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兩岸人民的生命故事) | 拾書所

八二三砲戰(兩岸人民的生命故事)

$ 304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作者手持著的是一枝高貴的筆。那種筆法已經超越敵我,也超越了醜陋的人性。這不僅僅是一本悼亡書,而是把人性拉高,讓讀者看見高尚的歷史同情。
這本書,值得我這世代的人仔細捧讀,也值得未及參與歷史的世代重新反省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 陳芳明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中共連續四十四天,砲擊金門四十七萬發砲彈,掀起第二次台海危機。今年剛好屆滿六十周年。金門承擔了歷史的苦難,開創了爾後兩岸一甲子的和平。
本書作者是金門人,八二三的親歷者,不僅爬梳紛陳的戰爭史料,還以宏觀的視野深入兩岸三地,訪談大陸支前民兵、台灣充員兵與金門民眾超過兩百人,歷時十二年。
金門曾為前線擋過砲火,因此體悟一句話:「戰爭無情,和平無價。」
本書從兩岸三地人民的角度切入,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以及對戰爭的感受,不僅呈現八二三砲戰的歷史樣貌,也提供兩岸人民何去何從的歷史思考。
※書籍推薦人
陳芳明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學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推薦文
推薦序 / 陳芳明 台灣歷史的分界點──《八二三砲戰序》

在台灣島上成長的年輕世代,似乎已經沒有八二三砲戰的記憶。即使以我個人來說,一九五八年金門砲戰爆發時才只有十一歲。那時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只聽到大人們在討論金門發生的事件,卻覺得非常遙遠。小小的心靈也跟大人一樣,每天早上起床就翻閱報紙。只要報導擊落米格機的消息刊登出來,心情竟然跟著雀躍起來。尤其聽到收音機傳來的捷報訊息,在班上同學之間也會熱烈討論。那時並不知道什麼叫做「共匪」,甚至也不知道金門位在何處。那是生命中對八二三砲戰最初的記憶。隨著年齡的成長,尤其在過了十八歲後進入大學,那次砲戰的時代意義才逐漸鮮明起來。尤其自己是就讀歷史系,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強烈時間感,才慢慢與童年時期所獲得的資訊銜接起來。在大學時期閱讀洛夫所出版的長詩《石室之死亡》,曾經苦惱我很長一段時間。後來才知道,那是描寫八二三砲戰的一首長詩。後來又讀了商禽的一首詩〈逢單日的夜歌〉,才知道那是砲擊最慘烈的日子。兩位詩人所描述的砲戰意象,在相當程度上挾帶著反戰的意味。這都是後來回顧早年歷史時,才慢慢理解當年的真實狀況。
這場戰爭決定了金馬台澎的歷史命運,對於台灣島上的住民,經由這場戰爭的洗禮才漸漸覺悟,大家都是屬於生命共同體。歷史並不遙遠,而生命也並不疏離,在戰雲的壟罩下,沒有誰可以享有更幸運的待遇。沒有經過那場砲戰,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界線就不可能那麼分明。從全球冷戰體制的觀點來看,二十世紀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對決,分別發生在一九五○年的韓戰、一九五八年的金門砲戰、一九六六年的越南戰爭。經過這三次戰爭的洗禮,亞洲的政治形勢才逐漸穩定下來。所謂冷戰體制,其實是以資本主義陣營為首的美國,與共產主義陣營為首的蘇俄,展開長期的軍事對決。從全球的觀點來看,冷戰指的是美蘇之間的相互對決,雙方同時進行武器競賽,卻從來沒有真正爆發戰爭,而都是局部的發生在朝鮮半島、台灣海峽與中南半島。金門一役使得台灣的政治逐漸穩定下來,那是相當關鍵的一場戰爭。
李福井所寫的《八二三砲戰》,使逐漸淡忘的歷史記憶又再次鮮明起來。他是金門人,從古寧頭戰役之後到八二三砲戰都生活在歷史現場。第一次與他認識,是二○一五年他們的金門書院邀請我去金門演講。那也是我第一次造訪台灣領土的最前端,而且也第一次發現原來金門距離廈門是那樣接近。走出金門機場時,竟然發現網路訊號都是從對岸發射過來。電話自動連線時,竟然出現「中國移動」的字樣。只有到達歷史現場,才能夠想像八二三砲戰時的險境。與李福井認識是我的幸運,從他那裡我聽到許多有關金門的掌故。他寫過《古寧頭戰紀》,讓我對一九四九年發生的戰爭有了全新認識。
他的遣詞用字頗有史筆的味道,在做任何價值判斷時,他一定是站在金門人的立場下筆。如果說這本書是八二三砲戰的一個總結,亦不為過。寫了將近十二年的這本書並非是閉門造車,而是經過長期的踏查與探訪,而且遍歷兩岸三地。同時也參考兩岸的官方史料,再加上金門人在地的親身經驗,才完成了這部詳細的戰爭史。這本書從第一章開始,就直接把讀者拉入了戰場。從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黃昏開始砲轟金門島,在短短四十四天裡砲彈落下四十七多萬發。作者說平均每一平方公里中彈約三千二百發,密度之高,創下世界戰爭史的紀錄。整本書就這樣開始,讓讀者直接感受了前線戰場的慘況。作者彷彿是一位歷史家,他不僅有在地的觀點,而且也涉獵了與金門砲戰相關的重要中外史料書籍。他重新建立的歷史現場,使讀者恍如置身其中。閱讀之際,不免也捏了一把冷汗。
砲戰發生之初,當年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在戰場,而且中彈在腦部顱骨。他到九十三歲去世後火化,才從腦部取出一片彈殼。余光中還特地寫一首詩〈一片彈殼〉,李福井還特別在書中引述。這本書最令人動容之處,莫過於作者在金門島上訪談無數戰爭的親歷者。這本書不只是寫出來的,而且也是走出來的。作者走遍金門的每一個村落,去訪問所有戰爭的親歷者,這是書中最引人入勝之處。戰後餘生者所講出來的每一句話,顯然又使熄滅已久的戰火再次燃燒。作者不辭辛勞走過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為的是讓戰爭實況浮現在書中。幾乎可以想像,作者在親自訪談時想必也掉了無數眼淚。他所描寫的每一個故事是那樣生動,讓讀者簡直是親歷其境。靜態的閱讀尚且使讀者滿眶含淚,何況是作者親自與戰爭受害者面對面談話。
朱西甯曾經寫過長篇小說《八二三注》,他的筆法不免有虛構之處,卻足以使讀者的血液沸騰。李福井的這部戰場紀錄,不僅字字有來歷,而且許多小故事都是在訪談中重建起來。那好像是歷史現場的實況轉播,閱讀之際也不免含著眼淚。尤其第十七章〈八二三墳場,多少辛酸多少淚?〉,記錄著一位台灣的充員兵曾德義也在金門戰場陣亡。他有三個孩子,家裡還有高堂父母與寡妻。砲戰結束後換取一罈骨灰返鄉,送到台灣家裡。其實那是許多遺體集中火化,才從混合的骨灰中取出一把置放。那些骨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再也分不清誰是誰。這是相當生動的一段紀錄,也是生命共同體的最真實寫照。
李福井甚至也到對岸的廈門訪談,去尋找八二三砲戰的八路軍受害者。這是閱讀本書的訪談中,最令人感動之處,這才是真正的史筆。在戰場中也許必須分清敵我,戰爭結束後死亡的死亡,倖存的倖存,再也不能以敵我關係來看待那場戰爭。李福井勇敢到廈門去訪問受害家屬時,他手持著的是一枝高貴的筆。那種筆法已經超越敵我,也超越了醜陋的人性。掩書之際,才感覺到李福井的用心良苦。這不僅僅是一本悼亡書,而是把人性拉高,讓讀者看見高尚的歷史同情。《八二三砲戰》這本書,值得我這世代的人仔細捧讀,也值得未及參與歷史的世代重新反省戰爭的意義是什麼。讀完這本書,我願意向李福井先生致敬。

2018.6.28 政大台文所

作者簡介


李福井

一九五○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資深媒體人,中時晚報撰述委員退休。
先後服務於中國時報、美洲中國時報、自立晚報、大成報、麗台運動報、馬祖日報、金門日報。
二○○六年返鄉,從事口述歷史。
三任國立金門大學駐校作家。

著作
《八二三史記系列1-4冊》、《古寧頭 李花開》、《蔣介石密碼》、《1949古寧頭戰紀》、《金大崛起—魔法校長李金振》、《烽火甘泉—金門高粱酒傳奇》、《金色年代》、《風雨江山》、《丹心》、《以狗為師》、《他們怎麼說歷史》、《A.T.檔案大解碼2630》、《古寧頭歲月》、《古寧頭戰紀》、《與心靈有約》

專欄
「浯江夜話」、「台北夜未眠」、「聽濤隨筆」

2009年《他們怎麼說歷史》獲第一屆國家出版奬及國史館文獻獎
2011年《金門百年庶民列傳》總編輯,入選2011全國百大代表性圖書
2015年 獲第四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散文獎
2016年《古寧頭 李花開》獲第41屆金鼎獎及國史館文獻獎佳作獎
2017年《蔣介石密碼》獲第14屆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優等獎

ISBN: 9789571197524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