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扶助與社會期刊創刊號 | 拾書所

法律扶助與社會期刊創刊號

$ 280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發刊辭
法律扶助制度在臺灣已經運行了近十四年,在這不算短的時間中,我們傾聽了成千上萬民眾的生命故事,並竭盡所能地給予法律上的建議與協助。就在這樣日復一日「需求-服務」的過程中,法扶在案件量與預算上不斷地成長,也隨之成為社會所日益關注的組織與議題。近年對法扶無論是支持、質疑、期盼,或批評等聲浪在所多有,但歸根究底,無非是希望法扶能夠成為保護臺灣弱勢民眾在法律面向上的一道堅實防線。面對如此多方的要求與反映,也促使我們在埋首於法扶工作的同時,必須捫心對法扶事業進行深切的省思:
一、法扶的定位
法扶的社會功能為何?法扶應該屬於公部門或私人組織?是否應該結合社福服務或只是成為另類的法律事務所?
二、「弱勢者」的定義
設若法扶的服務對象為弱勢民眾,則所謂的「弱勢」應該侷限於經濟意義,或是在法律、文化、政治、社會及知識等領域上「相對弱勢」的族群?他們的確切需求又是什麼?
三、服務的方法與內容
服務的提供,應如何契合社會的脈動及弱勢者的需求?服務內容是否更需多元化?
四、法扶營運成效的評估
法扶應該採用何種管理模式?對於成效在量與質的平衡上應該如何細緻地評估?又如何將評估結果反饋於政策的制定?
以上列舉僅屬犖犖大者,但已可見議題間環環相扣的緊密程度,以及涉及法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管理,與統計等諸領域的複雜關係。為此,我們需要有更宏觀的視野,更具創意的角度,並立足於堅實的實證資料與理論論述的基礎,方足以面對並處理如此千頭萬緒的議題,以呼應社會的期待。
《法律扶助與社會》學術期刊的誕生,正是法扶對於社會諸般期待的回應,及自我深刻反省的開始。不可諱言,法扶宛如某種社會壟斷事業,我們提供專業且獨特的法律服務,但也因此容易產生閉門造車與自我滿足的風險。每個進入法扶的生命故事都隱含著多元且複雜的因子,若一昧地以為徒憑法律可以解決世間所有的苦難,法扶將會因此自我膨脹為某種偏視與偏聽的霸權,而弱勢民眾的權益也將因此一點一滴的消逝。法扶在過去十幾年已經建立了一套服務行為模式,但仍需要堅實的知識基礎來檢視並引領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是否真正瞭解民眾的需求?我們是否提供了最適切的服務?是否在某個社會乏人聞問的角落,仍有期盼我們伸出援手的身影?類此種種疑問,如果沒有敞開法扶的大門,結合學術界的力量給予法扶更開闊的視界,更堅強的理論與實證基礎,法扶將永遠僅是自問自答,而無從跨越自己的藩籬,面對真正的人與社會。
《法律扶助與社會》學術期刊的創立,正代表臺灣法扶「行然後知不足」的反省與「大步向前」的自我期許。我們不但將法律扶助視為必須永續經營的社會志業,我們也深信若不結合其他學術領域,法律扶助不可能對於社會的變革產生更深遠的助益。這份期刊的發行,代表著法扶日後知識與行動緊密連結的開始。同樣面對來來往往的生命,我們將更謙卑、更同理、更有能力不斷省思與改善我們的服務,使我們與這些生命更緊密連結,讓弱勢能擁有較為美好的未來。相較世界諸國,臺灣法扶固然起步較遲,但放眼國際,尚無任何針對法律扶助制度及社會邊緣族群權益等主題加以結合並進行研究之專業學術期刊。《法律扶助與社會》正代表著我們的願心,亦即以更開闊且多元的角度觀察法扶,緊密結合法扶與社會的脈動,並建立屬於臺灣法扶的獨特論述力量。希望臺灣能從法律扶助的輸入國進化成足為各國正視的先進楷模。因著這份願心,期待各界有識之士能夠共同參與,使《法律扶助與社會》成為指標性的學術期刊,臺灣法扶也因此更為精進茁壯。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董事長
范光群
2018年3月

作者簡介

內容目錄

發刊辭 i
主編的話 iii
研究論文
法律扶助事務版圖的變遷與選擇──以英、澳比較為鏡 張毓珊 1
社區法律中心──「多元法扶」的建構及實踐 林三加 57
從CRPD公約看我國智能障礙被告刑事辯護權平等保護之落實 王珮儒 79
會議紀實
原住民族狩獵文代與憲法保障座談會 107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