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梵網經菩薩戒
內容簡介
成佛,必先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必先受菩薩戒。
靈源老和尚闡釋菩薩心地法門,詳解戒條,
讓我們能以菩薩戒莊嚴自己、守護眾生。
《梵網經》的菩薩戒,為一切佛子之根本;
回到心地法門,發起無上菩提心!
修學佛法,要發願成佛,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受菩薩戒是為學習菩薩精神,提醒自我止惡、行善,利益一切眾生。
本書為繼《梵網經菩薩道》之後,續編近代高僧靈源老和尚著作《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後半部,內容為《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心地戒〉的菩薩戒白話註解,原經文與句解採上、下欄編排,條理分明;句解時廣泛參考諸家大師著作,重新詮釋,內容精粹。
全書統整菩薩次第修道的十處法門,並詳解菩薩應受持的戒律,包括十重三聚淨戒、十門四十八輕戒,透過理解菩薩心地法門要旨,明白持戒精神和方法,從而改善身、口、意,使言行舉止更沉穩安定,提昇人品,成為清淨自心、守護他人的菩薩,真正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內容簡介
成佛,必先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必先受菩薩戒。
靈源老和尚闡釋菩薩心地法門,詳解戒條,
讓我們能以菩薩戒莊嚴自己、守護眾生。
《梵網經》的菩薩戒,為一切佛子之根本;
回到心地法門,發起無上菩提心!
修學佛法,要發願成佛,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受菩薩戒是為學習菩薩精神,提醒自我止惡、行善,利益一切眾生。
本書為繼《梵網經菩薩道》之後,續編近代高僧靈源老和尚著作《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後半部,內容為《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心地戒〉的菩薩戒白話註解,原經文與句解採上、下欄編排,條理分明;句解時廣泛參考諸家大師著作,重新詮釋,內容精粹。
全書統整菩薩次第修道的十處法門,並詳解菩薩應受持的戒律,包括十重三聚淨戒、十門四十八輕戒,透過理解菩薩心地法門要旨,明白持戒精神和方法,從而改善身、口、意,使言行舉止更沉穩安定,提昇人品,成為清淨自心、守護他人的菩薩,真正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靈源老和尚(1902~1988年)
1902年生於浙江臨海縣,幼年多病,母親誠心誦念觀音菩薩聖號,奇蹟式自癒,自此在母親教導下,開始學習念誦佛號。1932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後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法師,聽八十卷《華嚴經》,研四分大律等。
1947年,奉虛雲老和尚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任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1949年,駐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1953年秋,前往臺灣,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1964年春,傳授三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1988年,圓寂於十方大覺禪寺。
老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於人物,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著作有《山居雜語》、《淨業綱要》、《靈源夢話集》、《梵網經集義句解》、《心經集註》,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靈源老和尚(1902~1988年)
1902年生於浙江臨海縣,幼年多病,母親誠心誦念觀音菩薩聖號,奇蹟式自癒,自此在母親教導下,開始學習念誦佛號。1932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後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法師,聽八十卷《華嚴經》,研四分大律等。
1947年,奉虛雲老和尚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任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1949年,駐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1953年秋,前往臺灣,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1964年春,傳授三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1988年,圓寂於十方大覺禪寺。
老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於人物,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著作有《山居雜語》、《淨業綱要》、《靈源夢話集》、《梵網經集義句解》、《心經集註》,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內容目錄
目 錄
編者序
第一篇 心地聖戒
戒經前言
壹、本源心地
〈一〉舍那結顯
一、結說心地
二、顯說心地
〈二〉付授勸轉
一、總勸轉化
二、別勸轉化
貳、橫豎示現
〈一〉釋迦轉化
一、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二〉明橫說法
一、出定相示
二、十處法門
〈三〉明豎說法
一、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第二篇 十重三聚淨戒
參、重頌戒品
〈一〉頌前起後
一、傳頌本師
二、末主顯揚
〈二〉正結戒品
一、經家敘說
二、佛自敘說
肆、十重三聚淨戒
〈一〉總說三聚
〈二〉別明十重
一、殺戒
二、盜戒
三、婬戒
四、妄語戒
五、酤酒戒
六、說四眾過戒
七、自讚毀他戒
八、慳惜加毀戒
九、瞋心不受悔戒
十、謗三寶戒
〈三〉總結十重
第三篇 十門四十八輕
伍、四十八輕戒
〈一〉護自心念門
一、不敬師友戒
二、飲酒戒
〈二〉護他心行門
三、食肉戒
四、食五辛戒
五、不教誨罪戒
〈三〉仰修佛法門
六、不供給請法戒
七、懈怠不聽法戒
八、背大向小戒
〈四〉救護眾生門
九、不看病戒
十、畜殺具戒
〈五〉護自善門
十一、國使戒
十二、販賣戒
十三、謗毀戒
十四、放火焚燒戒
〈六〉護他善門
十五、僻教戒
十六、為利倒說戒
十七、恃勢乞求戒
十八、無解作師戒
十九、兩舌戒
二十、不行放救戒
〈七〉六和敬門
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二十七、受別請戒
二十八、別請僧戒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三十、不敬好時戒
〈八〉以默調伏門
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三十五、不發願戒
三十六、不發誓戒
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九〉以戒攝受門
四十、揀擇授戒戒
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十〉以悲教化門
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四十八、破法戒
〈十一〉總結戒相
陸、勸持流通
〈一〉流通本戒
〈二〉總結本品
〈三〉結讚流通
一、讚持戒益
二、勸觀戒體
三、勸護迴向
附錄
〔附表一]十處圓融行布表
〔附表二]三聚淨戒涵攝表
〔經文]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
編者序
第一篇 心地聖戒
戒經前言
壹、本源心地
〈一〉舍那結顯
一、結說心地
二、顯說心地
〈二〉付授勸轉
一、總勸轉化
二、別勸轉化
貳、橫豎示現
〈一〉釋迦轉化
一、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二〉明橫說法
一、出定相示
二、十處法門
〈三〉明豎說法
一、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第二篇 十重三聚淨戒
參、重頌戒品
〈一〉頌前起後
一、傳頌本師
二、末主顯揚
〈二〉正結戒品
一、經家敘說
二、佛自敘說
肆、十重三聚淨戒
〈一〉總說三聚
〈二〉別明十重
一、殺戒
二、盜戒
三、婬戒
四、妄語戒
五、酤酒戒
六、說四眾過戒
七、自讚毀他戒
八、慳惜加毀戒
九、瞋心不受悔戒
十、謗三寶戒
〈三〉總結十重
第三篇 十門四十八輕
伍、四十八輕戒
〈一〉護自心念門
一、不敬師友戒
二、飲酒戒
〈二〉護他心行門
三、食肉戒
四、食五辛戒
五、不教誨罪戒
〈三〉仰修佛法門
六、不供給請法戒
七、懈怠不聽法戒
八、背大向小戒
〈四〉救護眾生門
九、不看病戒
十、畜殺具戒
〈五〉護自善門
十一、國使戒
十二、販賣戒
十三、謗毀戒
十四、放火焚燒戒
〈六〉護他善門
十五、僻教戒
十六、為利倒說戒
十七、恃勢乞求戒
十八、無解作師戒
十九、兩舌戒
二十、不行放救戒
〈七〉六和敬門
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二十七、受別請戒
二十八、別請僧戒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三十、不敬好時戒
〈八〉以默調伏門
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三十五、不發願戒
三十六、不發誓戒
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九〉以戒攝受門
四十、揀擇授戒戒
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十〉以悲教化門
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四十八、破法戒
〈十一〉總結戒相
陸、勸持流通
〈一〉流通本戒
〈二〉總結本品
〈三〉結讚流通
一、讚持戒益
二、勸觀戒體
三、勸護迴向
附錄
〔附表一]十處圓融行布表
〔附表二]三聚淨戒涵攝表
〔經文]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卷
ISBN: 978957598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