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 拾書所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 585 元 原價 650
內容簡介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內容簡介

廖平,字季平,生於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卒於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四川井研縣人。廖平一生以研究經學、推闡孔子之道為本願,欲把經學扮演成時代的舵手,為中國開導新的方向,在清末民初時期於學術思想史上別開生面。


廖平思想轉折歷經六變:初變,論「平分今古」。二變,論「尊今抑古」。三變,論「大統小統」。四變,論「人學天學」。五變,論「人天小大」。六變,以《黃帝內經》解《詩》、《易》。廖平早期的經學一、二變之著作,在其當世已享有聲譽。至於經學三變以後(約甲午戰後)的理論,卻常讓學者們覺得穿鑿附會或不知所云,這是造成廖平經學中晚期的思想甚少被問津的主因。事實上這個時期正是他學術的亮點,交織著深刻的時代性,也是《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探討的重心所在。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共分六章:
〈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勾勒廖平經學一變到三變的產生因緣、轉折過程,以及各經的今古文論述,最終歸結到其三變以後的經學觀與特色。


〈讓孔子走入新世界〉:闡述廖平如何將經學含攝整個地球、與海外世界打成一片,並預示未來世界合一的願景。

〈經學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間藍圖──兼論近代學術上的意義〉:廖平以《尚書》為孔子昭示大一統的藍圖,討論中國文化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在經典重釋的過程也涉及到經史關係、陰陽五行宇宙觀等學理在近代的轉變。

〈傳統與西學交會下的天學新論〉:來自傳統「天人合一」的信念,以人事價值必定有天道的根源,這是廖平在提出大統秩序的學說之際,還要架構一套屬「天」的理論之原因。內容包括哥白尼對廖平的影響,以及對廖平傳統天學的轉化性詮釋。

〈《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現實下,廖平反思要以經典重構不同於西方主導下《萬國公法》的國際關係圖景;他以《春秋》的制度設計了一套國際新秩序模式,《春秋》的「二伯」是這個秩序模式下的核心制度內容。

〈文質彬彬──大統理想的經學實踐進路〉:在說明世界必可依照孔經的普世價值線性臻於大統的境地時,廖平也有一套支持自己想法的史觀,以及中國當下該如何實踐經典的方式。而且他的實踐方式理論也隨著時間而轉變,透露了經學於近代所面臨的問題。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呈現兩個層面的重點:首先是廖平如何運用經典以安排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與位置,其次是廖平學術在近代的意義。作者魏綵瑩細密探討根植於經學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受到西學(特別是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碰撞之後,所產生的新舊知識的交涉過程;而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四川的廖平,又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魏綵瑩指出,廖平的經學其實只有兩大階段:從「今古之辨」到「以經學面向世界」。積極謀求經學面向世界,此即廖平個人心靈與生命志業的歸宿。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魏綵瑩

原名魏怡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現為博士後研究人員。關注領域為近現代經學史、學術史、思想史。著有《世變中的經學: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及學術論文數篇。


內容目錄


目錄

序 黃克武
引論
第一章 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 
第一節 平分今古:經學一變與對群經的今古文觀(一八八三─一八八六)
一、同等重視古文《毛詩》與今文《三家詩》
二、接受《尚書》殘缺的觀點
三、平分今古之下的三禮觀
四、平分今古之下的《春秋》三傳觀
第二節 尊今抑古:經學二變與對群經的今古文觀(一八八七─一八九六)
一、否定《毛詩》與推崇《三家詩》
二、《尚書》廿八篇為備,百篇《書序》為偽
三、尊今抑古之下的三禮觀
四、尊今意識下的《春秋》三傳觀
第三節 面向世界的經學:走出今古之辨後的群經觀(一八九七─一九三二)
一、面向世界的《詩經》學觀
二、面向世界的《尚書》學觀
三、走出今古之辨後的三禮觀
四、面向世界後的《春秋》三傳觀
小結

第二章 讓孔子走入新世界
第一節 傳統天下觀與「地球」概念的遭逢
第二節 重新「認識」鄒衍的「大九州」說
一、「大九州」說與世界
二、納「邊緣」入「主流」:鄒衍學說與孔子的聯繫
三、全球「皇帝」時代:從經學與中國歷史景望未來
第三節 《海國圖志》諸書與經典意識之間
第四節 建立符合「經旨」的「帝王政教」世界圖像
一、從「中國」擴及「世界」的文化疆域
二、包舉全球的〈禹貢〉經學微言
三、內外之際:「大〈禹貢〉」、「大五服」與「大九州」的精神
小結

第三章 經學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間藍圖──兼論近代學術上的意義
第一節 肇開世界大統與中天下而立的「周公」
一、史實的周公與經典寄寓的「周公」
二、孔子藉「周公」開創東西兩半球的意義
第二節 世界萬邦來朝:太平之世的「大明堂」
一、明堂根源聖經指向大統
二、「萬邦歸極」與「辨方正位」:朝會世界諸國的禮序
第三節 「世運輪轉」與陰陽五行宇宙觀的重解
一、五德新說與五大洲之運勢流行
二、全球「正朔」所在:中國將得「土德」之運
三、「五行」僅表空間符記:西學影響下的陰陽五行新說
四、與傳統今文學的違異:對災異論的轉化詮釋
小結

第四章 傳統與西學交會下的天學新論
第一節 日心地動說與王權為尊的天道觀
一、天文新知已備於孔學體系中
二、以尊王為中心秩序的天道象徵
第二節 人、天秩序:六合之內與六合之外
一、《詩經》、《易經》為統宗的六合之外世界
二、天的運行、架構與人世秩序
三、天界進化的動力:另一種禮樂文明的傳播
第三節 西方天文地理知識洗禮下的新分野觀
一、星象分野與大一統的世界觀
二、時代考驗下的分野新說
三、天象的王化秩序之堅持與占驗的擺落
小結

第五章 《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
第一節 《春秋》的「二伯」與世界秩序
一、經典撥亂與致太平的期望
二、《春秋》的「二伯」與秩序關懷
第二節 對西方國際法的反思:素王禮制下的理想新世界體系
一、以《春秋》制度重構國際新秩序
二、為世界「立心」:以「素王之位」居中的道德共同體
第三節 理想的政治體制與倫理觀
一、廖平的三世觀與現實的政治意義
二、論立憲與革命皆背離三綱故不足取
三、為民立君的重要與經教三綱不違背平等精神
第四節 視野的轉變:從世界的「二伯」到中國的「二伯/二霸」
一、「王」、「伯/霸」的重辨:對伯/霸功的推崇
二、「譎而不正」更勝於「正而不譎」:伯/霸者應具備的特質
小結

第六章 文質彬彬──大統理想的經學實踐進路
第一節 以孔經文明為五大洲的進化座標
一、進化意識下的經史區別
二、孔經為進化公理
第二節 文質調和的孔經實踐
一、至聖六經兼包諸家:以儒墨為論述對象
二、中國當增進「質」的層面
第三節 從「六經」到「十二經」:論廖平道器觀的演變
一、十二經的提出與內容
二、實學的重要:「孔述六藝」與「孔作六經」合為十二經
小結

結論
重要參考資料
致謝



ISBN: 9789570852271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