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對了,人生就對了 | 拾書所

心念對了,人生就對了

$ 252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心念對了,人生就對了-跟孔子學拿得起、跟佛陀學放得下、跟老莊學想得開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始是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當你擁有更多時,請別忘記你最初那顆簡單純潔的心幸福就是堅守這顆簡單的心簡單,人生因而開闊心若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人生境界,因此更上一層樓!怎樣才能「拿得起」?本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的哲理勵志感悟,分析中國傳統國學最著名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人生境界的區別,跟孔子學拿得起,跟佛陀學放得下,跟老莊學想得開!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簡單來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怎樣才能「拿得起」?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如何才能「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儘量想透;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儘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唐代詩人王維將磨煉心性描寫得甚有意境:沿著山溪尋去,一路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源頭,山已窮,水已盡,但當你靜下心來,打量四下,卻發現早已有氤氤氳氳的雲霧在山腰冉冉升起,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在攀越險峰時才能看到的美麗景象。鍛煉自己的心性,也是需要經歷險峰的。在磨煉心性的過程中,我們會體驗各種煩躁和無法忍耐的感覺,但當我們跨越這一道道艱難險阻,來到山腰觀賞到渺渺雲霧時,心靈上的超然便會油然而生。當生命的祥瑞之雲在心間升起時,心靈也將隨之清澈靈明起來,整個人也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這一切感覺都來自內心深處,這種感覺讓人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獲得「本心」的力量,讓自己經受身體上的各種苦難,與此同時,心靈也變得更加強大。量變產生質變,只有心靈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考驗,才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讓自己的心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作者簡介

 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目前已經出版了《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南懷瑾大師的廿四堂國學課》《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等。        
內容目錄

【上篇:跟孔子學拿得起】第一章   抱負——「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上高樓,遠眺天際,正是躊躇滿志,志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第二章   磨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大的事業,需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三章   豁然——「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經磨難,我們逐漸成熟、成長,最終豁然貫通、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中篇:跟佛陀學放得下】第四章   涉世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於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第五章   行經幽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於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卻也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第六章   不忘初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能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有一天會豁然頓悟,明白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下篇:跟老莊學想得開】第七章   看自己——「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並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這種「自然」並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就是這種人。第八章    觀天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開闊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儘量往大裡走、往高處去。第九章   品人生——「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而有的人,已經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抵達精神層次。第十章   任逍遙——「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達到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就像電腦連接到了互聯網。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