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現代疾病診斷為綱,單味中藥療法為目;識病用藥,綱目分明
古人將單味中藥治病稱作「奇方」,由於藥物單一,每有奇效,成為中醫藥的一大特色。近代以來,西醫西藥逐漸盛行,更多的醫家將中醫藥與西醫藥相結合,而中醫藥以其獨特的優勢顯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事實證明,古人經長期實踐所積累的中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與寶貴的文化資產。
而現代人一般認為,中藥比西藥溫和、不傷身體,其實中藥還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禁忌,如果對於相關禁忌不瞭解,不但可能降低、破壞藥效,甚至可能使病情加劇。
本書收錄了歷代名醫的寶貴經驗和臨床常用單味中藥的治病之法,詳細敘述單味中藥關於治病、養生、美容的補養要點,讓您對於需求速查速知。
本書所選藥物養生方均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療效確切,堪稱是中醫藥家庭醫療保健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專業──本書作者蔡向紅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中醫研究,以《黃帝內經》之精髓,詮釋醫聖張仲景醫學精神和醫學實踐內涵,著有《不寐從火論治》、《隔二隔三之治》等著作,並多次受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著作本書旨在弘揚傳統中藥文化,並為現代人的養生保健做出切實貢獻。
實用──本書列舉上百種常用單味中藥,從性味歸經、形態特徵、良品辨識、功效主治,均有詳盡說明;此外,每種藥材還提供數款養生保健方,包括原料、做法及主治項目,都有清楚陳述。附錄中並說明煎煮中藥之法、服用中藥之法,使能更為貼近讀者需求。
詳細──本書內容含括治病、養生、美容三大類。在治病中,列出內科、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和兒科五大類;在養生中,根據不同體質,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鬱、血瘀六大類;在美容中,列出生髮、潤膚祛皺、消疣除贅、祛風止癢、美白、祛斑、減肥瘦身、香口利咽、行氣寬心、疏肝等十個要點。所選藥物均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療效確切,是中醫藥家庭醫療保健的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中藥養生的奧秘
*中藥的起源
中藥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勞動、生活和醫療活動。中藥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淮南子 修務訓》中云:「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 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現存最早的中藥專著當推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約西元200年),該書記載中藥365種;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西元1578年)增藥至1892種;清乾隆三十年,浙江醫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增加新藥716種,故中藥種類非常豐富。《神農本草經》根據中藥的性能和功效,將其分為上品、中品、下品。
1.上品:上藥120種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2.中品:中藥120種為臣藥,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3.下品:下藥125種為佐使藥,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癒疾者,本下經。
*中藥的類別
中藥學將能夠補益人體正氣、改善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或補益藥,即通常所說的滋補中藥,並將其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四大類。
1.補氣藥:可增強人體的功能活動,尤其對脾、肺兩臟的生理功能具有顯著的滋補強壯功效,因此多用於治療脾肺虛弱症。
對於脾肺虛弱者,可選用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靈芝、甘草、大棗、山藥、白扁豆、蜂蜜進行滋補。
2.補血藥:可滋補陰血,促進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以滋生血液。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均與血液能否正常生成有關。
3.補陰藥:陰虛者多表現為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陰液不足、大便乾燥等,可選用補陰藥進行滋養,如沙參、天冬、麥冬、百合、枸杞子、玉竹、石斛、黃精、桑葚、女貞子、墨旱蓮、龜板、鱉甲、黑芝麻等。
4.補陽藥:可扶助人體陽氣,促進機體氣化功能,尤其對腎陽不足有顯著的增強效果。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全身各臟腑器官的陽氣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鼓舞。腎陽虛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及性功能減退等,可選用補陽藥進行滋補,如鹿茸、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車、肉蓯蓉、鎖陽、黃狗腎、仙茅、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沙苑子、菟絲子、韭菜子、補骨脂、益智仁、葫蘆巴、陽起石、蛤蚧、核桃仁等。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性能是指藥物的性味和功能,即中藥的藥性,包括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方面,它是前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1.四氣
四氣又稱四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另有一類藥物,藥性為平,是指既不偏寒涼,也不偏溫熱。但是,絕對的「平」並不存在,故仍歸於四氣範圍內。四性是根據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反應總結出的,與病症的寒熱性質相對。以陰陽來分,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一般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症的藥物多屬寒涼性質。寒、涼其性相同,程度不等。涼者甚之為寒,寒者漸之為涼。同理,能夠減輕或治療寒症的藥物多屬溫熱性質,溫者漸之,熱者甚之。
2.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具有的酸、苦、辛、甘、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是由味覺器官直接辨別出來的,或是在醫療實踐中,認識到藥物的味和藥理作用有近乎規律性的聯繫,從而加以分析歸納,上升為理論而得出的。因此,五味不僅表明藥物的實際味道,且能表明藥物的性能。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其中包括治療外感表症的藥物,如桂枝、紫蘇葉、薄荷等;治療氣滯的藥物,如香附、陳皮等;治療瘀血阻滯的藥物,如川芎、紅花等。
酸味藥:「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並能生津開胃、收斂止汗。酸味藥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甘味藥: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治療虛症的滋補強壯藥,如黨參、熟地黃等,及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藥物,如紅棗、甘草等。
澀味藥: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症,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澀腸止瀉。
苦味藥:「能泄能燥能堅」,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至於「燥」,多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熱濕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藥如蒼朮,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藥如黃連,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中,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虧虛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作用。
鹹味藥:「能下能軟」,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多用於治療痰核、痞塊及熱結便秘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淡味藥: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如通草、茯苓、薏苡仁等利尿藥,皆有淡味。
3.歸經
歸經是指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能起到主要治療的作用。如麻黃發汗平喘,能治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故歸入肺經;芒硝瀉下軟堅,能治燥結便秘的大腸經病,故歸入大腸經;天麻祛風止痙,可治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故歸入肝經。
4.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生作用的趨向,基本可概括為「升浮」和「沉降」兩個方面。一般的規律是,升浮藥的作用趨向為向上、向外,具有發表、散寒、升陽、催吐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表(如外感發熱)、在上(如嘔吐)、病勢下陷(如脫肛、內臟下垂)的病症;沉降藥的作用趨向為向下、向裡,具有潛陽、平逆、收斂、滲利、瀉下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裡(如熱結便秘)、病勢上逆(如肝陽上亢的眩暈)的病症。
5.毒性
古代常將「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藥物的偏性。中藥的毒性值得注意,雖然中藥大多直接來源於大自然,但切不可錯誤地認為其毒性小,安全係數高。「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在生活中,大毒、劇毒的藥物固然有致死者;而小毒、微毒甚至無毒的藥物,同樣也有中毒病例的發生,例如人參、艾葉、知母等也會產生中毒反應,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係。
*中藥的配伍
中藥的相互作用是通過藥物配伍實現的。中藥配伍,是指有選擇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方劑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中藥配伍有「相宜」、「禁忌」的不同。除了單行(指單用一味藥,亦即一種藥獨自發揮治療作用,例如參湯只用人參一味)之外,中藥的相互作用包括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六種情況。
1.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使用,互相協同,能明顯提高原有療效。如人參配黃芪,增加補氣作用;麻黃配桂枝,增加發汗解表功效;金銀花配連翹,明顯增強清熱解毒的治療效果等。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相互配合應用,其中以一味藥為主,另一味藥為輔,輔藥提高主藥的療效。如清熱燥濕藥黃芩與攻下藥大黃,都能清熱瀉火止血,兩藥配合治療肺熱衄血時,以黃芩為主,大黃則提高黃芩清肺止血的治療效果;補氣藥黃芪與利水滲濕藥茯苓,都能益氣健脾利水,兩藥配合治療氣虛水腫時,以黃芪為主,茯苓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3.相畏:指藥物之間的互相抑制作用,藥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消減。如半夏畏生薑。
4.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與相殺是同一配伍關係從不同角度的兩種說法。
5.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種藥物相互作用而致使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6.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的配伍關係。如烏頭反半夏。
*中藥的服用
中藥一般需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併,攪拌均勻後分為2~3份,早晚或早中晚分別服用。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早晨空腹服用,有利於吸收滋補的營養成分。其他的服用要點如下。
1.用溫水送服中藥:服用中藥時最好用溫水送服,不能用茶水、牛奶及果汁。茶葉中含有的成分可使藥物失去療效,也會刺激腸胃;牛奶中的蛋白質等容易破壞藥效。
2.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生、冷類食物刺激腸胃,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會降低藥物療效。
3.服藥期間慎吃發物:服用中藥期間,最好不要吃發物,因為這些食物很容易誘發疾病。如韭菜、羊肉、蝦、蟹、糯米、梨、辣椒、馬鈴薯等。
4.不同體質的忌口:如果是陽虛體質,要忌食涼性食物,如西瓜、雪梨、香蕉等;如果是熱性體質,要忌食熱性食物,如薑、胡椒、白酒、大蒜等。
5.不同疾病,忌口不同:如果患有蕁麻疹、皮炎、濕疹,應忌食刺激性食物;如果患有哮喘,應忌食蛋、牛奶、魚蝦等富含高蛋白質食物。
*中藥的禁忌
一般人認為,中藥比西藥溫和、不傷身體,其實中藥還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禁忌。如果對於相關禁忌不瞭解,譬如單一味中藥與其他味中藥之間搭配的關係錯誤,不但可能降低、破壞藥效,甚至可能使病情加劇,故不可不慎。
1.服藥時,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腸胃負擔,影響患者恢復健康,尤其脾胃氣虛的患者,更應少食。
2.熱性疾病患者應禁食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有膩滯、化熱、生痰作用,食後會助長病邪,加重病情。
3.服解表、透疹藥時應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斂作用,會影響藥物解表、透疹的功效。
4.服溫補藥時應少飲茶、少食蘿蔔。因茶、蘿蔔性涼下氣,會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功效。此外,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鞣酸更多,如果用茶水服藥,鞣酸就會和藥物中的蛋白質、生物鹼或重金屬等起化學作用而產生沉澱,影響藥物療效。
*中藥治病——氣血沖和,百病不生
*內科疾病
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為臨床常見的外感疾病,主要是感受風邪所致,多發於氣候突變、寒暖失常之時。也有因起居不慎,冷熱不調,或雨淋、疲勞等使人體腠理疏鬆,衛氣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並在不同的季節中,外邪往往隨著時令節氣而侵入,如冬季多屬風寒,春季多屬風熱,夏季多挾暑濕,秋季多兼燥氣,梅雨季節多挾濕邪。而在四時之中,又有氣候失常的情況,如春應溫而反寒,冬應寒而反溫,等等。感冒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打噴嚏、聲重,或頭痛、畏寒繼而發熱、咳嗽、喉癢或咽喉痛等。重則惡寒(甚至寒顫)、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等,屬於「時行感冒」,若無重感新邪,病程為5~10日。
*板藍根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胃經。
形態特徵: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主根深長,外皮灰黃色。莖直立,葉互生;基生葉較大,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在下部的葉較大,向上漸小,先端鈍尖,基部箭形,半抱莖,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鋸齒。複總狀花序;花小,無苞,花梗細長;花萼4片,綠色;花瓣4片,黃色,倒卵形;雄蕊6枚,雌蕊1枚,圓形。長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具中肋。種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多於秋季採挖,採收後抖淨泥土,在蘆頭和葉子之間用刀切開,分別曬乾,揀去黃葉及雜質,即得大青葉和板藍根。
良品辨識:根部直長而粗、質地堅實者為良品。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於急性熱病、大頭瘟毒、痄腮、濕熱黃疸等。
◎板藍根飲
原料:板藍根、貫眾各30克,甘草15克。
做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主治:流行性感冒。
◎防流感飲
原料:板藍根18克,羌活9克。
做法:水煎服。
主治:防治感冒。
*中藥養生——陰虛體質宜滋陰益陽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簡介: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兩季最多,捕捉後宰殺,放到沸水中燙至背甲上硬皮可以剝落時取出,剝取背甲,除去殘肉,曬乾。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鹹。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常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經閉,癥瘕,久瘧不癒。
用法用量:9~24克,先煎。
偏方:
1.治骨蒸夜熱勞瘦,骨節煩熱,或咳嗽有血:鱉甲500克(熱水洗,去油垢),北沙參200克,懷熟地、麥冬各300克,白茯苓150克,陳廣皮50克。水50碗,煎成10碗,渣再煎,濾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煉蜜200克收汁。每早晚各服數匙,用白湯調下。
2.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鱉甲燒存性,研摻。
3.腸癰內痛:鱉甲燒存性,研末,水服5克,每日3次。
◎枸杞沙苑甲魚湯
原料:甲魚1隻(約500克),枸杞子、沙苑子各50克。
做法:甲魚去頭、內臟,切塊;枸杞子、沙苑子洗淨後用紗布包好,一同放入鍋中煮至甲魚肉爛,挑出中藥,加調料,吃肉喝湯。
主治:適用於氣陰兩虛、肝腎不足所致的氣短乏力、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白血球下降等。
◎甲魚蓮子蒸豬肉
原料:甲魚1隻,白蓮子75克,豬瘦肉200克,雞蛋1個,香菇若干,米酒10克,薑、蔥、澱粉、食鹽、醬油各適量。
做法:將甲魚宰殺,除去內臟,洗淨;豬瘦肉洗淨後剁碎;香菇洗淨,切丁,加上蓮子、雞蛋液、蔥薑末、澱粉、米酒、鹽、醬油,攪拌均勻,放到鱉腹中,蒸1小時即可。
主治:子宮癌之陰虛火旺、低熱。
*中藥美容——減肥瘦身類中藥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重視,中藥減肥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一些常見的減肥方法相比,中藥減肥更健康、安全。中藥通過健脾化濕、利水、祛痰、通腑、溫陽等方式,使身體輕盈、健美。當然,在使用中藥減肥塑身的同時,應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以鞏固治療效果。
◎荷葉粥
原料:荷葉50克,藿香15克,粳米100克,冰糖20克。
做法:荷葉洗淨,與藿香一同加水煎煮,濾取藥汁,並與淘洗乾淨的粳米一起放入鍋中,用大火燒沸後,轉小火熬煮成粥,再加入冰糖再稍煮即成。
功效:寬中解鬱,降脂減肥。
◎大柴胡湯
原料:芍藥12克,大棗3枚,柴胡、大黃、黃芩、半夏、枳實各9克,生薑3片。
做法:水煎煮,每日2次,飯後溫服。
功效:適用於因過食而肥胖、或運動不足、情志失調以致皮下脂肪沉積的中年人。<
古人將單味中藥治病稱作「奇方」,由於藥物單一,每有奇效,成為中醫藥的一大特色。近代以來,西醫西藥逐漸盛行,更多的醫家將中醫藥與西醫藥相結合,而中醫藥以其獨特的優勢顯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事實證明,古人經長期實踐所積累的中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與寶貴的文化資產。
而現代人一般認為,中藥比西藥溫和、不傷身體,其實中藥還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禁忌,如果對於相關禁忌不瞭解,不但可能降低、破壞藥效,甚至可能使病情加劇。
本書收錄了歷代名醫的寶貴經驗和臨床常用單味中藥的治病之法,詳細敘述單味中藥關於治病、養生、美容的補養要點,讓您對於需求速查速知。
本書所選藥物養生方均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療效確切,堪稱是中醫藥家庭醫療保健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專業──本書作者蔡向紅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長期致力於中醫研究,以《黃帝內經》之精髓,詮釋醫聖張仲景醫學精神和醫學實踐內涵,著有《不寐從火論治》、《隔二隔三之治》等著作,並多次受邀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著作本書旨在弘揚傳統中藥文化,並為現代人的養生保健做出切實貢獻。
實用──本書列舉上百種常用單味中藥,從性味歸經、形態特徵、良品辨識、功效主治,均有詳盡說明;此外,每種藥材還提供數款養生保健方,包括原料、做法及主治項目,都有清楚陳述。附錄中並說明煎煮中藥之法、服用中藥之法,使能更為貼近讀者需求。
詳細──本書內容含括治病、養生、美容三大類。在治病中,列出內科、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和兒科五大類;在養生中,根據不同體質,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鬱、血瘀六大類;在美容中,列出生髮、潤膚祛皺、消疣除贅、祛風止癢、美白、祛斑、減肥瘦身、香口利咽、行氣寬心、疏肝等十個要點。所選藥物均取材容易,製作簡便,療效確切,是中醫藥家庭醫療保健的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中藥養生的奧秘
*中藥的起源
中藥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勞動、生活和醫療活動。中藥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淮南子 修務訓》中云:「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 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現存最早的中藥專著當推東漢末期的《神農本草經》(約西元200年),該書記載中藥365種;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西元1578年)增藥至1892種;清乾隆三十年,浙江醫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增加新藥716種,故中藥種類非常豐富。《神農本草經》根據中藥的性能和功效,將其分為上品、中品、下品。
1.上品:上藥120種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2.中品:中藥120種為臣藥,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3.下品:下藥125種為佐使藥,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癒疾者,本下經。
*中藥的類別
中藥學將能夠補益人體正氣、改善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或補益藥,即通常所說的滋補中藥,並將其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四大類。
1.補氣藥:可增強人體的功能活動,尤其對脾、肺兩臟的生理功能具有顯著的滋補強壯功效,因此多用於治療脾肺虛弱症。
對於脾肺虛弱者,可選用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靈芝、甘草、大棗、山藥、白扁豆、蜂蜜進行滋補。
2.補血藥:可滋補陰血,促進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以滋生血液。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是否正常均與血液能否正常生成有關。
3.補陰藥:陰虛者多表現為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陰液不足、大便乾燥等,可選用補陰藥進行滋養,如沙參、天冬、麥冬、百合、枸杞子、玉竹、石斛、黃精、桑葚、女貞子、墨旱蓮、龜板、鱉甲、黑芝麻等。
4.補陽藥:可扶助人體陽氣,促進機體氣化功能,尤其對腎陽不足有顯著的增強效果。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全身各臟腑器官的陽氣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鼓舞。腎陽虛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及性功能減退等,可選用補陽藥進行滋補,如鹿茸、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車、肉蓯蓉、鎖陽、黃狗腎、仙茅、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沙苑子、菟絲子、韭菜子、補骨脂、益智仁、葫蘆巴、陽起石、蛤蚧、核桃仁等。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性能是指藥物的性味和功能,即中藥的藥性,包括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方面,它是前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1.四氣
四氣又稱四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另有一類藥物,藥性為平,是指既不偏寒涼,也不偏溫熱。但是,絕對的「平」並不存在,故仍歸於四氣範圍內。四性是根據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反應總結出的,與病症的寒熱性質相對。以陰陽來分,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一般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症的藥物多屬寒涼性質。寒、涼其性相同,程度不等。涼者甚之為寒,寒者漸之為涼。同理,能夠減輕或治療寒症的藥物多屬溫熱性質,溫者漸之,熱者甚之。
2.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具有的酸、苦、辛、甘、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是由味覺器官直接辨別出來的,或是在醫療實踐中,認識到藥物的味和藥理作用有近乎規律性的聯繫,從而加以分析歸納,上升為理論而得出的。因此,五味不僅表明藥物的實際味道,且能表明藥物的性能。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其中包括治療外感表症的藥物,如桂枝、紫蘇葉、薄荷等;治療氣滯的藥物,如香附、陳皮等;治療瘀血阻滯的藥物,如川芎、紅花等。
酸味藥:「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並能生津開胃、收斂止汗。酸味藥物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
甘味藥: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治療虛症的滋補強壯藥,如黨參、熟地黃等,及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藥物,如紅棗、甘草等。
澀味藥: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症,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澀腸止瀉。
苦味藥:「能泄能燥能堅」,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至於「燥」,多用於濕證,濕證有寒濕、熱濕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藥如蒼朮,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藥如黃連,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中,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虧虛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作用。
鹹味藥:「能下能軟」,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多用於治療痰核、痞塊及熱結便秘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
淡味藥: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如通草、茯苓、薏苡仁等利尿藥,皆有淡味。
3.歸經
歸經是指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能起到主要治療的作用。如麻黃發汗平喘,能治咳嗽氣喘的肺經病,故歸入肺經;芒硝瀉下軟堅,能治燥結便秘的大腸經病,故歸入大腸經;天麻祛風止痙,可治手足抽搐的肝經病,故歸入肝經。
4.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生作用的趨向,基本可概括為「升浮」和「沉降」兩個方面。一般的規律是,升浮藥的作用趨向為向上、向外,具有發表、散寒、升陽、催吐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表(如外感發熱)、在上(如嘔吐)、病勢下陷(如脫肛、內臟下垂)的病症;沉降藥的作用趨向為向下、向裡,具有潛陽、平逆、收斂、滲利、瀉下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裡(如熱結便秘)、病勢上逆(如肝陽上亢的眩暈)的病症。
5.毒性
古代常將「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藥物的偏性。中藥的毒性值得注意,雖然中藥大多直接來源於大自然,但切不可錯誤地認為其毒性小,安全係數高。「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在生活中,大毒、劇毒的藥物固然有致死者;而小毒、微毒甚至無毒的藥物,同樣也有中毒病例的發生,例如人參、艾葉、知母等也會產生中毒反應,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係。
*中藥的配伍
中藥的相互作用是通過藥物配伍實現的。中藥配伍,是指有選擇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方劑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中藥配伍有「相宜」、「禁忌」的不同。除了單行(指單用一味藥,亦即一種藥獨自發揮治療作用,例如參湯只用人參一味)之外,中藥的相互作用包括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六種情況。
1.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使用,互相協同,能明顯提高原有療效。如人參配黃芪,增加補氣作用;麻黃配桂枝,增加發汗解表功效;金銀花配連翹,明顯增強清熱解毒的治療效果等。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相互配合應用,其中以一味藥為主,另一味藥為輔,輔藥提高主藥的療效。如清熱燥濕藥黃芩與攻下藥大黃,都能清熱瀉火止血,兩藥配合治療肺熱衄血時,以黃芩為主,大黃則提高黃芩清肺止血的治療效果;補氣藥黃芪與利水滲濕藥茯苓,都能益氣健脾利水,兩藥配合治療氣虛水腫時,以黃芪為主,茯苓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3.相畏:指藥物之間的互相抑制作用,藥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消減。如半夏畏生薑。
4.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與相殺是同一配伍關係從不同角度的兩種說法。
5.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種藥物相互作用而致使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6.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的配伍關係。如烏頭反半夏。
*中藥的服用
中藥一般需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併,攪拌均勻後分為2~3份,早晚或早中晚分別服用。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早晨空腹服用,有利於吸收滋補的營養成分。其他的服用要點如下。
1.用溫水送服中藥:服用中藥時最好用溫水送服,不能用茶水、牛奶及果汁。茶葉中含有的成分可使藥物失去療效,也會刺激腸胃;牛奶中的蛋白質等容易破壞藥效。
2.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生、冷類食物刺激腸胃,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會降低藥物療效。
3.服藥期間慎吃發物:服用中藥期間,最好不要吃發物,因為這些食物很容易誘發疾病。如韭菜、羊肉、蝦、蟹、糯米、梨、辣椒、馬鈴薯等。
4.不同體質的忌口:如果是陽虛體質,要忌食涼性食物,如西瓜、雪梨、香蕉等;如果是熱性體質,要忌食熱性食物,如薑、胡椒、白酒、大蒜等。
5.不同疾病,忌口不同:如果患有蕁麻疹、皮炎、濕疹,應忌食刺激性食物;如果患有哮喘,應忌食蛋、牛奶、魚蝦等富含高蛋白質食物。
*中藥的禁忌
一般人認為,中藥比西藥溫和、不傷身體,其實中藥還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禁忌。如果對於相關禁忌不瞭解,譬如單一味中藥與其他味中藥之間搭配的關係錯誤,不但可能降低、破壞藥效,甚至可能使病情加劇,故不可不慎。
1.服藥時,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腸胃負擔,影響患者恢復健康,尤其脾胃氣虛的患者,更應少食。
2.熱性疾病患者應禁食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有膩滯、化熱、生痰作用,食後會助長病邪,加重病情。
3.服解表、透疹藥時應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斂作用,會影響藥物解表、透疹的功效。
4.服溫補藥時應少飲茶、少食蘿蔔。因茶、蘿蔔性涼下氣,會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功效。此外,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鞣酸更多,如果用茶水服藥,鞣酸就會和藥物中的蛋白質、生物鹼或重金屬等起化學作用而產生沉澱,影響藥物療效。
*中藥治病——氣血沖和,百病不生
*內科疾病
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為臨床常見的外感疾病,主要是感受風邪所致,多發於氣候突變、寒暖失常之時。也有因起居不慎,冷熱不調,或雨淋、疲勞等使人體腠理疏鬆,衛氣不固,風邪乘虛侵襲而致病。並在不同的季節中,外邪往往隨著時令節氣而侵入,如冬季多屬風寒,春季多屬風熱,夏季多挾暑濕,秋季多兼燥氣,梅雨季節多挾濕邪。而在四時之中,又有氣候失常的情況,如春應溫而反寒,冬應寒而反溫,等等。感冒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打噴嚏、聲重,或頭痛、畏寒繼而發熱、咳嗽、喉癢或咽喉痛等。重則惡寒(甚至寒顫)、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等,屬於「時行感冒」,若無重感新邪,病程為5~10日。
*板藍根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心、胃經。
形態特徵: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主根深長,外皮灰黃色。莖直立,葉互生;基生葉較大,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在下部的葉較大,向上漸小,先端鈍尖,基部箭形,半抱莖,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鋸齒。複總狀花序;花小,無苞,花梗細長;花萼4片,綠色;花瓣4片,黃色,倒卵形;雄蕊6枚,雌蕊1枚,圓形。長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具中肋。種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多於秋季採挖,採收後抖淨泥土,在蘆頭和葉子之間用刀切開,分別曬乾,揀去黃葉及雜質,即得大青葉和板藍根。
良品辨識:根部直長而粗、質地堅實者為良品。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於急性熱病、大頭瘟毒、痄腮、濕熱黃疸等。
◎板藍根飲
原料:板藍根、貫眾各30克,甘草15克。
做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主治:流行性感冒。
◎防流感飲
原料:板藍根18克,羌活9克。
做法:水煎服。
主治:防治感冒。
*中藥養生——陰虛體質宜滋陰益陽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簡介: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兩季最多,捕捉後宰殺,放到沸水中燙至背甲上硬皮可以剝落時取出,剝取背甲,除去殘肉,曬乾。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鹹。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常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經閉,癥瘕,久瘧不癒。
用法用量:9~24克,先煎。
偏方:
1.治骨蒸夜熱勞瘦,骨節煩熱,或咳嗽有血:鱉甲500克(熱水洗,去油垢),北沙參200克,懷熟地、麥冬各300克,白茯苓150克,陳廣皮50克。水50碗,煎成10碗,渣再煎,濾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煉蜜200克收汁。每早晚各服數匙,用白湯調下。
2.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鱉甲燒存性,研摻。
3.腸癰內痛:鱉甲燒存性,研末,水服5克,每日3次。
◎枸杞沙苑甲魚湯
原料:甲魚1隻(約500克),枸杞子、沙苑子各50克。
做法:甲魚去頭、內臟,切塊;枸杞子、沙苑子洗淨後用紗布包好,一同放入鍋中煮至甲魚肉爛,挑出中藥,加調料,吃肉喝湯。
主治:適用於氣陰兩虛、肝腎不足所致的氣短乏力、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白血球下降等。
◎甲魚蓮子蒸豬肉
原料:甲魚1隻,白蓮子75克,豬瘦肉200克,雞蛋1個,香菇若干,米酒10克,薑、蔥、澱粉、食鹽、醬油各適量。
做法:將甲魚宰殺,除去內臟,洗淨;豬瘦肉洗淨後剁碎;香菇洗淨,切丁,加上蓮子、雞蛋液、蔥薑末、澱粉、米酒、鹽、醬油,攪拌均勻,放到鱉腹中,蒸1小時即可。
主治:子宮癌之陰虛火旺、低熱。
*中藥美容——減肥瘦身類中藥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重視,中藥減肥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一些常見的減肥方法相比,中藥減肥更健康、安全。中藥通過健脾化濕、利水、祛痰、通腑、溫陽等方式,使身體輕盈、健美。當然,在使用中藥減肥塑身的同時,應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以鞏固治療效果。
◎荷葉粥
原料:荷葉50克,藿香15克,粳米100克,冰糖20克。
做法:荷葉洗淨,與藿香一同加水煎煮,濾取藥汁,並與淘洗乾淨的粳米一起放入鍋中,用大火燒沸後,轉小火熬煮成粥,再加入冰糖再稍煮即成。
功效:寬中解鬱,降脂減肥。
◎大柴胡湯
原料:芍藥12克,大棗3枚,柴胡、大黃、黃芩、半夏、枳實各9克,生薑3片。
做法:水煎煮,每日2次,飯後溫服。
功效:適用於因過食而肥胖、或運動不足、情志失調以致皮下脂肪沉積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