人一個探索的入口,卻不止一個出口,且永遠沒有句點。 這些同樣會在阿巴斯的電影中出現: 有時候觀者甚至必須暫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必須暫時起身離開座位, 你已然隨著內心低迴不止,需要時間空間讓情感找到你自己的出口。 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至2016年離世之前,阿巴斯一直在用他的電影寫詩, 他也從1990年代開始十幾二十年,在世界各城市開設導演工作坊,傳遞他的電影詩哲學。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這本書正是從這近二十年?跨倫敦、奧斯陸、紐約、馬拉喀什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對話濃縮而成, 詳盡而深刻地呈現了阿巴斯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本關於電影也關於阿巴斯本人的書。 每次的工作坊只有七天,也成了書本的七篇結構,連理成一位導演七十七年的生命經驗。 書中談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要看電影,談生命即詩即電影, 也談故事的發想,談畫面的有效性,談行動的必要性,談掌鏡,談數位攝影的啟迪, 甚至觸及阿巴斯電影向來特有的主角為非職業演員: 一旦啟發了這些本質上是在飾演自己的外行演員,會得到最令人訝異的演出成果。 行文之中,也融進阿巴斯幾乎每一部電影的拍攝片段,成了一篇篇珍貴的電影紀事: 拍攝《愛情對白》一片,導演特地找來一位本業為歌劇演唱的非職業演員作為男主角, 冀望他能為太專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帶來影響: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新的挑戰, 卻未料到結果超出期待:畢諾許以一種反向方式讓這位非職業演員男主角擦出了光亮。 阿巴斯在2016年離世,同年金馬影展以致敬之舉規劃了導演特展。 阿巴斯相信,電影如同小說一樣,一旦影片完成了,就脫離了原創者, 它的生命接下來是由每一位觀影者自行完成,自行詮釋。 阿巴斯的死因此不會是一個句點,他留下的二十多部電影作品都會是個起點, 將有無數觀影者循著他留下的線索,自己進行偵探式的觀影經驗,自己來到各異的出口

作者簡介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著名導演、詩人、劇作家,伊朗新浪潮電影開創者。阿巴斯的電影,用鏡頭凝視平凡人世,純粹、簡樸的故事給人以最單純的感動。影像風格極簡且富有詩意,洋溢?人文情懷與哲學思考,受到黑澤明、高達等電影大師的一致推崇。電影代表作有《櫻桃的滋味》(1997年坎城影展金棕櫚?)、《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9年盧卡諾影展銅豹獎)、《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年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影片)、《風帶著我來》(1999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愛情對白》(女主角朱麗葉.碧諾許以此片獲得2010年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等。一生拍攝二十多部電影、並著有多本詩集、攝影集的阿巴斯,於2016年離世。

ISBN: 9789869537872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