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認中國(台灣人身分問題的出路) | 拾書所

重認中國(台灣人身分問題的出路)

$ 414 元 原價 460
內容簡介


「台灣問題」或「香港問題」基於其不同殖民宗主國與歷史過程等因素,有其相對特殊性,但畢竟都是由傳統中國社會被殖民與現代化之後產生的問題,所以還是傳統中國社會現代化問題的一環,就是說最終還是屬於中國的問題,一個在台灣或香港的具體歷史情境下呈現出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問題。

中國的主體大陸地區雖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其相對自主性,而且為了取得這個自主性曾經歷經血跡斑斑的奮鬥,犧牲遠遠超乎台灣。但大陸的現代化也曾帶著「自我殖民」創傷。這種創傷的一個具體例證就表現在它曾經比日本更強烈地厭惡自己的過去,露出更昭彰的羞恥感與自卑感。

因此台灣、香港與大陸這三地如今所顯現的各種問題,就不應只被看作不同歷史經驗的個別問題,而應是傳統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共同問題。

目錄

序 呂正惠

緒論:台灣人的身分問題及其出路

第一部 日本殖民後遺症

關於東亞被殖民經驗的一些思考
  ——台港韓三地被殖民歷史的比較

「二二八事件」可以避免嗎?
  ——重看台灣光復的歷史複雜性

水龍頭的普世象徵
  ——國民黨是如何失去「現代」光環的?

台灣民族想像的可能及其障礙
  ——回應安德森教授《想像的共同體》

第二部 分離與回歸的辯證發展

誰需要大和解?
  ——省籍問題中的災難與希望

台灣的大陸想像

台灣的文藝復興年代
  ——試論台灣六十年代的思想狀況

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
  ——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台灣的認同問題與世代差異

第三部 台灣話與國語的糾結

台灣話.省籍與霸權

「台灣話」與「中文╱華語」的對立迷思

台灣人的國語經驗
  ——尋回失去的論述能力

第四部 重新認識中國

葉榮鐘為我們留下的香火傳承

重新認識中國的豐富與多樣
  ——從台灣人的認識局限談起

代跋:我的中國反思與書寫之路

(序〉

呂正惠



本書作者鄭鴻生,跟我是同一個世代。他小我三歲(一九五一年生),在台灣的學制上低我兩屆,他考進台灣大學社會系時,我升上中文系三年級,他大二轉入哲學系時,我們就成為鄰居。他出生於台南,我出生於嘉義,都是南部人,閩南語是我們共同的母語。能夠在成長背景和教育背景如此相似的朋友中,找到一個同屬統派的人,我真是非常高興。記得一九九○年代,在一次宴會上,有一個同鄉前輩突然問我:呂正惠,你不是嘉義人嗎?怎麼會是統派?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笑笑。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就會說,我的朋友鄭鴻生是台南人,他也是統派,他還寫了一本書,談論這個問題,你可以買來讀一讀。
當我越來越明確知道鴻生也是統派時(近十年的事),我也很好奇:幾乎所有朋友都變成獨派,為什麼鴻生始終堅持他的中國人立場,我很想拿他的經驗來和我的作比較。這一次有機會系統閱讀他這方面的文章,才發現,我們的論述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我一開始就從中國近代史的角度出發,論證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是中國近代被侵略歷史的一部分,說台灣不是中國的土地,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完全是無稽之談。鴻生採取的是另一種策略,他談自己家族三代(祖父、父親和他自己)的不同經驗,他詳述自己受教育和成長的歷程,由此得出結論: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問題是歷史造成的,要徹底解決,只有「重認中國」這一條出路。
鴻生謙稱自己不

作者簡介


鄭鴻生,台灣台南人,1951年生。台大哲學系畢業,留美電腦碩士,曾任職美國的電腦網路公司、台灣的資訊工業策進會,現從事自由寫作。

主要著作有:
《揚帆吧!雪梨》(聯經,1999年)
《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聯經,2001年)
《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海外觀鳥行旅》(允晨,2002年)
《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印刻,2005年)
《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年)
《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印刻,2010年)
《尋找大範男孩》(印刻,2012年)

其他文字散見《印刻文學》、《台灣社會研究》、《思想》、《人間思想》等刊物。

ISBN: 9789869630207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