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No.7 胡塞爾:從邏輯到歷史
現象學作為20世紀初誕生於歐洲德語文化區的其中一個哲學流派,到後來發展成為一個跨世紀和跨文化的哲學運動,展現了人類思想史中罕見的強大生命力和持久性。這個現象,與現象學之父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對哲學真理不懈追求的過人毅力,和他以實現現象學哲學理念為職志的堅強信念,息息相關。
從已出版的42卷《胡塞爾全集》(Husserliana: Edmund Husserl-- Gesammelte Werke)可見,胡塞爾的研究對象,遍及數學哲學、邏輯哲學、語言哲學、現象學的理念和方法、知識論、倫理學、形上學、時間、空間、自然與心靈、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的建構、圖像意識與想像活動、現象學心理學、第一哲學、交互主體性、生活世界、歷史、生與死及無意識等極限現象。
本專輯以「從邏輯到歷史」為題,一方面標記著胡塞爾從事現象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另一方面就是要顯示胡塞爾的思考課題幅度之廣。收錄的八篇文章,論及胡塞爾對生命哲學、邏輯問題、歷史、時間、理性理念、意向性、科學觀、人性觀以及文化危機等重要課題的思考,當有助讀者一窺胡塞爾畢生極之豐富的哲學工作。
現象學作為20世紀初誕生於歐洲德語文化區的其中一個哲學流派,到後來發展成為一個跨世紀和跨文化的哲學運動,展現了人類思想史中罕見的強大生命力和持久性。這個現象,與現象學之父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對哲學真理不懈追求的過人毅力,和他以實現現象學哲學理念為職志的堅強信念,息息相關。
從已出版的42卷《胡塞爾全集》(Husserliana: Edmund Husserl-- Gesammelte Werke)可見,胡塞爾的研究對象,遍及數學哲學、邏輯哲學、語言哲學、現象學的理念和方法、知識論、倫理學、形上學、時間、空間、自然與心靈、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的建構、圖像意識與想像活動、現象學心理學、第一哲學、交互主體性、生活世界、歷史、生與死及無意識等極限現象。
本專輯以「從邏輯到歷史」為題,一方面標記著胡塞爾從事現象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另一方面就是要顯示胡塞爾的思考課題幅度之廣。收錄的八篇文章,論及胡塞爾對生命哲學、邏輯問題、歷史、時間、理性理念、意向性、科學觀、人性觀以及文化危機等重要課題的思考,當有助讀者一窺胡塞爾畢生極之豐富的哲學工作。
作者簡介
劉國英?張燦輝主編
劉國英
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哲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創刊主編。著有 Phenomenology and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Toward a New Cultural Flesh、《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法國現象學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當代歐陸哲學家臉譜》(即將出版),合編有 Border-Crossing: Phenomenology, Intercultur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Phenomen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Husserl’s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Wester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萬戶千門任卷舒──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求索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及《無涯理境──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張燦輝
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退休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大學通識教育部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領袖培育課程主任,為《現象學與人文科學》主編之一。著有Earthscape、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等;合編作品有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Space, Time and Culture及《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等;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簡介
本中心以推動現象學及其與人文科學的關係之研究,同時促進兩岸三地及國際性現象學研究的合作與交流為宗旨,自成立至今已舉辦十多次國際性及地區性的現象學學術會議,並出版《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刊及「漢語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叢書等。重要活動包括:合辦「Logos and Aisthesis: Phenomenology and the Arts──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會議」(2012),「第三屆世界現象學組織聯盟學術會議」(Organiz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Organizations III, 2008),「Kairos and Topo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inking──第六屆東亞現象學圈國際會議」(2014),以及連續八年舉辦「亞洲現象學大師班」(Symposia Phaenomenologica Asiatica, 2007-2014)。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的前身是「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3月。中心蒙鄭承隆博士鼎力支持,為表謝意,乃於2007年正式易名為「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
劉國英
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哲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創刊主編。著有 Phenomenology and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Toward a New Cultural Flesh、《永久和平的倡議者──康德作品選讀》、《法國現象學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當代歐陸哲學家臉譜》(即將出版),合編有 Border-Crossing: Phenomenology, Intercultur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Phenomen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Husserl’s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Western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萬戶千門任卷舒──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求索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及《無涯理境──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張燦輝
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退休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大學通識教育部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及領袖培育課程主任,為《現象學與人文科學》主編之一。著有Earthscape、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等;合編作品有Identity and Alterity: Phenomenolog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Space, Time and Culture及《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等;並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及「思光學術新著」三卷的主編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簡介
本中心以推動現象學及其與人文科學的關係之研究,同時促進兩岸三地及國際性現象學研究的合作與交流為宗旨,自成立至今已舉辦十多次國際性及地區性的現象學學術會議,並出版《現象學與人文科學》學刊及「漢語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叢書等。重要活動包括:合辦「Logos and Aisthesis: Phenomenology and the Arts──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會議」(2012),「第三屆世界現象學組織聯盟學術會議」(Organiz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Organizations III, 2008),「Kairos and Topo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inking──第六屆東亞現象學圈國際會議」(2014),以及連續八年舉辦「亞洲現象學大師班」(Symposia Phaenomenologica Asiatica, 2007-2014)。
「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的前身是「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3月。中心蒙鄭承隆博士鼎力支持,為表謝意,乃於2007年正式易名為「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
ISBN: 978986489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