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可視為阿德勒「社會情懷」概念的延伸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作者簡介
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德瑞克斯生於西元1897年,來自一個維也納的商人家庭,家境小康,是家中五個妹妹的兄長,自小便開始學習音樂和其他外文(法文與英文),長大之後,仍一直維持著對音樂的喜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十八歲的德瑞克斯入伍服役。青春期時的他,即已加入注重唯心主義的青年團體,涉及人道主義與自然、社會理想等相關議題,廣泛關注在道德與精神層面上,卻未限於單一種信仰或教派。戰爭期間遭受的恐怖經驗,更強化了他的想法,認為人際間的衝突應以合作的方式而非透過破壞來化解。
退役後,德瑞克斯進入醫學院,專攻在當時尚屬新穎的精神醫學領域。在私人機構行醫時,得識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Alfred Adler)。他加入以阿德勒為首的討論群與工作團隊,在維也納公立學校擔任兒童輔導中心的諮詢師。當阿德勒1937年過世時,更代替阿德勒遠赴巴西,完成阿德勒本要講授的課程。
巴西行之後,德瑞克斯移居美國芝加哥,創立自己的私人精神醫療診所,延續對大眾精神健康的關注,直至1972年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德瑞克斯生於西元1897年,來自一個維也納的商人家庭,家境小康,是家中五個妹妹的兄長,自小便開始學習音樂和其他外文(法文與英文),長大之後,仍一直維持著對音樂的喜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十八歲的德瑞克斯入伍服役。青春期時的他,即已加入注重唯心主義的青年團體,涉及人道主義與自然、社會理想等相關議題,廣泛關注在道德與精神層面上,卻未限於單一種信仰或教派。戰爭期間遭受的恐怖經驗,更強化了他的想法,認為人際間的衝突應以合作的方式而非透過破壞來化解。
退役後,德瑞克斯進入醫學院,專攻在當時尚屬新穎的精神醫學領域。在私人機構行醫時,得識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Alfred Adler)。他加入以阿德勒為首的討論群與工作團隊,在維也納公立學校擔任兒童輔導中心的諮詢師。當阿德勒1937年過世時,更代替阿德勒遠赴巴西,完成阿德勒本要講授的課程。
巴西行之後,德瑞克斯移居美國芝加哥,創立自己的私人精神醫療診所,延續對大眾精神健康的關注,直至1972年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ISBN: 978957693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