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余德慧是台灣心理學界的異數。
《詮釋現象心理學》(會形,1998;心靈工坊,2001)這本書在台灣的出版,以及往後各種學術思想性與社會實踐性的精神性生產,奠定且刻劃了余德慧一生的學術志業與生命旨趣。從而無論在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或本土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界,余德慧不僅僅說出了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自己,打開了心理學話語的新的可能性,並以詩性的語言,以及富含宗教與藝術的神秘氣息,開創了一片另類繽紛的多彩天地,做出了突出且卓而不群的獨特貢獻。
余德慧晚年以「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等觀念,結合人文社會學科與人類受苦現場,以探究並建立了人文心理學的文化思想深度與廣度。此處所謂的「臨床」,是指「投身到苦難之處」;而「人文臨床」即是將諸種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理論、思想及技藝)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並在此臨床現場,一方面讓人文社會學科突破自身的慣性,開始去傾聽受苦的聲音,從而獲得自身全新的反省。另一方面試圖透過重新的反省,人文社會學科足以自我轉化,解除知識的疆域,並滲透進入受苦處境,凝練出更深刻的人文知識,創造豐富多元的精神瑰寶。
這本書籍是余德慧的學友與學生們,分別就(1)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2)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3)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癒、(4)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及(5)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等五個篇章,闡述並彰顯他們與余德慧長年以來在知識上的會遇精進、生活上的提攜陪伴,以及精神上的知遇共感,一起從生命受苦的界線處境出發,共同攜手邁向未知之境。
「存有美學做為臨床心理的終極視野,療癒(或療遇)倫理做為一種藝術生成過程」,是余德慧為台灣本土諮商與臨床心理學設下的迷津指引,開出的一帖甘甜良方。
余德慧的成就,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2012年9月,余德慧因病逝世。
我們深信: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一種恩寵。
遠去,是為了歸來……
《詮釋現象心理學》(會形,1998;心靈工坊,2001)這本書在台灣的出版,以及往後各種學術思想性與社會實踐性的精神性生產,奠定且刻劃了余德慧一生的學術志業與生命旨趣。從而無論在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或本土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界,余德慧不僅僅說出了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自己,打開了心理學話語的新的可能性,並以詩性的語言,以及富含宗教與藝術的神秘氣息,開創了一片另類繽紛的多彩天地,做出了突出且卓而不群的獨特貢獻。
余德慧晚年以「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等觀念,結合人文社會學科與人類受苦現場,以探究並建立了人文心理學的文化思想深度與廣度。此處所謂的「臨床」,是指「投身到苦難之處」;而「人文臨床」即是將諸種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理論、思想及技藝)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並在此臨床現場,一方面讓人文社會學科突破自身的慣性,開始去傾聽受苦的聲音,從而獲得自身全新的反省。另一方面試圖透過重新的反省,人文社會學科足以自我轉化,解除知識的疆域,並滲透進入受苦處境,凝練出更深刻的人文知識,創造豐富多元的精神瑰寶。
這本書籍是余德慧的學友與學生們,分別就(1)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2)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3)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癒、(4)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及(5)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等五個篇章,闡述並彰顯他們與余德慧長年以來在知識上的會遇精進、生活上的提攜陪伴,以及精神上的知遇共感,一起從生命受苦的界線處境出發,共同攜手邁向未知之境。
「存有美學做為臨床心理的終極視野,療癒(或療遇)倫理做為一種藝術生成過程」,是余德慧為台灣本土諮商與臨床心理學設下的迷津指引,開出的一帖甘甜良方。
余德慧的成就,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2012年9月,余德慧因病逝世。
我們深信: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一種恩寵。
遠去,是為了歸來……
作者簡介
葉啟政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退休教授
王鎮華
德簡書院院長
宋文里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
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余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耀盛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廖欽彬
(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維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王心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林慧如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藝術中心副教授
石世明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醫師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鄭漢文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校長、東台灣研究會董事長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林徐達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退休教授
王鎮華
德簡書院院長
宋文里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
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余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耀盛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廖欽彬
(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維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王心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林慧如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藝術中心副教授
石世明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許禮安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醫師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鄭漢文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民小學校長、東台灣研究會董事長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林徐達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目錄
感懷 德慧(葉啟政)
微明淡悲,長懷千喜(王鎮華)
文化心理學的浴火與重生(宋文里)
出生入死、幽冥來去――悼念余德慧先生(林安梧)
願你的不在成為你永遠被感知的......(余安邦)
甲篇 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
1.行深:「臨床」、「臨終」、「治癒」和「療遇」交錯的人文徵候及其超越 (林耀盛)
2.人文臨床與護理教育的遭逢:一部教學現場的實驗性作品 (余安邦)
3.日本臨床哲學運動之初探:兼與台灣人文臨床的對話 (廖欽彬)
乙篇 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
4.詮釋現象心理學的迂迴:從塵世到神聖的中介 (汪文聖)
5.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學之道與本土臨床心理學的起點 (李維倫)
6.身體情緒與身體現象學 (王心運、林慧如)
丙篇 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遇
7.余德慧的臨終心理研究與應用:從心理質變到聖世界 (石世明)
8.對安寧療護臨床心態的現象考察——安寧療護的本土化模式 (許禮安)
9.在非現實母體中悠晃:余德慧教授的本土宗教療遇之道 (蔡怡佳)
10.生死學在台灣的文化沉思 (余德慧、林耀盛)
11.柔適照顧典式的導言 (余德慧)
丁篇 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
12.原愛工坊的書寫——社會受苦的在地轉化 (鄭漢文)
13.走入環境人文森林:有機環境的情緒勞務與照護悅納 (李宜澤)
戊篇 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
14.思念的遇望——作為生命存有的缺口動力學 (林徐達)
15.人文的凝視——追尋余德慧先生逝去未遠的身影 (彭榮邦)
16.從心理諮商到倫理諮商 (龔卓軍)
附錄:余德慧教授生平簡介及學術成就
微明淡悲,長懷千喜(王鎮華)
文化心理學的浴火與重生(宋文里)
出生入死、幽冥來去――悼念余德慧先生(林安梧)
願你的不在成為你永遠被感知的......(余安邦)
甲篇 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
1.行深:「臨床」、「臨終」、「治癒」和「療遇」交錯的人文徵候及其超越 (林耀盛)
2.人文臨床與護理教育的遭逢:一部教學現場的實驗性作品 (余安邦)
3.日本臨床哲學運動之初探:兼與台灣人文臨床的對話 (廖欽彬)
乙篇 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
4.詮釋現象心理學的迂迴:從塵世到神聖的中介 (汪文聖)
5.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學之道與本土臨床心理學的起點 (李維倫)
6.身體情緒與身體現象學 (王心運、林慧如)
丙篇 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遇
7.余德慧的臨終心理研究與應用:從心理質變到聖世界 (石世明)
8.對安寧療護臨床心態的現象考察——安寧療護的本土化模式 (許禮安)
9.在非現實母體中悠晃:余德慧教授的本土宗教療遇之道 (蔡怡佳)
10.生死學在台灣的文化沉思 (余德慧、林耀盛)
11.柔適照顧典式的導言 (余德慧)
丁篇 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
12.原愛工坊的書寫——社會受苦的在地轉化 (鄭漢文)
13.走入環境人文森林:有機環境的情緒勞務與照護悅納 (李宜澤)
戊篇 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
14.思念的遇望——作為生命存有的缺口動力學 (林徐達)
15.人文的凝視——追尋余德慧先生逝去未遠的身影 (彭榮邦)
16.從心理諮商到倫理諮商 (龔卓軍)
附錄:余德慧教授生平簡介及學術成就
ISBN: 978957119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