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麗男孩
內容簡介
「我一直以為保持警覺和付出愛就可以確保我的孩子擁有像樣的人生,
但我已經學到,這並不足夠。」
當愛不足以保護家人,我們還能怎麼辦?
一部坦承到讓人心痛的真實回憶錄。一段父親陪伴孩子走過戒毒的旅程。
電影「美麗男孩」原著——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提摩西‧夏勒梅、奧斯卡提名史提夫‧卡爾 攜手主演
※電影另一改編原著、兒子尼克‧薛夫的回憶錄《無處安放》,同步出版。
2005年知名記者大衛‧薛夫將自己身為上癮者父親的心境,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我的嗑藥兒子〉一文引發熱烈迴響,打動無數讀者。「經歷尼克吸毒後,我體悟到身為父母幾乎任何事都可以忍受。」曾採訪過無數名人的他,以約翰‧藍儂的歌曲當作書名,寫下兒子尼克自出生到嗑藥成癮,幾乎影響整個家庭的心路歷程。本書2008年出版後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隔年大衛‧薛夫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這部回憶錄不僅是一個有上癮者家庭的真實寫照,記者出身的他更涉入用藥文化及毒品泛濫等議題;揭露一名人父的筋疲力盡之餘,也從創傷與心理層面,尋求堪稱被上癮者摧毀的家庭復原的可能性。2018年更因同名改編電影上映,本書重回《紐約時報》暢銷榜,銷售僅次於《人類大歷史》,足見本書在當代美國深具影響力。
「我美麗的男孩發生了什麼事?」「我的家發生了什麼事?」
大衛.薛夫沉痛地度過兒子尼克染上毒癮與嘗試戒毒的艱辛旅程,而在旅程中的每一刻,這些折磨人的問題始終縈繞不去。面對嗑藥兒子,作者寫下:「重要的是療傷,而非責怪。我們有可能超越責怪的層次嗎?」真切地刻畫出父母愛著似乎無藥可救的子女時,雲霄飛車般的劇烈情感起伏。
2005年,全美有36,000人死於吸毒過量;2013年這個數字大約是40,000;到了2017年卻將近有64,000人。換句話說,平均每日每小時有8人死於吸毒過量。青少年用藥實為當前社會最關切的議題,本書見證了上癮者與其陪伴者共同走過的旅程。
得獎紀錄
◎亞馬遜年度選書
◎歐普拉選書
◎美國心理學會APA傑出貢獻獎
◎2008年《娛樂週刊》非文學類年度最佳圖書
◎2009年作者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
名人推薦
小野
吳念真
何琦瑜
洪蘭
胡志強
趙少康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好評
「這是一個精彩動人,卻讓人心痛又心碎的故事,充滿美麗的片刻和得來不易的智慧。這本書將會拯救許多性命,幫助許多顆心痊癒。我自己一開始讀就欲罷不能了。」──安‧拉莫特,《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作者
「薛夫的故事誠實,自省,感人至深。悲哀的是,這個故事與我們所處的紛擾時代息息相關。當有人說出真相,便讓我們較容易打開心胸,坦誠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痛苦。這就是《美麗男孩》最終所要傳達的:真相與療傷。」──瑪麗‧派佛(Mary Pipher),《拯救奧菲莉亞》(Reviving Ophelia) 作者
「深愛一個上癮者--或本身就是上癮者--的我們都會發現《美麗男孩》帶來重大的啟示。大衛‧薛夫很清楚必須藉助信念承受的一切,而他這本傑出的書對這一切的描述,也比我讀過的任何文字都更深入。雖然《美麗男孩》坦白到令人心痛,但同時也樂觀而充滿力量。」──馬丁‧辛(Martin Sheen),演員
「關於痛苦、毅力,與希望的不凡故事。」──威廉‧莫耶(William C. Moyers) ,《破碎》(Broken)作者
「這裡有著愛與哀傷、恐懼與信念、力量與屈服的奧祕。這是危險與救贖的文字:寫給每一個父親、每一個父母、每一個曾經在堅持與放手之間掙扎的人。」──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死亡見證》(Undertaking)作者
「這篇父愛的故事是記述與感受的傑作。薛夫描繪了毒癮和它帶來的混亂,讓讀者感到切身而心碎,也獲得充分的資訊。他追求療癒的歷程,是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對所有曾經與毒癮打交道,或曾經養育孩子的人,都會帶來啟發與動力。」──蘇珊.契佛(Susan Cheever) ,《我叫比爾》(My Name Is Bill)作者
「多數人面對身邊人有藥癮時,多半選擇痛苦的沉默,大衛.薛夫卻決定打開自己的傷口,強調它是一種病,且將面對的方式說出來。更重要的是,他所訴說的這一段路程,將提供給同樣處境的人或者更多其它人一項不可失去的能力:希望。」──戴夫.卡藍儂(Dave Callanan) ,AMAZON
內容簡介
「我一直以為保持警覺和付出愛就可以確保我的孩子擁有像樣的人生,
但我已經學到,這並不足夠。」
當愛不足以保護家人,我們還能怎麼辦?
一部坦承到讓人心痛的真實回憶錄。一段父親陪伴孩子走過戒毒的旅程。
電影「美麗男孩」原著——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提摩西‧夏勒梅、奧斯卡提名史提夫‧卡爾 攜手主演
※電影另一改編原著、兒子尼克‧薛夫的回憶錄《無處安放》,同步出版。
2005年知名記者大衛‧薛夫將自己身為上癮者父親的心境,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我的嗑藥兒子〉一文引發熱烈迴響,打動無數讀者。「經歷尼克吸毒後,我體悟到身為父母幾乎任何事都可以忍受。」曾採訪過無數名人的他,以約翰‧藍儂的歌曲當作書名,寫下兒子尼克自出生到嗑藥成癮,幾乎影響整個家庭的心路歷程。本書2008年出版後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隔年大衛‧薛夫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這部回憶錄不僅是一個有上癮者家庭的真實寫照,記者出身的他更涉入用藥文化及毒品泛濫等議題;揭露一名人父的筋疲力盡之餘,也從創傷與心理層面,尋求堪稱被上癮者摧毀的家庭復原的可能性。2018年更因同名改編電影上映,本書重回《紐約時報》暢銷榜,銷售僅次於《人類大歷史》,足見本書在當代美國深具影響力。
「我美麗的男孩發生了什麼事?」「我的家發生了什麼事?」
大衛.薛夫沉痛地度過兒子尼克染上毒癮與嘗試戒毒的艱辛旅程,而在旅程中的每一刻,這些折磨人的問題始終縈繞不去。面對嗑藥兒子,作者寫下:「重要的是療傷,而非責怪。我們有可能超越責怪的層次嗎?」真切地刻畫出父母愛著似乎無藥可救的子女時,雲霄飛車般的劇烈情感起伏。
2005年,全美有36,000人死於吸毒過量;2013年這個數字大約是40,000;到了2017年卻將近有64,000人。換句話說,平均每日每小時有8人死於吸毒過量。青少年用藥實為當前社會最關切的議題,本書見證了上癮者與其陪伴者共同走過的旅程。
得獎紀錄
◎亞馬遜年度選書
◎歐普拉選書
◎美國心理學會APA傑出貢獻獎
◎2008年《娛樂週刊》非文學類年度最佳圖書
◎2009年作者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
名人推薦
小野
吳念真
何琦瑜
洪蘭
胡志強
趙少康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好評
「這是一個精彩動人,卻讓人心痛又心碎的故事,充滿美麗的片刻和得來不易的智慧。這本書將會拯救許多性命,幫助許多顆心痊癒。我自己一開始讀就欲罷不能了。」──安‧拉莫特,《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作者
「薛夫的故事誠實,自省,感人至深。悲哀的是,這個故事與我們所處的紛擾時代息息相關。當有人說出真相,便讓我們較容易打開心胸,坦誠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痛苦。這就是《美麗男孩》最終所要傳達的:真相與療傷。」──瑪麗‧派佛(Mary Pipher),《拯救奧菲莉亞》(Reviving Ophelia) 作者
「深愛一個上癮者--或本身就是上癮者--的我們都會發現《美麗男孩》帶來重大的啟示。大衛‧薛夫很清楚必須藉助信念承受的一切,而他這本傑出的書對這一切的描述,也比我讀過的任何文字都更深入。雖然《美麗男孩》坦白到令人心痛,但同時也樂觀而充滿力量。」──馬丁‧辛(Martin Sheen),演員
「關於痛苦、毅力,與希望的不凡故事。」──威廉‧莫耶(William C. Moyers) ,《破碎》(Broken)作者
「這裡有著愛與哀傷、恐懼與信念、力量與屈服的奧祕。這是危險與救贖的文字:寫給每一個父親、每一個父母、每一個曾經在堅持與放手之間掙扎的人。」──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死亡見證》(Undertaking)作者
「這篇父愛的故事是記述與感受的傑作。薛夫描繪了毒癮和它帶來的混亂,讓讀者感到切身而心碎,也獲得充分的資訊。他追求療癒的歷程,是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對所有曾經與毒癮打交道,或曾經養育孩子的人,都會帶來啟發與動力。」──蘇珊.契佛(Susan Cheever) ,《我叫比爾》(My Name Is Bill)作者
「多數人面對身邊人有藥癮時,多半選擇痛苦的沉默,大衛.薛夫卻決定打開自己的傷口,強調它是一種病,且將面對的方式說出來。更重要的是,他所訴說的這一段路程,將提供給同樣處境的人或者更多其它人一項不可失去的能力:希望。」──戴夫.卡藍儂(Dave Callanan) ,AMAZON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大衛.薛夫(David Sheff)
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薛夫擔任記者時曾訪問過約翰.藍儂、史蒂夫.賈伯斯等名人。薛夫豐富的文章與訪問記錄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滾石》雜誌、《花花公子》、《有線》(Wired)雜誌、《財星》雜誌等。著作包括:《遊戲結束》(Game Over)、《中國黎明》(China Dawn)、《我們所說的: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的最後主要訪談》(All We Are Saying: The Last Major Interview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Clean: Overcoming Addiction and Ending America’s Greatest Tragedy)。他在《紐約時報雜誌》發表的〈我的嗑藥兒子〉(My Addicted Son)贏得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增進上癮症了解之傑出貢獻獎」。 薛夫於2009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The 2009 Time 100),與希拉蕊、歐巴馬、湯姆.漢克等人並列。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及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新聞翻譯,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譯作涵蓋文學、心理學、建築、藝術、大腦神經科學、法律等範疇,累積達六十餘種,包括《黑水燈塔船》、《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貓桌上的水手》、《分離》、《波特貝羅女巫》、《滅頂與生還》等。
大衛.薛夫(David Sheff)
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薛夫擔任記者時曾訪問過約翰.藍儂、史蒂夫.賈伯斯等名人。薛夫豐富的文章與訪問記錄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滾石》雜誌、《花花公子》、《有線》(Wired)雜誌、《財星》雜誌等。著作包括:《遊戲結束》(Game Over)、《中國黎明》(China Dawn)、《我們所說的: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的最後主要訪談》(All We Are Saying: The Last Major Interview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Clean: Overcoming Addiction and Ending America’s Greatest Tragedy)。他在《紐約時報雜誌》發表的〈我的嗑藥兒子〉(My Addicted Son)贏得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增進上癮症了解之傑出貢獻獎」。 薛夫於2009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The 2009 Time 100),與希拉蕊、歐巴馬、湯姆.漢克等人並列。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及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新聞翻譯,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譯作涵蓋文學、心理學、建築、藝術、大腦神經科學、法律等範疇,累積達六十餘種,包括《黑水燈塔船》、《與切.格瓦拉的短暫相遇》、《貓桌上的水手》、《分離》、《波特貝羅女巫》、《滅頂與生還》等。
內容目錄
目錄
序
第一部│熬夜
第二部│他選擇的毒品
第三部│無所謂
第四部│如果
第五部│永遠不知道
結語
後記
謝詞
序
第一部│熬夜
第二部│他選擇的毒品
第三部│無所謂
第四部│如果
第五部│永遠不知道
結語
後記
謝詞
ISBN: 97895713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