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天龍八部」這名詞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徵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徵狀或說是「玉女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為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是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為「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曆本上注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為天龍八部所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往往打敗,有一次他大敗之後,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牠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牠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牠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
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據歷史記載,大理國的皇帝中,聖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為僧。「射鵰英雄傳」中所寫的南帝段皇爺,就是大理國的皇帝。「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鵰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一○九四年前後。
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這部小說裡沒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徵一些現世人物,就像「水滸」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雲金翅歐鵬。
樑上少女格格嬌笑,讚道:「乖貂兒!」右手兩根手指抓著一條小蛇的尾巴,倒提起來,在貂兒面前幌動。那貂兒伸出前腳抓住,張口便吃。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並非至高無上,只不過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長久的福報而已。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徵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徵狀或說是「玉女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是指龍神。佛經中的龍,和我國傳說中的龍大致差不多,不過沒有腳,有時大蟒蛇也稱為龍。事實上,中國人對龍和龍王的觀念,主要是從佛經中來的。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古印度人對龍很是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對德行崇高的人尊稱為「龍象」,如「西來龍象」,那是指從西方來的高僧。古印度人以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間。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曆本上注明幾龍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所說法的靈鷲山前,轉為男身,現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時,為天龍八部所見。?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名詞。「夜叉」的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註:「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我們說到「夜叉」都是指惡鬼。但在佛經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乾達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醜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鬥,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我們稱慘遭轟炸、屍橫遍地的大戰場為「修羅場」,就是由此而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王往往打敗,有一次他大敗之後,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佛經中的神話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病很重,「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聽佛說法,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牠每天要吃一個龍王及五百條小龍。到牠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牠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緊那羅」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
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據歷史記載,大理國的皇帝中,聖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為僧。「射鵰英雄傳」中所寫的南帝段皇爺,就是大理國的皇帝。「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鵰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一○九四年前後。
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這部小說裡沒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徵一些現世人物,就像「水滸」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雲金翅歐鵬。
樑上少女格格嬌笑,讚道:「乖貂兒!」右手兩根手指抓著一條小蛇的尾巴,倒提起來,在貂兒面前幌動。那貂兒伸出前腳抓住,張口便吃。
ISBN: 978957322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