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禪與日本文化
內容簡介
禪宗起源於印度,但發展於中國,有曹洞宗和臨濟宗等宗派,最後在日本發揚光大,影響日本文化至深。而且,也是由日本人傳至歐美國家,深深影響二戰後的西方世界。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就是其中一人。那麼,清楚闡述禪與日本文化的關係,並將禪的體驗與思想傳到歐美的主要人物是誰呢?其中一人就是本書的作者鈴木大拙。
鈴木大拙不但是享譽世界的日本佛教思想家,更是將東洋思想介紹到西方世界的偉大中介者(傳道者、開拓者)。鈴木的學問根底是大乗佛教,但他將之對應於西方思惟,明白闡述並清楚地傳達給西方世界。據佛教學者阿部正雄所言,鈴木認為佛教不若基督教,雖有人為求法賭上性命而去中國、印度,但只有極少人為傳法而賭上生命。他認為這是不行的 。從這段傳言也可知,鈴木是立志成為佛教(特別是禪)的傳道者。他的一生筆耕不倦,著作多達103本,其中有31本是他自己以英文寫成的。
在這些英文著作中,在歐美國家廣被閲讀且影響深遠的就是 Zen Buddh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1938,《禪與日本文化》,1959年又以Zen and Japanese Culture之書名再版)這本書。本書是以鈴木於1935、1936間在歐美各大學的講演内容為基礎,再加入新資料寫成的。
在本書中,鈴木認為所謂的禪,是去除儀式、教條或來自種族的特殊心理習性的表面理解,而去理解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那即是「般若」(超越的智慧)與「大悲」(愛)。同時禪也是引導我們覺知般若的方法。但那不是科學的、抽象的,而是重視個人體驗、直覺的理解方法。所以,禪源於我們存在的深處,是種超越的孤高(不執着)的精神、氛圍和「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惟。
在鈴木看來,禪的氛圍滲透在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種層面。首先,就禪與美術的關係而言,禪表現在「わび(侘、wabi)」和「さび(寂、sabi)」等日本獨特的審美理念。「わび」的真意是匱乏,且是自願的匱乏,是憧憬自然生活和原始單純性的美學意識,而「さび」則是種孤絶感,是追求樸素、古拙感的美學意識。此外,鈴木認為「不對稱性」也日本藝術的一種美學意識。這些美學意識浸透日本水墨畫乃至日本的茶室和佛教建築物等等事物之中。
但就歷史來說,禪是在武士政權的庇護下興盛的,故與重視意志力的武士政治與文化習習相關。就「禪與武士」這個問題,鈴木認為禪是重視意志和直覺、戒律的宗教,其精神特質和為求戰場上的勝利,必須禁欲、守戒,且時時刻刻意識著死亡的武士行動精神是一致的。他擧北條時宗、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等武士的行動和《葉隱》、《武道初心集》等武士道論來說明禪與武士間的關係。但是有意思的是,鈴木的武士道論在不知覺間就轉為一種日本人論,強調日本人對死亡的態度與禪一致,會為自己認為正確的理由勇敢且高潔地犠牲自己的生命。就這點來說,他贊成「禪是日本人的性格」這種想法。
再者,就「禪和劍道」的問題,鈴木認為武士的刀劍能破壞一切違反其主人意志的事物。就這方面而言,刀劍會與愛國主義、軍國主義精神有所關聯,但另方面刀劍具忠和自我犠牲的宗教意義。禪與刀劍一樣,也具有這兩面的效用。然後,他透過澤庵的《不動智神妙錄》的解釋來討論禪與劍道的關聯,強調禪的修行和劍道一樣,皆依直覺追求一種無心無我的精神狀態。
此外在「禪與儒學」一篇中,鈴木認為中世日本的禪僧也帶來受禪影響的儒學(宋學)。在鈴木看來,禪是印度思想順應中國的一種形態,使禪有了儒學色彩。即禪從儒學得到實践性與倫理性,儒學則通過禪得到印度的抽象思索習慣,而有了形而上學的基礎。有意思的是,他指出宋學中存在著一種國族主義的哲學和精神,而這也被渡宋的禪僧帶回日本,進而影響後醍醐天皇等人的思想與行動。
最後針對「禪與茶道」這個主題,鈴木在介紹禪與茶道的歷史後,按茶道中的「和・敬・清・寂(さび、わび)」精神來説明茶道如何受滲透著禪的原理和精神。亦即茶道重視「さび」「わび」(孤絶、匱乏、原始的單純),並以之為藝術原理,且具以直覺把握究極存在的精神。這和禪的精神是相通的,也是來自於前述的無心無我的心境。就此意義而言,茶道和劍道皆貫穿著禪的精神。所以,鈴木在本書中最後也説:「日本人普遍堅信,劍士、茶匠、以及其他技藝領域中的大師所獲得的直觀,只不過是同一種偉大經驗的具體運用」。
總之,按鈴木的解釋,不論是日本美術或劍道、茶道皆不單只是種技術,而是受重視直覺體驗的禪所影響,以達到宇宙無意識(無心無我的精神狀態)為目的之技藝。而禪之所以能在日本生根也是因受武士階級歡迎,與武士的精神和行動有其類似之處外,也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本書特色
本書由鈴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主要是向西方人士闡釋禪宗如何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內容涵蓋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儒教、武士道、劍道、俳句、茶道以及對自然之愛。鈴木大拙認為,禪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整個大和民族的文化都與禪息息相關,禪之悟的哲學滲入到了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離開了禪,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內涵。
內容簡介
禪宗起源於印度,但發展於中國,有曹洞宗和臨濟宗等宗派,最後在日本發揚光大,影響日本文化至深。而且,也是由日本人傳至歐美國家,深深影響二戰後的西方世界。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就是其中一人。那麼,清楚闡述禪與日本文化的關係,並將禪的體驗與思想傳到歐美的主要人物是誰呢?其中一人就是本書的作者鈴木大拙。
鈴木大拙不但是享譽世界的日本佛教思想家,更是將東洋思想介紹到西方世界的偉大中介者(傳道者、開拓者)。鈴木的學問根底是大乗佛教,但他將之對應於西方思惟,明白闡述並清楚地傳達給西方世界。據佛教學者阿部正雄所言,鈴木認為佛教不若基督教,雖有人為求法賭上性命而去中國、印度,但只有極少人為傳法而賭上生命。他認為這是不行的 。從這段傳言也可知,鈴木是立志成為佛教(特別是禪)的傳道者。他的一生筆耕不倦,著作多達103本,其中有31本是他自己以英文寫成的。
在這些英文著作中,在歐美國家廣被閲讀且影響深遠的就是 Zen Buddh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1938,《禪與日本文化》,1959年又以Zen and Japanese Culture之書名再版)這本書。本書是以鈴木於1935、1936間在歐美各大學的講演内容為基礎,再加入新資料寫成的。
在本書中,鈴木認為所謂的禪,是去除儀式、教條或來自種族的特殊心理習性的表面理解,而去理解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那即是「般若」(超越的智慧)與「大悲」(愛)。同時禪也是引導我們覺知般若的方法。但那不是科學的、抽象的,而是重視個人體驗、直覺的理解方法。所以,禪源於我們存在的深處,是種超越的孤高(不執着)的精神、氛圍和「一即多,多即一」的思惟。
在鈴木看來,禪的氛圍滲透在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種層面。首先,就禪與美術的關係而言,禪表現在「わび(侘、wabi)」和「さび(寂、sabi)」等日本獨特的審美理念。「わび」的真意是匱乏,且是自願的匱乏,是憧憬自然生活和原始單純性的美學意識,而「さび」則是種孤絶感,是追求樸素、古拙感的美學意識。此外,鈴木認為「不對稱性」也日本藝術的一種美學意識。這些美學意識浸透日本水墨畫乃至日本的茶室和佛教建築物等等事物之中。
但就歷史來說,禪是在武士政權的庇護下興盛的,故與重視意志力的武士政治與文化習習相關。就「禪與武士」這個問題,鈴木認為禪是重視意志和直覺、戒律的宗教,其精神特質和為求戰場上的勝利,必須禁欲、守戒,且時時刻刻意識著死亡的武士行動精神是一致的。他擧北條時宗、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等武士的行動和《葉隱》、《武道初心集》等武士道論來說明禪與武士間的關係。但是有意思的是,鈴木的武士道論在不知覺間就轉為一種日本人論,強調日本人對死亡的態度與禪一致,會為自己認為正確的理由勇敢且高潔地犠牲自己的生命。就這點來說,他贊成「禪是日本人的性格」這種想法。
再者,就「禪和劍道」的問題,鈴木認為武士的刀劍能破壞一切違反其主人意志的事物。就這方面而言,刀劍會與愛國主義、軍國主義精神有所關聯,但另方面刀劍具忠和自我犠牲的宗教意義。禪與刀劍一樣,也具有這兩面的效用。然後,他透過澤庵的《不動智神妙錄》的解釋來討論禪與劍道的關聯,強調禪的修行和劍道一樣,皆依直覺追求一種無心無我的精神狀態。
此外在「禪與儒學」一篇中,鈴木認為中世日本的禪僧也帶來受禪影響的儒學(宋學)。在鈴木看來,禪是印度思想順應中國的一種形態,使禪有了儒學色彩。即禪從儒學得到實践性與倫理性,儒學則通過禪得到印度的抽象思索習慣,而有了形而上學的基礎。有意思的是,他指出宋學中存在著一種國族主義的哲學和精神,而這也被渡宋的禪僧帶回日本,進而影響後醍醐天皇等人的思想與行動。
最後針對「禪與茶道」這個主題,鈴木在介紹禪與茶道的歷史後,按茶道中的「和・敬・清・寂(さび、わび)」精神來説明茶道如何受滲透著禪的原理和精神。亦即茶道重視「さび」「わび」(孤絶、匱乏、原始的單純),並以之為藝術原理,且具以直覺把握究極存在的精神。這和禪的精神是相通的,也是來自於前述的無心無我的心境。就此意義而言,茶道和劍道皆貫穿著禪的精神。所以,鈴木在本書中最後也説:「日本人普遍堅信,劍士、茶匠、以及其他技藝領域中的大師所獲得的直觀,只不過是同一種偉大經驗的具體運用」。
總之,按鈴木的解釋,不論是日本美術或劍道、茶道皆不單只是種技術,而是受重視直覺體驗的禪所影響,以達到宇宙無意識(無心無我的精神狀態)為目的之技藝。而禪之所以能在日本生根也是因受武士階級歡迎,與武士的精神和行動有其類似之處外,也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本書特色
本書由鈴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主要是向西方人士闡釋禪宗如何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內容涵蓋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儒教、武士道、劍道、俳句、茶道以及對自然之愛。鈴木大拙認為,禪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整個大和民族的文化都與禪息息相關,禪之悟的哲學滲入到了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離開了禪,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內涵。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鈴木大拙(1870~1966)
鈴木大拙於明治三年(1870)出生在日本石川縣金澤市。本名鈴木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號。年輕時曾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禪師學禪。1897年留美,凡十一年。回國後歷任學習院教授,東京帝國大學講師,大谷大學教授,並開創「東方佛教協會」。1911年與美國人貝特蕾絲.雷恩結婚。後曾被授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並夏威夷大學法學名譽博士稱號。他曾三次參加世界東西哲學家大會,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等課程。1949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勳章,1964年九十四歲時榮獲泰戈爾獎。1966年7月10日(享年九十五歲)逝世於東京聖路加醫院。
鈴木大拙一生著作甚豐,日文著作有《大乘佛教概論》、《禪論三卷》等數十部,1927年另以英文刊行《禪論文集第一卷》,此後陸續刊行英文本禪學著作數十部。他憑著流利曉暢的英文功底及對禪佛學的透悟,極力向西方介紹大乘佛教尤其是禪宗,使歐美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東方思想的精髓,對世界思想影響頗深。鈴木大拙因此被稱為「世界第一禪者」和「東方的聖人」。
鈴木大拙(1870~1966)
鈴木大拙於明治三年(1870)出生在日本石川縣金澤市。本名鈴木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號。年輕時曾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禪師學禪。1897年留美,凡十一年。回國後歷任學習院教授,東京帝國大學講師,大谷大學教授,並開創「東方佛教協會」。1911年與美國人貝特蕾絲.雷恩結婚。後曾被授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並夏威夷大學法學名譽博士稱號。他曾三次參加世界東西哲學家大會,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等課程。1949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勳章,1964年九十四歲時榮獲泰戈爾獎。1966年7月10日(享年九十五歲)逝世於東京聖路加醫院。
鈴木大拙一生著作甚豐,日文著作有《大乘佛教概論》、《禪論三卷》等數十部,1927年另以英文刊行《禪論文集第一卷》,此後陸續刊行英文本禪學著作數十部。他憑著流利曉暢的英文功底及對禪佛學的透悟,極力向西方介紹大乘佛教尤其是禪宗,使歐美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東方思想的精髓,對世界思想影響頗深。鈴木大拙因此被稱為「世界第一禪者」和「東方的聖人」。
內容目錄
目錄
譯者序
西田幾多郎序
原著者序
第一章 禪學入門
第二章 禪與藝術
第三章 禪與武士道
第四章 禪與劍道
第五章 禪與儒學
第六章 禪與茶道
第七章 禪與俳句
譯後記
譯者序
西田幾多郎序
原著者序
第一章 禪學入門
第二章 禪與藝術
第三章 禪與武士道
第四章 禪與劍道
第五章 禪與儒學
第六章 禪與茶道
第七章 禪與俳句
譯後記
ISBN: 978957863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