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 拾書所

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 432 元 原價 432
內容簡介


由傳統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各個文化面向,一向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文化資產。或謂一個人的旅遊地圖中,一生所必要親眼目睹的人類文明史景觀,諸如中國的雲岡造像、敦煌莫高窟、希臘的神殿、義大利與西班牙的教堂等,無一不是宗教文化的產物。而在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藝術作品中,不論是中國先秦的銅器與玉器、漢代的帛畫、三星堆的青銅面具,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石雕像、達文西與拉菲爾的聖壇畫、聖母像等,皆是宗教文化的展現。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的神像、寺廟建築等,雖然無法和這些世界頂尖的宗教作品相提並論,然而由於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容豐富,除了起源自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與巫術信仰之外,更有儒教與道教、佛教的巨大影響,面貌十分多元化。這些宗教文化的內涵,也隨著各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各自呈現出其特殊的文化形貌,再加上台灣民間的廟會活動興盛,無形的信仰文化資產更讓這些以寺廟建築為主的有形文化顯得活潑而生動,而不再只是脫離當代生活經驗的「遺產」。

台灣的社廟宛如一座挖掘不完的寶庫,不論其規模大小,只要我們用心加以深入觀察,都可以編織、描繪一幅十分生動而精彩的「圖畫」,而且更是年復一年不斷上演的「動畫」。《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中所呈現的文字與圖片,是筆者二十多年來在全台踏查之下所累積的成果。以筆者一己之力,雖然無法將全台每一座社廟及其廟會活動都考察一遍,但是從數萬張的圖片中逐一檢視而挑選出較具有代表性者,對於年近花甲的本人來說,也是視力與記憶力上的一大考驗。因此,若是以「圖文書」的標準來說,這本《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無疑是全新的呈現。

本書特色
1.漢人社會的傳統宗教信仰一般被稱為「民間信仰」,儀式行為則表現在祖先崇拜、神明崇拜、歲時祭儀、生命禮俗、符咒法術、時間與空間觀念等各方面。同時也混合了其他制式宗教與道德思想、巫術信仰等,成為多元化的面貌,因此大多數人往往無法分辨不同類別的民間宗教,或可能產生混淆或混同看待。本書從廟宇的型態、神明的體系與造型、祈福器具的使用、建築風格以及祭儀活動的過程,總體探索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文化,能夠讓讀者釐清不同的神祇體系,並完整了解民間信仰中眾多的拜神意涵與廟會儀式知識。

2.民間信仰概略可區分為「自然崇拜」、「巫術性」、「通俗道教」、「通俗佛教」以及「儒教化」等五大類,構成了民間信仰多采多姿的面貌與內涵,也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精彩多元的台灣傳統社廟文化。本書對上述五大類信仰的發展脈絡有極為精闢的見解,堪稱考察台灣民間信仰集大成的入門書。

3. 民間信仰的演變淵遠流長,傳統的廟會禮俗與儀式除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之外,古禮古法也逐漸消亡中,本書作者長期踏查與研究民間信仰,有鉅細靡遺的紀錄,又能深入淺出的說明現今廟會活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在拜神祈福、參加廟會節慶之餘,可以了解背後的深度文化意涵。

作者簡介


謝宗榮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現職: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從事臺灣漢人民俗藝術、民間信仰、道教文化研究多年。
著有《神像與信仰》(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2003)、《臺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2005)、《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2005)、《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中元祭典》(新北市政府,2013)、《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2014)、《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2015)等書。

ISBN: 9789864434749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