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內容簡介
「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
在日治時期她為日本所有,成為他們口中的臺灣。
「如果你想確認這座島是否名副其實,最美好的方式之一是:在晴朗的日子裡,搭乘竹筏沿著福爾摩沙的西岸航行,你將親眼見證那在腦海縈繞數日的壯麗山景。肥沃的平原上布滿翠綠的稻田,如畫的小村莊散落四處,點綴著蜿蜒的溪流。越過平原,便可看見輪廓變化萬千的山丘,山頂林木茂盛,襯托著更遙遠、蒼綠的高山。在其中,有時能一次望見五座甚至六座並列的山脈,像是一條條色彩各異的絲帶,從最深的青玉色到最淺的天藍色,由北至南、連綿不絕的美景就在眼前開展。」
本書收錄了兩篇1910-20年代西方人旅遊臺灣的報導文章,記錄下一百年前臺灣的身影和面貌。第一篇文章中這段優美的文字,出自1920年3月號《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由愛麗絲.柯潔索夫撰寫,描述1916-1919年間她與外交官夫婿居住臺灣時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第二篇文章由美國旅行作家哈利.法蘭克撰寫,他在1923-1924年從日本到中國後造訪福爾摩沙,1924年出版了《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本書收錄後半部他在臺灣的所見所思:〈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
臺灣專題首度登上《國家地理雜誌》,是這篇1920年3月號的專題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作者的外交官夫婿馬克斯.柯潔索夫在1916至1919年間擔任美國駐臺北領事,這篇報導在兩人離臺後刊登。由於作者的身分,以及柯潔索夫領事與臺灣總督府官員的良好關係,因此她能夠從日本官方取得許多資料與第一手影像圖檔。當時正值1915-1920年的「大戰景氣」,日本從債務國搖身一變成為債權國,因此造就了不少日本民間的暴發戶;而1916-1919年也是第六任臺灣總督安東貞美到第七任明石元二郎的時期,臺灣的產業經濟和生活環境已大幅提升,日本統治臺灣的實況得以透過《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傳播到世界各地。可惜不久後柯潔索夫夫婦在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中英年早逝,《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日治時期臺灣的報導幾乎就此絕響,直至1945年才刊登愛麗絲的外交官哥哥約瑟夫.包蘭亭(Joseph W. Ballantine)所寫二戰期間臺灣的相關報導。
在二戰以前,哈利.法蘭克以暢銷旅遊作家著稱。這位德裔移民的第二代從大學時代就踏上了世界的旅途,首部著作《環遊世界漂浪之旅》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此後他以「漂浪王子」(Prince of Vagabond)聞名於世。1920年代,他首度造訪遠東,先從日本進入朝鮮、滿洲、中國,而後跨越海峽進入臺灣,1923-1925年陸續出版了《遊盪華北》、《漫遊華南》、《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
在《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的開頭,法蘭克於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之後來到東京,當時因為接待西方人的旅館毀於災變或擠滿難民而不敷使用,於是他被日本政府安排到公務員家庭借宿。旅遊日本之後,他在臺灣停留了一個多月,由北而南的鐵道旅行、從平地到山地的臺車旅行及沿途所見所聞,他都一一記錄下來。他對臺灣原住民的前途抱持悲觀的看法,一方面感嘆殖民者濫用暴力,批評強制同化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觀察到臺灣人從不考慮獨立,即使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榨取和差別待遇,但因為天生被動和追求安定,因此新生代已習慣於日本的統治,不像上一代或朝鮮人那樣銘記被征服的恥辱。今昔對照,令人不勝唏噓。
本書特色
◎1910-1920年代西方人旅遊臺灣、聞名多年的報導文章首度翻譯出版:〈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是1920年3月號《國家地理雜誌》首次介紹臺灣的專題,〈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則是二十世紀著名旅遊作家在1923-1924年旅遊臺灣的記錄。
◎一百年前的臺灣第一手資料和觀察,近百張早期臺灣的珍貴照片,影像清晰,內容包羅萬象,有臺北城、舊城牆、漢人寺廟、日本神社、藝妲樂隊、人物街景、水牛與鴨群等;交通工具如竹排、舢舨、戎客船、手推臺車、人力車、二輪牛車、縱貫鐵道等;臺灣的經濟特產如米、糖、甘蔗、鳳梨、龍眼、紅檜、檜木、樟腦等;以及數量最多的「原住民」影像,包括原住民族群的吊橋、紡織、舞蹈、家屋、教育等,也介紹各族群的樣貌、服飾、紋面,其中最聳動的應屬當時絕少在西方世界介紹的臺灣原住民「露天頭顱博物館」。
◎全書編排設計別出心裁,展現質樸又典雅的氣質;開本精緻,採用穿線膠裝方式裝訂,保留質感又能攤平閱讀。
內容簡介
「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
在日治時期她為日本所有,成為他們口中的臺灣。
「如果你想確認這座島是否名副其實,最美好的方式之一是:在晴朗的日子裡,搭乘竹筏沿著福爾摩沙的西岸航行,你將親眼見證那在腦海縈繞數日的壯麗山景。肥沃的平原上布滿翠綠的稻田,如畫的小村莊散落四處,點綴著蜿蜒的溪流。越過平原,便可看見輪廓變化萬千的山丘,山頂林木茂盛,襯托著更遙遠、蒼綠的高山。在其中,有時能一次望見五座甚至六座並列的山脈,像是一條條色彩各異的絲帶,從最深的青玉色到最淺的天藍色,由北至南、連綿不絕的美景就在眼前開展。」
本書收錄了兩篇1910-20年代西方人旅遊臺灣的報導文章,記錄下一百年前臺灣的身影和面貌。第一篇文章中這段優美的文字,出自1920年3月號《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由愛麗絲.柯潔索夫撰寫,描述1916-1919年間她與外交官夫婿居住臺灣時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第二篇文章由美國旅行作家哈利.法蘭克撰寫,他在1923-1924年從日本到中國後造訪福爾摩沙,1924年出版了《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本書收錄後半部他在臺灣的所見所思:〈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
臺灣專題首度登上《國家地理雜誌》,是這篇1920年3月號的專題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作者的外交官夫婿馬克斯.柯潔索夫在1916至1919年間擔任美國駐臺北領事,這篇報導在兩人離臺後刊登。由於作者的身分,以及柯潔索夫領事與臺灣總督府官員的良好關係,因此她能夠從日本官方取得許多資料與第一手影像圖檔。當時正值1915-1920年的「大戰景氣」,日本從債務國搖身一變成為債權國,因此造就了不少日本民間的暴發戶;而1916-1919年也是第六任臺灣總督安東貞美到第七任明石元二郎的時期,臺灣的產業經濟和生活環境已大幅提升,日本統治臺灣的實況得以透過《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傳播到世界各地。可惜不久後柯潔索夫夫婦在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中英年早逝,《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日治時期臺灣的報導幾乎就此絕響,直至1945年才刊登愛麗絲的外交官哥哥約瑟夫.包蘭亭(Joseph W. Ballantine)所寫二戰期間臺灣的相關報導。
在二戰以前,哈利.法蘭克以暢銷旅遊作家著稱。這位德裔移民的第二代從大學時代就踏上了世界的旅途,首部著作《環遊世界漂浪之旅》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此後他以「漂浪王子」(Prince of Vagabond)聞名於世。1920年代,他首度造訪遠東,先從日本進入朝鮮、滿洲、中國,而後跨越海峽進入臺灣,1923-1925年陸續出版了《遊盪華北》、《漫遊華南》、《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
在《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的開頭,法蘭克於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之後來到東京,當時因為接待西方人的旅館毀於災變或擠滿難民而不敷使用,於是他被日本政府安排到公務員家庭借宿。旅遊日本之後,他在臺灣停留了一個多月,由北而南的鐵道旅行、從平地到山地的臺車旅行及沿途所見所聞,他都一一記錄下來。他對臺灣原住民的前途抱持悲觀的看法,一方面感嘆殖民者濫用暴力,批評強制同化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觀察到臺灣人從不考慮獨立,即使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榨取和差別待遇,但因為天生被動和追求安定,因此新生代已習慣於日本的統治,不像上一代或朝鮮人那樣銘記被征服的恥辱。今昔對照,令人不勝唏噓。
本書特色
◎1910-1920年代西方人旅遊臺灣、聞名多年的報導文章首度翻譯出版:〈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是1920年3月號《國家地理雜誌》首次介紹臺灣的專題,〈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則是二十世紀著名旅遊作家在1923-1924年旅遊臺灣的記錄。
◎一百年前的臺灣第一手資料和觀察,近百張早期臺灣的珍貴照片,影像清晰,內容包羅萬象,有臺北城、舊城牆、漢人寺廟、日本神社、藝妲樂隊、人物街景、水牛與鴨群等;交通工具如竹排、舢舨、戎客船、手推臺車、人力車、二輪牛車、縱貫鐵道等;臺灣的經濟特產如米、糖、甘蔗、鳳梨、龍眼、紅檜、檜木、樟腦等;以及數量最多的「原住民」影像,包括原住民族群的吊橋、紡織、舞蹈、家屋、教育等,也介紹各族群的樣貌、服飾、紋面,其中最聳動的應屬當時絕少在西方世界介紹的臺灣原住民「露天頭顱博物館」。
◎全書編排設計別出心裁,展現質樸又典雅的氣質;開本精緻,採用穿線膠裝方式裝訂,保留質感又能攤平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愛麗絲.包蘭亭.柯潔索夫(Alice Josephine
Ballantine Kirjassoff, 1889-1923)出生於印度的美國家庭,父親是William Osborn Ballantine,母親是Josephine Louise Perkins。她是美國外交官包蘭亭(Joseph W. Ballantine, 1888-1973)的胞妹、美國駐遠東外交官馬克斯.柯潔索夫(Max David Kirjassoff, 1888-1923)的夫人。馬克斯.柯潔索夫曾被派駐臺灣和日本等地,1916到1919年間擔任美國駐臺北領事。1920年3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愛麗絲.柯潔索夫的報導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臺灣專題首次登上《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1923年9月1日,柯潔索夫夫婦不幸於關東大地震中英年早逝。
哈利.阿佛森.法蘭克(Harry Alverson Franck, 1881-1962)
美國著名的旅行作家,1881年出生於密西根州的德國移民鐵匠家庭,在密西根大學就讀大一時即隻身乘船赴英法旅行,畢業後在十六個月內環遊世界,以工作換取旅費,這段旅行成了他的第一部暢銷書《浪遊世界》(A Vagabond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1910),自此旅行及著作不輟。1920年代,他首度造訪遠東,先從日本內地進入朝鮮、滿洲、中國,而後跨越海峽進入臺灣,並陸續出版了《遊盪華北》(Wandering in Northern China, 1923)、《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1924)、《漫遊華南》(Roving Through Southern China, 1925)。他的文筆平實,偶見反諷,與其他通行作家的浪漫文風大異其趣。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是乘坐飛機進行航空旅行的先驅。他曾經從軍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二戰時升任陸軍航空軍少校。戰後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也在開往加勒比海、拉丁美洲或地中海的郵輪上擔任講師多年。
譯者簡介
曾沅芷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我的國家:土耳其的憂鬱與瘋狂》(合譯)、《手寫的歷史》等。
蔡耀緯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平凡的美德:分歧世界的道德秩序》、《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合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合譯)、《恐怖的總合》(合譯)等。
愛麗絲.包蘭亭.柯潔索夫(Alice Josephine
Ballantine Kirjassoff, 1889-1923)出生於印度的美國家庭,父親是William Osborn Ballantine,母親是Josephine Louise Perkins。她是美國外交官包蘭亭(Joseph W. Ballantine, 1888-1973)的胞妹、美國駐遠東外交官馬克斯.柯潔索夫(Max David Kirjassoff, 1888-1923)的夫人。馬克斯.柯潔索夫曾被派駐臺灣和日本等地,1916到1919年間擔任美國駐臺北領事。1920年3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愛麗絲.柯潔索夫的報導文章〈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臺灣專題首次登上《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1923年9月1日,柯潔索夫夫婦不幸於關東大地震中英年早逝。
哈利.阿佛森.法蘭克(Harry Alverson Franck, 1881-1962)
美國著名的旅行作家,1881年出生於密西根州的德國移民鐵匠家庭,在密西根大學就讀大一時即隻身乘船赴英法旅行,畢業後在十六個月內環遊世界,以工作換取旅費,這段旅行成了他的第一部暢銷書《浪遊世界》(A Vagabond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1910),自此旅行及著作不輟。1920年代,他首度造訪遠東,先從日本內地進入朝鮮、滿洲、中國,而後跨越海峽進入臺灣,並陸續出版了《遊盪華北》(Wandering in Northern China, 1923)、《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1924)、《漫遊華南》(Roving Through Southern China, 1925)。他的文筆平實,偶見反諷,與其他通行作家的浪漫文風大異其趣。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是乘坐飛機進行航空旅行的先驅。他曾經從軍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二戰時升任陸軍航空軍少校。戰後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也在開往加勒比海、拉丁美洲或地中海的郵輪上擔任講師多年。
譯者簡介
曾沅芷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我的國家:土耳其的憂鬱與瘋狂》(合譯)、《手寫的歷史》等。
蔡耀緯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平凡的美德:分歧世界的道德秩序》、《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合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合譯)、《恐怖的總合》(合譯)等。
內容目錄
目錄
書系總序 寫在出版之前/林志明
一、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
導讀 美國駐臺北領事夫人愛麗絲的臺灣見聞錄/蔡錦堂
植被多樣豐富的島嶼
「世界第二潮濕的港口」
一年兩次的日式大掃除
讓惡靈遠離臨終者的音樂
工作中的揀茶姑娘
保護茶葉遠離難聞的船貨
搜捕走私者
福爾摩沙,樟腦的故鄉
一棵樹就能產出價值五千美元的樟腦
邂逅一位福爾摩沙「兄弟」
樟腦蒸餾廠的簡易運作
福爾摩沙的民族
對獵首的熱愛
隘勇線
難以研究的原住民族
西方發明成為東方的尋常風景
每隻水牛都有一位白鷺朋友
隨處望去,風景畫般的旅程
金崧的故事
「你砍過幾顆人頭?」
兩次暗殺
會爆炸的木頭子彈
染血的手是原住民天堂的入場券
為原住民兒童設立的日本學校
福爾摩沙一度成為日本和中國海盜的據點
日本人的治理
繁榮時代
附註
註釋
二、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導讀 浪人遊臺灣:哈利.法蘭克和他的《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蔡耀緯
福爾摩沙的日本特質
縱貫南北的鐵道旅行
帝國的浴池
環繞每座城市的中國城牆
失序的福爾摩沙
再見了,「福爾摩沙問題」
多疑的統治者
臺灣沒有自由媒體
福爾摩沙的產業
山裡的獵頭族
隘勇線
頭顱的作用
泰雅族和雅美族
附錄 「福爾摩沙」的由來/翁佳音
書系總序 寫在出版之前/林志明
一、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
導讀 美國駐臺北領事夫人愛麗絲的臺灣見聞錄/蔡錦堂
植被多樣豐富的島嶼
「世界第二潮濕的港口」
一年兩次的日式大掃除
讓惡靈遠離臨終者的音樂
工作中的揀茶姑娘
保護茶葉遠離難聞的船貨
搜捕走私者
福爾摩沙,樟腦的故鄉
一棵樹就能產出價值五千美元的樟腦
邂逅一位福爾摩沙「兄弟」
樟腦蒸餾廠的簡易運作
福爾摩沙的民族
對獵首的熱愛
隘勇線
難以研究的原住民族
西方發明成為東方的尋常風景
每隻水牛都有一位白鷺朋友
隨處望去,風景畫般的旅程
金崧的故事
「你砍過幾顆人頭?」
兩次暗殺
會爆炸的木頭子彈
染血的手是原住民天堂的入場券
為原住民兒童設立的日本學校
福爾摩沙一度成為日本和中國海盜的據點
日本人的治理
繁榮時代
附註
註釋
二、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導讀 浪人遊臺灣:哈利.法蘭克和他的《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蔡耀緯
福爾摩沙的日本特質
縱貫南北的鐵道旅行
帝國的浴池
環繞每座城市的中國城牆
失序的福爾摩沙
再見了,「福爾摩沙問題」
多疑的統治者
臺灣沒有自由媒體
福爾摩沙的產業
山裡的獵頭族
隘勇線
頭顱的作用
泰雅族和雅美族
附錄 「福爾摩沙」的由來/翁佳音
ISBN: 978957863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