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
內容簡介
若沒有電影幫助我們看見台灣,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從類型到風格,從台語電影到國語電影,從李行到蔡明亮,
洪國鈞讓我們從電影中看見台灣,看盡台灣的過去,看向台灣的未來。
台灣的國族電影是什麼?少了自己的電影,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以「國族」的概念去架構或產出台灣電影史的故事是否恰當?
如果「國族」這概念曾經有效幫助美國以外的電影抵禦好萊塢的支配,
在當今跨國性主導一切的全球化時代,是否仍然有效?
洪國鈞的《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深入梳理台灣紛亂歷史下國族與電影的關係,以細究「國族性」的框架。這座島嶼受到源於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壓力,使得台灣成為生氣蓬勃又動盪不安的力場,這些壓力包括日本殖民遺緒、國民黨政府文化政策、各種本土主義運動與「中國」間的糾結,以及近幾年的全球化挑戰。以上壓力凸顯出台灣電影的歷史――包括形式的再現、映演和觀賞背景、類型的多元發展和風格的探索――正是台灣電影的「國族想像」持續更迭變動而造成的歷史,這樣的歷史特徵形塑了台灣電影,同時也受到台灣電影的挑戰。
洪國鈞堅持歷史的嚴謹與理論的彈性,將「國族」置於歷史、政治、文化脈絡,以及建構此概念的論述脈絡之中。他爬梳電影、文字紀錄、史籍檔案來回顧台灣電影歷史本身,並以歷史書寫的眼光重新檢視,仔細探究影像或其他文本如何作為論述和電影的問題意識,帶領我們穿越「國族」領域的討論。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一書提出,電影在處理國族問題上的掙扎,是否反映出大眾對於國族的態度轉變?電影是否預期到這些改變而作為身先士卒的領頭羊?抑或電影中的處理,其實牴觸一般大眾的想法,顯示出構築台灣身分的方式並不止一種?改變的發生是否會帶來轉折,若有,又是怎麼樣的轉折?當多重的殖民歷史、國際政治與台灣電影的歷史緊密交織,我們如何在國族性受到政治性干涉與維持的同時,將其作為批判框架,對跨國性影響下的台灣「國族」電影歷史提出更有效的省思?本書將討論國族性在跨國性辯證下的歷史書寫方法,以及有關此辯證的台灣電影形式轉變的特異歷史。
國際專家學者聯合推薦
王德威、張小虹、李道明、史書美、林文淇、林松輝、邱貴芬、柯裕棻、孫松榮、郭力昕、陳斌全、陳儒修 聯合推薦
內容簡介
若沒有電影幫助我們看見台灣,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從類型到風格,從台語電影到國語電影,從李行到蔡明亮,
洪國鈞讓我們從電影中看見台灣,看盡台灣的過去,看向台灣的未來。
台灣的國族電影是什麼?少了自己的電影,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以「國族」的概念去架構或產出台灣電影史的故事是否恰當?
如果「國族」這概念曾經有效幫助美國以外的電影抵禦好萊塢的支配,
在當今跨國性主導一切的全球化時代,是否仍然有效?
洪國鈞的《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深入梳理台灣紛亂歷史下國族與電影的關係,以細究「國族性」的框架。這座島嶼受到源於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壓力,使得台灣成為生氣蓬勃又動盪不安的力場,這些壓力包括日本殖民遺緒、國民黨政府文化政策、各種本土主義運動與「中國」間的糾結,以及近幾年的全球化挑戰。以上壓力凸顯出台灣電影的歷史――包括形式的再現、映演和觀賞背景、類型的多元發展和風格的探索――正是台灣電影的「國族想像」持續更迭變動而造成的歷史,這樣的歷史特徵形塑了台灣電影,同時也受到台灣電影的挑戰。
洪國鈞堅持歷史的嚴謹與理論的彈性,將「國族」置於歷史、政治、文化脈絡,以及建構此概念的論述脈絡之中。他爬梳電影、文字紀錄、史籍檔案來回顧台灣電影歷史本身,並以歷史書寫的眼光重新檢視,仔細探究影像或其他文本如何作為論述和電影的問題意識,帶領我們穿越「國族」領域的討論。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一書提出,電影在處理國族問題上的掙扎,是否反映出大眾對於國族的態度轉變?電影是否預期到這些改變而作為身先士卒的領頭羊?抑或電影中的處理,其實牴觸一般大眾的想法,顯示出構築台灣身分的方式並不止一種?改變的發生是否會帶來轉折,若有,又是怎麼樣的轉折?當多重的殖民歷史、國際政治與台灣電影的歷史緊密交織,我們如何在國族性受到政治性干涉與維持的同時,將其作為批判框架,對跨國性影響下的台灣「國族」電影歷史提出更有效的省思?本書將討論國族性在跨國性辯證下的歷史書寫方法,以及有關此辯證的台灣電影形式轉變的特異歷史。
國際專家學者聯合推薦
王德威、張小虹、李道明、史書美、林文淇、林松輝、邱貴芬、柯裕棻、孫松榮、郭力昕、陳斌全、陳儒修 聯合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洪國鈞(Guo-Juin Hong)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和電影學博士,從2004年起開始發表一系列有關1930年代上海電影、紀錄片和同志運動等主題的文章。2009年以〈1930年代上海的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 in 1930s Shanghai)榮獲電影與媒體研究學會頒發的Katherine Kovacs論文獎。現為杜克大學華語文化研究副教授,開設課程包括華語電影、中國文學和文化、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學、劇情片、紀錄片和視聽文化。
譯者簡介
何曉芙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組碩士,曾為自由譯者,現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翻譯仍是最美好的興趣與調劑。
譯校者簡介
蔡巧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自由譯者,熱衷於電影、藝術、烹飪、旅行,現居杜拜。
洪國鈞(Guo-Juin Hong)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和電影學博士,從2004年起開始發表一系列有關1930年代上海電影、紀錄片和同志運動等主題的文章。2009年以〈1930年代上海的殖民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 in 1930s Shanghai)榮獲電影與媒體研究學會頒發的Katherine Kovacs論文獎。現為杜克大學華語文化研究副教授,開設課程包括華語電影、中國文學和文化、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學、劇情片、紀錄片和視聽文化。
譯者簡介
何曉芙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組碩士,曾為自由譯者,現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翻譯仍是最美好的興趣與調劑。
譯校者簡介
蔡巧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自由譯者,熱衷於電影、藝術、烹飪、旅行,現居杜拜。
內容目錄
目錄
推薦序 更深入理解台灣電影的途徑/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陳斌全
謝辭
導論 台灣電影與缺席的歷史學
第一部 類型
第一章 殖民與後殖民的考掘: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
第二章 類型與國族的糾葛:台語電影二十年,1949~1970
第三章 行者影跡:健康寫實主義、文藝政策與李行,1964~1980
過場 侯孝賢之前的侯孝賢:過渡時期的電影美學,1980~1982
第二部 風格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第五章 前往島嶼的單程票:王童作品中的回顧式電影敘事
第六章 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後記 後國族時代的電影
平裝版後記 未曾消散的歷史:何謂國族?
推薦序 更深入理解台灣電影的途徑/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陳斌全
謝辭
導論 台灣電影與缺席的歷史學
第一部 類型
第一章 殖民與後殖民的考掘: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
第二章 類型與國族的糾葛:台語電影二十年,1949~1970
第三章 行者影跡:健康寫實主義、文藝政策與李行,1964~1980
過場 侯孝賢之前的侯孝賢:過渡時期的電影美學,1980~1982
第二部 風格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第五章 前往島嶼的單程票:王童作品中的回顧式電影敘事
第六章 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後記 後國族時代的電影
平裝版後記 未曾消散的歷史:何謂國族?
ISBN: 978957085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