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 拾書所

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 363 元 原價 460
內容簡介

《消失的老北京》書寫北京「拆的」歷史,捕捉胡同最後的生活方式與人情;
《在滿洲》關注滿族歷史與傳統的流失,以及農村現代化所面臨的殘酷轉型。
梅英東「中國三部曲」最終章,時間軸橫跨二十年,足跡遍及半個中國──
這次,他要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改變之前,某部分已然消失的中國。

「誰能夠同時為西方和中國讀者解讀中國?」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作者、中國著名學者、翻譯家)

◎梅英東的非虛構寫作與「中國三部曲」

說起外國記者的「中國觀察」,何偉(Peter Hessler)、歐逸文(Evan Osnos)與梅英東向來並稱非虛構寫作的三巨頭。何偉用腳行遍中國,講述中國不為人知的真實面;歐逸文眼明手利,寫進中國政治面的最深處;而梅英東相較之下倒像閒雲野 鶴,他的書中即便提及北京雲深不知處的秘辛,卻是點到為止,留給讀者相當多的想像空間;最重要的是,梅英東將生命最精華的二十年投入中國、成為中國女婿,以自身的 二十年觀察中國的二十年變化。

從首善之都的拆遷老屋談中國快速發展與文化保留的取捨命題,寫出《消失的老北京》;接著以《在滿洲》雙線並陳妻子家族的東北農村生活以及更廣闊的近代滿洲史,交揉 討論農村轉型與土地人情的關係;梅英東在「中國三部曲」最終章要談的,表面是回憶自身的二十年中國體驗,實際上則是對比變遷速度過大的中國現況,帶領讀者重新認識 改變之前的中國。

◎長達二十年的震撼教育──重新認識中國

梅英東最有意思的寫作鋪陳,是用自身對中國情感的變化,來看中國二十年的「變與不變」。這是相當少見的題材,也因此,本書除了記者報導的非虛構寫作,同時也融入了 梅英東的類自傳回憶錄:正因為他的教書生涯、結婚與生子、與妻家家族的生活都與中國土地息息相關。

1995年,梅英東在二十三歲時加入和平工作團,在拒絕去其他七個國家的提議後,被送到了四川內江。他對中國一無所知,有的只有短期教育訓練的漢語學習,他不會用 筷子,也不太能說中文,為此他在手背上寫下中文單詞,以方便進行對話、點餐(尤其水土不服――又辣又怪的食物讓他吃盡苦頭)。這是他與中國第一次的文化接觸。令人 莞爾的是,梅英東坦承初入中國是帶著質疑、排斥的心理,然而在他面對四川偏鄉的鄰人、旅程中遇到的小人物,乃至於東北的妻子家族,體會到人情與文化的衝突、理解之 後,他終於敞開心房,正視所謂的「改變中的中國」。

◎記錄中國的變與不變,書寫消失中的故鄉輓歌

這個命題貫穿全書,當然,梅英東最有巧思的安排正是透過交通工具的使用,來傳達這個概念。他在中國的初登場是在四川內江的巴士上,語言不通的他險被襲擊,最後是他 以為冷漠的中國人救了他,留下「襲擊者是彝族、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震撼教育,這是文化層面的陌生衝擊。最後以一班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西伯利亞列車來暗喻中國與人民 的前途:列車長認為這是一班無限循環的旅途;蒙古女人拋下南方的工作、回到蒙古老家靜待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也因此這班列車並非開往未來、而是回到不忍卒睹的過 去;南方溫洲的小姑娘連莫斯科在哪都不曉得、卻傻裡傻氣就跳上列車要去當裁縫工,她說只要上了車、就能通往未來……

中國的變與不變,不只是驗證在梅英東旅途中所見的長江三峽的今昔變遷、川震後物是人非、北京老胡同的消失、臥龍生態區的過度開發……最根本的,是從小人物在變化快 速的中國,觀察他們如何安身立命、知道自己該如何適應這樣的變與不變。

這二十年對中國來說,變化有多大?對梅英東的人生又有怎樣的改變?最特別的一個改變,或許可以舉以下這個例子來說明:梅英東曾經見到《孤獨星球》的一期封面,那是 中國男性長者的臉孔,「要是在以前,我可能會描述那男人為『乾癟削瘦』或甚至『冷淡』,但現在我注意到他飽經風霜的臉、長滿繭的雙手,和磨得到處是洞、被太陽曬得 褪色的襯衫。他可以是我們任何一位學生那工作辛勞勤勉的農夫父親。」

中國正在改變,從最初的志工身分進入,梅英東以二十年認識中國、理解中國,他以四川、雲南、西藏、新疆、甘肅、東北和北京為背景,歷經時間沉澱而汲取教訓,本書不 僅是他記錄人生不同階段的回憶錄,同時也是關照中國在急遽改變之後,還能回頭省思得與失的箴言錄。

「只要你願意去參與中國,你將會看見許多美麗之處。」
――賽珍珠(《大地》作者、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小說獎得主)

作者簡介

梅英東(Michael Meyer)

美國旅行作家,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現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1995年,他作為美國和平團志工來到中國四川內江,1997年之後在北京生活 了十年,2007遠赴倫敦寫作,2009年重返北京,並陸續完成《消失的老北京:陪著老北京走過最後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在滿洲:探尋歷史、土地和人的旅程》(In Manchuria)等書。

文章散見《紐約時報》、《時代週刊》、《金融時報》、《體育畫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其他報刊。曾獲得多項寫作獎肯定,包括古根漢獎 (Guggenheim Fellowship)、紐約市公共圖書館獎(New York Public Library)、懷亭獎(Whiting Writers’ Award)、洛克菲勒獎(Rockefeller Bellagio)、洛威爾湯瑪士獎(Lowell Thomas Award)、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獎(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Public Scholar award)等。

作者網站:www.roadtosleepingdragon.com

譯者
廖素珊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作有《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冰 與火之歌:群鴉盛宴》、《縱走日本二千哩》、《咆哮山莊》等近四十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