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烏托邦,人們一天工作六小時,沒有人是遊手好閒的!
在烏托邦,一旦結婚就必須要白頭偕老,破壞婚姻的一方不可以再結婚!
在烏托邦,金子用來做手銬、腳鏈,是責罰的象徵!
如此的烏托邦,真叫人心嚮往之??
內容介紹
摩爾的「烏托邦」實際上是把「社會修院化」,這種作法可稱之為某種政治神學,也就是把宗教情懷與宗教性組織帶入到俗人的日常生活中。往昔,宗教是「個人化」的,每個人自行決定要虔敬或是敷衍、要進入修院作「聖徒」或是留在「家庭」生活中作俗人。但摩爾的「理想國」與「烏托邦」要取消宗教的「個人化」特性,而把追求「信、望、愛」的精神──也就是虔敬、平等、德行與真善美等──集體性地加諸在社會成員身上,其作法就是把整個城邦看成是一個修院。
摩爾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矯正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無法向上提升的關鍵原因:「家庭」成為「庇護」個人私慾的場所,悄悄地與間接地「放縱」個人在救贖上的怠惰與蹉跎。他在《烏托邦》中所提出的制度改造,其實就是一種政治神學,透過對於一個理想國的設計,把整個社會視為是一所集體「精進成全」的修院,而把人的最終存在意義定義為追求聖潔與救贖。
目錄
導讀 理想國──僧侶般的俗人湯瑪斯?摩爾所寫出的隱藏版政治神學
前言
一 摩爾的生平
二 烏托邦學說的前因後果
三 摩爾學說的總和與批評
四 烏托邦的譯本和作風
第一編 拉斐爾論國泰民安
第二編 論烏托邦的政治
導讀
理想國──僧侶般的俗人湯瑪斯?摩爾所寫出的隱藏版政治神學
大家都已熟知,烏托邦式文獻是某些作家精心創發以寄寓其「理想國」的手段。其實所有政治哲學作品都是作者心中懷抱之理想政治的發抒,只是在形式上有無採用「烏托邦」形態之寫法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大部分政治哲學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實無名」的「烏托邦」,柏拉圖的《國家篇》(或譯為理想國)(The Republic)開其宗,而只有少數的作品直接以虛構的「邦」為其名與寫作形式面世,例如Christine de Pizan 的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1405(女人國); Tommaso Campanella 的The City of the Sun, 1602 (太陽之城);James Harrington 的The Commonwealth of Oceana, 1656(海洋國)。當然,一五一六年摩爾的《烏托邦》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般認為書中的「理想之國」就是他對於未來美好英國的想像與對英國現狀的間接批判。
歷來解讀這本書,都是企圖發掘、呈現出摩爾的若干道德信念:他對於人的理想生活樣態的期盼,與對於最美好社會的想像。例如:鼓勵人對於身體健康與心靈寧靜的追求,鍛鍊手腦並用且過著德行與藝術的生活,以大自然為師與之融為一體、愛好動物且澤被萬物,實現平等互助、視人如親的公義社會與天下一家的國際和平等。摩爾刻劃出的這些憧憬與理想,幾世紀以來被人們不斷地閱讀與討論,也許大家已經對此烏托邦生活的瑰麗圖像耳熟能詳;現在我們不妨來追索一下另一組有趣的問題:摩爾的這些思想,可能是從何而來?他是以什麼樣的一個場所或是領域,作為他筆下烏托邦的藍圖?
我們對於摩爾《烏托邦》一書的寫作背景,也許可以找出兩個線索,一個是他的天主教背景,另一個則是他與文藝復興大學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的相交。摩爾的生平正逢宗教改革的年代,馬丁路德如火如荼地進行與天主教的對抗,而英國的亨利八世也因為婚姻問題和教廷決裂自立英國國教。
在烏托邦,一旦結婚就必須要白頭偕老,破壞婚姻的一方不可以再結婚!
在烏托邦,金子用來做手銬、腳鏈,是責罰的象徵!
如此的烏托邦,真叫人心嚮往之??
內容介紹
摩爾的「烏托邦」實際上是把「社會修院化」,這種作法可稱之為某種政治神學,也就是把宗教情懷與宗教性組織帶入到俗人的日常生活中。往昔,宗教是「個人化」的,每個人自行決定要虔敬或是敷衍、要進入修院作「聖徒」或是留在「家庭」生活中作俗人。但摩爾的「理想國」與「烏托邦」要取消宗教的「個人化」特性,而把追求「信、望、愛」的精神──也就是虔敬、平等、德行與真善美等──集體性地加諸在社會成員身上,其作法就是把整個城邦看成是一個修院。
摩爾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矯正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無法向上提升的關鍵原因:「家庭」成為「庇護」個人私慾的場所,悄悄地與間接地「放縱」個人在救贖上的怠惰與蹉跎。他在《烏托邦》中所提出的制度改造,其實就是一種政治神學,透過對於一個理想國的設計,把整個社會視為是一所集體「精進成全」的修院,而把人的最終存在意義定義為追求聖潔與救贖。
目錄
導讀 理想國──僧侶般的俗人湯瑪斯?摩爾所寫出的隱藏版政治神學
前言
一 摩爾的生平
二 烏托邦學說的前因後果
三 摩爾學說的總和與批評
四 烏托邦的譯本和作風
第一編 拉斐爾論國泰民安
第二編 論烏托邦的政治
導讀
理想國──僧侶般的俗人湯瑪斯?摩爾所寫出的隱藏版政治神學
大家都已熟知,烏托邦式文獻是某些作家精心創發以寄寓其「理想國」的手段。其實所有政治哲學作品都是作者心中懷抱之理想政治的發抒,只是在形式上有無採用「烏托邦」形態之寫法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大部分政治哲學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實無名」的「烏托邦」,柏拉圖的《國家篇》(或譯為理想國)(The Republic)開其宗,而只有少數的作品直接以虛構的「邦」為其名與寫作形式面世,例如Christine de Pizan 的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1405(女人國); Tommaso Campanella 的The City of the Sun, 1602 (太陽之城);James Harrington 的The Commonwealth of Oceana, 1656(海洋國)。當然,一五一六年摩爾的《烏托邦》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般認為書中的「理想之國」就是他對於未來美好英國的想像與對英國現狀的間接批判。
歷來解讀這本書,都是企圖發掘、呈現出摩爾的若干道德信念:他對於人的理想生活樣態的期盼,與對於最美好社會的想像。例如:鼓勵人對於身體健康與心靈寧靜的追求,鍛鍊手腦並用且過著德行與藝術的生活,以大自然為師與之融為一體、愛好動物且澤被萬物,實現平等互助、視人如親的公義社會與天下一家的國際和平等。摩爾刻劃出的這些憧憬與理想,幾世紀以來被人們不斷地閱讀與討論,也許大家已經對此烏托邦生活的瑰麗圖像耳熟能詳;現在我們不妨來追索一下另一組有趣的問題:摩爾的這些思想,可能是從何而來?他是以什麼樣的一個場所或是領域,作為他筆下烏托邦的藍圖?
我們對於摩爾《烏托邦》一書的寫作背景,也許可以找出兩個線索,一個是他的天主教背景,另一個則是他與文藝復興大學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的相交。摩爾的生平正逢宗教改革的年代,馬丁路德如火如荼地進行與天主教的對抗,而英國的亨利八世也因為婚姻問題和教廷決裂自立英國國教。
作者簡介
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 1478-1535)
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議院議長、大法官。由於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又稱「聖湯瑪斯?摩爾」(Saint Thomas More),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社會哲學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535年因反對英王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譯者
劉麟生(1894-1980)
字宣閣,筆名春痕,安徽省無為縣人,教授、編輯。 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曾任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編輯。
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議院議長、大法官。由於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又稱「聖湯瑪斯?摩爾」(Saint Thomas More),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社會哲學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535年因反對英王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譯者
劉麟生(1894-1980)
字宣閣,筆名春痕,安徽省無為縣人,教授、編輯。 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曾任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編輯。
ISBN: 978957119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