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達到金門成為節能減碳與永續經營的低碳示範島,配合在地特色及環境因子提出低碳建築生活零碳化可行性研究,期望透過金門第一棟低碳住宅,藉由各個建造階段的碳紀錄,完成興建過程建築物整體碳盤查總量計算,加上實際運作說明如何以碳補償措施,達成逐步減碳效益,而成所謂之低碳建築。
本書最大特色是以低碳建築為平台,搭配建築低碳策略進行所謂低碳生活之規劃,也就是把建築減碳概念配合低碳生活發展至零碳層面,減碳範圍擴大至建築全生命週期,希望能達成所謂零碳生活終極目標。
【完整介紹】
本書主要核心是針對低碳建築的介紹,除了介紹全球低碳建築的現今發展,以及從設計到執行低碳建築的種類,包括保溫隔熱、紅外線熱像技術、風力發電或是複層式玻璃窗等十幾種不同方法的介紹以及其可用性,並說明碳的減少技術、碳的足跡觀察,最後進入到零碳建築的實踐可能性的論述。
就建構零碳住宅,從舊屋改造的部分,以住家以及辦公室,兩種不同用途建築為例子,說明改造減碳的方式。
本書針對金門住宅做實地考察,書內大量引用建築公式,並附有大量的圖表以及照片,讀者可以較容易理解;建築專有名詞同時附有中英對照,一目了然,無論中外都可以輕鬆地閱讀。
本書最大特色是以低碳建築為平台,搭配建築低碳策略進行所謂低碳生活之規劃,也就是把建築減碳概念配合低碳生活發展至零碳層面,減碳範圍擴大至建築全生命週期,希望能達成所謂零碳生活終極目標。
【完整介紹】
本書主要核心是針對低碳建築的介紹,除了介紹全球低碳建築的現今發展,以及從設計到執行低碳建築的種類,包括保溫隔熱、紅外線熱像技術、風力發電或是複層式玻璃窗等十幾種不同方法的介紹以及其可用性,並說明碳的減少技術、碳的足跡觀察,最後進入到零碳建築的實踐可能性的論述。
就建構零碳住宅,從舊屋改造的部分,以住家以及辦公室,兩種不同用途建築為例子,說明改造減碳的方式。
本書針對金門住宅做實地考察,書內大量引用建築公式,並附有大量的圖表以及照片,讀者可以較容易理解;建築專有名詞同時附有中英對照,一目了然,無論中外都可以輕鬆地閱讀。
作者簡介
劉華嶽
經 歷
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系碩博士
德國國家檢定合格開業建築師
曾任金門大學、南亞技術學院建築系主任
曾獲德國DAAD國家學術單位訪問學者
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及金門大學傑出教學獎、學術研究獎、貢獻傑出獎。
學術專長領域
建築低碳策略、建築節能及再生能源結合建築應用
經 歷
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系碩博士
德國國家檢定合格開業建築師
曾任金門大學、南亞技術學院建築系主任
曾獲德國DAAD國家學術單位訪問學者
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及金門大學傑出教學獎、學術研究獎、貢獻傑出獎。
學術專長領域
建築低碳策略、建築節能及再生能源結合建築應用
內容目錄
第一章 前言/1
1.1 興建背景/2
1.2 興建動機/3
1.3 興建目的/4
1.4 研究方法與範圍/6
1.5 核心精神/7
第二章 國內外低碳建築發展/11
2.1 國外低碳建築案例/13
2.2 國內低碳政策/15
2.3 金門低碳發展現況 /17
2.4 國內低碳建築案例/19
第三章 建築設計到實際執行/23
3.1 低碳策略/24
3.2 保溫隔熱研究/26
3.2.1 室內熱環境指標/.26
3.2.2 紅外線熱像技術在建築熱環境之應用/27
3.3 碳補償的手法/28
3.3.1 太陽能發電的實際應用/29
3.3.2 風力發電 的實務性/33
3.3.3 建築外殼保溫隔熱的理論與實務/34
3.3.4 外牆保溫隔熱效益/35
3.3.5 複層式玻璃窗的實用性/42
3.3.6 地面層斷熱設計的優點/48
3.3.7 屋頂不同的隔熱方式/50
3.3.8 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裝置方式/60
3.3.9 植栽固碳的效益/61
3.3.10 LED 低耗能照明系統的應用/62
3.3.11 因地制宜的中水回收利用/63
3.3.12 三元水系統/70
3.3.13 太陽煙囪的原理應用/71
3.3.14 入滲溝取代排水溝 /72
3.3.15 日常生活作息/73
3.3.16 其他碳補償設計/75
第四章 碳足跡盤查/77
4.1 碳足跡評估概說/78
4.2 採用減碳技術列舉概說/79
4.3 建築碳足跡結構分析與詮釋/81
4.4 減碳效益與詮釋/83
4.5 可待努力的減碳空間/84
4.6 碳足跡評估計算表格/85
第五章 低( 零) 碳生活平台/87
5.1 零排放實驗平台/88
5.2 綜合紀錄/89
5.2.1 溫度/90
5.2.2 電力/95
5.2.3 水資源/102
第六章 結語/107
第七章 舊屋新建低碳改造1──住家模式/111
7.1 舊建築物施作模式/113
7.2 新建築物施作模式/115
7.3 乾式施工過程/116
7.4 完成後建築物之評估/118
7.5 結論與建議/132
第八章 舊屋新建低碳改造2──辦公室模式/135
8.1 前言/136
8.2 示範建築規劃構想/139
8.3 預期效益/143
8.4 節能減廢/152
8.5 結論與建議/153
參考文獻/155
名詞索引/159
附錄/163
1.1 興建背景/2
1.2 興建動機/3
1.3 興建目的/4
1.4 研究方法與範圍/6
1.5 核心精神/7
第二章 國內外低碳建築發展/11
2.1 國外低碳建築案例/13
2.2 國內低碳政策/15
2.3 金門低碳發展現況 /17
2.4 國內低碳建築案例/19
第三章 建築設計到實際執行/23
3.1 低碳策略/24
3.2 保溫隔熱研究/26
3.2.1 室內熱環境指標/.26
3.2.2 紅外線熱像技術在建築熱環境之應用/27
3.3 碳補償的手法/28
3.3.1 太陽能發電的實際應用/29
3.3.2 風力發電 的實務性/33
3.3.3 建築外殼保溫隔熱的理論與實務/34
3.3.4 外牆保溫隔熱效益/35
3.3.5 複層式玻璃窗的實用性/42
3.3.6 地面層斷熱設計的優點/48
3.3.7 屋頂不同的隔熱方式/50
3.3.8 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裝置方式/60
3.3.9 植栽固碳的效益/61
3.3.10 LED 低耗能照明系統的應用/62
3.3.11 因地制宜的中水回收利用/63
3.3.12 三元水系統/70
3.3.13 太陽煙囪的原理應用/71
3.3.14 入滲溝取代排水溝 /72
3.3.15 日常生活作息/73
3.3.16 其他碳補償設計/75
第四章 碳足跡盤查/77
4.1 碳足跡評估概說/78
4.2 採用減碳技術列舉概說/79
4.3 建築碳足跡結構分析與詮釋/81
4.4 減碳效益與詮釋/83
4.5 可待努力的減碳空間/84
4.6 碳足跡評估計算表格/85
第五章 低( 零) 碳生活平台/87
5.1 零排放實驗平台/88
5.2 綜合紀錄/89
5.2.1 溫度/90
5.2.2 電力/95
5.2.3 水資源/102
第六章 結語/107
第七章 舊屋新建低碳改造1──住家模式/111
7.1 舊建築物施作模式/113
7.2 新建築物施作模式/115
7.3 乾式施工過程/116
7.4 完成後建築物之評估/118
7.5 結論與建議/132
第八章 舊屋新建低碳改造2──辦公室模式/135
8.1 前言/136
8.2 示範建築規劃構想/139
8.3 預期效益/143
8.4 節能減廢/152
8.5 結論與建議/153
參考文獻/155
名詞索引/159
附錄/163
ISBN: 978957434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