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承先啟後的孤僧:東初法師佛教文化學行略探
內容簡介
東初法師(1908-1977),飽參實學,著作等身,重視傳統修持,極具時代意識,富有世界眼光的一代佛教思想史家。畢生在佛教制度、教育、文化、慈善等多重領域,均有過重大貢獻。法統根源,親炙師承靜禪、智光、太虛、虛雲、印光、弘一諸大師門下,僧眾後進,則包含茗山、性空、星雲、煮雲、聖嚴、聖開等多位當代佛教巨擘。本書稱之承先啟後,甚為確當!
他是以復興佛教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者,曾親身推動了禪宗體制改革,促使焦山叢林成為全中國青年僧伽學法、修行的示範園區。在臺灣所建立的一系列佛教文化事業,後來更直系延伸發展出,聞名全球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法鼓山、慈光山等現代化僧團體制……。
本書全面考述了東初法師一生的思想事蹟,完整涵蓋其著作與相關文獻,嘗試發揚傳主在佛教文化的精神、行誼與歷史洞見(未來發展藍圖)。關心亞洲新世紀與佛教大動脈的讀者,透過內文,相信可以發見不少預示山林來路的啟蒙元素。
內容簡介
東初法師(1908-1977),飽參實學,著作等身,重視傳統修持,極具時代意識,富有世界眼光的一代佛教思想史家。畢生在佛教制度、教育、文化、慈善等多重領域,均有過重大貢獻。法統根源,親炙師承靜禪、智光、太虛、虛雲、印光、弘一諸大師門下,僧眾後進,則包含茗山、性空、星雲、煮雲、聖嚴、聖開等多位當代佛教巨擘。本書稱之承先啟後,甚為確當!
他是以復興佛教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者,曾親身推動了禪宗體制改革,促使焦山叢林成為全中國青年僧伽學法、修行的示範園區。在臺灣所建立的一系列佛教文化事業,後來更直系延伸發展出,聞名全球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法鼓山、慈光山等現代化僧團體制……。
本書全面考述了東初法師一生的思想事蹟,完整涵蓋其著作與相關文獻,嘗試發揚傳主在佛教文化的精神、行誼與歷史洞見(未來發展藍圖)。關心亞洲新世紀與佛教大動脈的讀者,透過內文,相信可以發見不少預示山林來路的啟蒙元素。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釋演正(陳彥伯)
臺灣臺南將軍人也。家鄰海天雲日,居於三界嶺上,常以為正觀焉。
自幼喜隨母親學佛,尊長敬賢,樂結善緣。好讀書,不求甚解,志在會通內外之學,德紹釋尊,行門增上,正念酬報諸恩,抉擇歷代時教,不負如來不負親矣!
繫曰:五百年來,教難迭興、華果飄零,漢地匡扶正法者希,海外家風,得少為足,豈可歸乎?然則般若菩薩,安樂行中,常自修攝,當念解脫。文殊氏之民歟!普賢氏之民歟!
釋演正(陳彥伯)
臺灣臺南將軍人也。家鄰海天雲日,居於三界嶺上,常以為正觀焉。
自幼喜隨母親學佛,尊長敬賢,樂結善緣。好讀書,不求甚解,志在會通內外之學,德紹釋尊,行門增上,正念酬報諸恩,抉擇歷代時教,不負如來不負親矣!
繫曰:五百年來,教難迭興、華果飄零,漢地匡扶正法者希,海外家風,得少為足,豈可歸乎?然則般若菩薩,安樂行中,常自修攝,當念解脫。文殊氏之民歟!普賢氏之民歟!
內容目錄
目錄
通序 釋聖嚴
序文──李志夫、方甯書同撰賀 李志夫、方甯書
自序 釋演正
導讀 釋慧嚴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原道
一、寫作之前沿
二、選題之意義
三、論述之基源
第二節 研究範疇:徵聖
一、相關認識背景
二、主要文本內容
三、各章結構說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返本
一、詮釋態度之原則
二、佛學研究的方法論
三、本研究運用的寫作策略
第四節 研究目的:開新
一、探索釋東初的成果與貢獻
二、檢視近代佛教之發展歷程
三、啟蒙未來佛教文化之重新
第二章 大陸時期事蹟考述
第一節 時代、籍貫與出家背景
一、時代情境
二、出生籍貫
三、出家因緣
第二節 師資傳承與法脈源流
一、釋靜禪的傳統禪門教育
二、釋智光的行誼與叢林改革
三、釋太虛與現代佛教革命運動
第三節 新風潮下的佛學院教育
一、參學的經過與背景
二、求學、受戒與遊方
三、閩南佛學院與常州天寧寺
第四節 傳統叢林的辦學與歷練
一、焦山的歷史時空背景
二、焦山時期的辦學作務
三、擔任住持與離開大陸
第三章 近代佛教文化事業的推展及其來臺歷程
第一節 釋東初與近代佛教文化事業
一、近代中國佛教文化事業之崛起
二、續延慧命的臺灣佛教文化事業
三、釋東初與臺灣的佛教文化事業
第二節 來臺初期的事蹟
一、內戰後的逃難歲月
二、創辦《人生》雜誌
三、出任中佛會駐臺辦事處主任
第三節 閉關、建館與影印藏經
一、法藏寺閉關深入潛修
二、籌建中華佛教文化館
三、影印藏經與社會效應
第四節 弘化、慈善與晚年事蹟
一、從事社會慈善工作
二、創辦《佛教文化》季刊
三、晚年著述與國際弘化
第四章 釋東初佛教文化思想枚舉
第一節 釋東初提倡佛教文化的緣由
一、佛教文化相關的定義問題
二、提倡佛教文化的理想使命
三、勾勒佛教文化的經營方向
第二節 關注國際交流與時代新知
一、國際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與時俱進的時代眼光
三、從知識性的宣化著手
第三節 重視學術成果與歷史研究
一、以佛教精神為主軸的文化探述
二、開展接納現代學術成果的方向
三、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與運用
第四節 以禪宗傳統為文化融合與創造指南
一、釋東初對禪宗精神的體認
二、點明禪宗存在的獨特價值
三、正視禪宗文化的未來發展
第五章 餘論
第一節 認識釋東初的新視角
一、釋東初個人行徑之諍議
二、釋東初行事風格之反思
三、窺探釋東初視角的主軸
第二節 重探釋東初生命歷程
一、在焦山的佛教之路
二、開啟漢傳佛教曙光
三、來臺後的薪火相傳
第三節 釋東初之理念與延續
一、佛教道統的重建
二、世界佛教的發揚
三、佛教慧命的悲願
第四節 釋東初與佛教之未來
一、釋東初的精神與使命
二、佛教文化的實踐動向
三、重新展望明日的佛教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釋東初單篇著作目錄
附錄二 釋茗山有關文革毀佛實況的口述史料摘錄
附錄三 對中華禪法鼓宗的省思
通序 釋聖嚴
序文──李志夫、方甯書同撰賀 李志夫、方甯書
自序 釋演正
導讀 釋慧嚴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原道
一、寫作之前沿
二、選題之意義
三、論述之基源
第二節 研究範疇:徵聖
一、相關認識背景
二、主要文本內容
三、各章結構說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返本
一、詮釋態度之原則
二、佛學研究的方法論
三、本研究運用的寫作策略
第四節 研究目的:開新
一、探索釋東初的成果與貢獻
二、檢視近代佛教之發展歷程
三、啟蒙未來佛教文化之重新
第二章 大陸時期事蹟考述
第一節 時代、籍貫與出家背景
一、時代情境
二、出生籍貫
三、出家因緣
第二節 師資傳承與法脈源流
一、釋靜禪的傳統禪門教育
二、釋智光的行誼與叢林改革
三、釋太虛與現代佛教革命運動
第三節 新風潮下的佛學院教育
一、參學的經過與背景
二、求學、受戒與遊方
三、閩南佛學院與常州天寧寺
第四節 傳統叢林的辦學與歷練
一、焦山的歷史時空背景
二、焦山時期的辦學作務
三、擔任住持與離開大陸
第三章 近代佛教文化事業的推展及其來臺歷程
第一節 釋東初與近代佛教文化事業
一、近代中國佛教文化事業之崛起
二、續延慧命的臺灣佛教文化事業
三、釋東初與臺灣的佛教文化事業
第二節 來臺初期的事蹟
一、內戰後的逃難歲月
二、創辦《人生》雜誌
三、出任中佛會駐臺辦事處主任
第三節 閉關、建館與影印藏經
一、法藏寺閉關深入潛修
二、籌建中華佛教文化館
三、影印藏經與社會效應
第四節 弘化、慈善與晚年事蹟
一、從事社會慈善工作
二、創辦《佛教文化》季刊
三、晚年著述與國際弘化
第四章 釋東初佛教文化思想枚舉
第一節 釋東初提倡佛教文化的緣由
一、佛教文化相關的定義問題
二、提倡佛教文化的理想使命
三、勾勒佛教文化的經營方向
第二節 關注國際交流與時代新知
一、國際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與時俱進的時代眼光
三、從知識性的宣化著手
第三節 重視學術成果與歷史研究
一、以佛教精神為主軸的文化探述
二、開展接納現代學術成果的方向
三、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與運用
第四節 以禪宗傳統為文化融合與創造指南
一、釋東初對禪宗精神的體認
二、點明禪宗存在的獨特價值
三、正視禪宗文化的未來發展
第五章 餘論
第一節 認識釋東初的新視角
一、釋東初個人行徑之諍議
二、釋東初行事風格之反思
三、窺探釋東初視角的主軸
第二節 重探釋東初生命歷程
一、在焦山的佛教之路
二、開啟漢傳佛教曙光
三、來臺後的薪火相傳
第三節 釋東初之理念與延續
一、佛教道統的重建
二、世界佛教的發揚
三、佛教慧命的悲願
第四節 釋東初與佛教之未來
一、釋東初的精神與使命
二、佛教文化的實踐動向
三、重新展望明日的佛教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釋東初單篇著作目錄
附錄二 釋茗山有關文革毀佛實況的口述史料摘錄
附錄三 對中華禪法鼓宗的省思
ISBN: 978957598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