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大師套書(This is莫內+This is梵谷) | 拾書所

現代藝術大師套書(This is莫內+This is梵谷)

$ 585 元 原價 585
內容簡介


現代藝術大師套書(This is 莫內+This is 梵谷)

內容簡介

《This is莫內》
「我想像鳥歌唱般地畫畫。」──奧斯卡-克勞德.莫內

莫內,以印象畫派之領導者而為人熟知,不論是《印象:日出》、《睡蓮系列》、《白楊樹》等,畫中變幻莫測的光影,往往讓觀看者彷彿目睹了時時變化、不可思議的光景。

然而,莫內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昂揚,從默默無名的窮小子,需要靠借貸度日,未婚生子、不能光明正大舉行婚禮,到能身擁車馬衣裘,反過來成為其他窮途潦倒藝術家的金援者,並且顛覆十九世紀藝術,即使晚年受白內障所苦,仍能創作不輟。舉世聞名的印象畫派宗師,莫內一生曲折,對於追逐光影的執著卻未曾改變。

藝術史家莎拉‧佩布渥斯偕同插畫家奧黛‧梵琳,以文字與圖像精彩呈現莫內錯綜曲折的生命歷程,例如他在寒冬中如何裝備自己好能長時間在戶外作畫?他到底運用何種方法能同時繪製出《睡蓮系列》如此多巨幅畫作?而在這些畫作中,除了色彩細膩運用表現光影幻變之外,隱藏著無盡的哀思,讓讀者能更接近莫內的心靈。

《This is梵谷》
「縱使我常面臨痛苦深淵,於我心中,卻依然保有平靜、純粹的和諧與音樂。」
──文森.梵谷
梵谷的人生不斷重複同樣的循環──先度過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卻突然受到打擊而情緒崩潰,將他捲入絕望中。藝術與自然,成為他逃避痛苦、感受狂喜的出口。然而即使自身生活多難,他卻不忘對更為困苦的人伸出援手,農人、工人、小販、郵差,也成為他畫中主角。

梵谷一世多情,畢生寂寞,強烈的情緒讓他難以跟身邊的人溝通,但他的才華將這些情緒轉化為視覺藝術,豐富而強烈。
然而他在世時,只賣出一幅畫作。他去世後,畫作卻依然對我們說話,傳達他的悲憫與易感,傳達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透過文字與插畫,我們看見梵谷困頓蹇厄的一生,飽受折磨卻又發光發熱的靈魂。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莎拉‧佩布渥斯(Sara Pappworth)

莎拉‧佩布渥斯是藝術史家,老師,和攝影師。她在美術館和藝廊授課二十餘年,目前在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Albert Museum),華勒斯典藏館(the Wallace Collection),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工作。

喬治.洛丹(George Roddam)

長期於英、美兩國大學教授藝術史。研究範圍主要為歐洲當代主義,並發表過無數文章探索此一領域。他與妻子、兩個兒子一起住在英格蘭東南區。


繪者簡介

奧黛‧梵琳(Aude Van Ryn)

奧黛‧梵琳在倫敦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t Martins)和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唸書。她的作品有電影海報,法式經典麵包店(Le Pain Quotidien)的包裝材料設計,和替如英國心臟基金會(The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等客戶做廣告設計。她曾舉辦數次插畫展,並在倫敦和東京藝廊展出。

絲瓦‧哈達西莫維奇(Sława Harasymowicz)

旅居倫敦的波蘭藝術家。發表作品包括於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展,二〇一二年出版《狼人》(以佛洛伊德最著名的案例為主題的圖像小說),二〇一四年於克拉克夫民俗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展。二〇〇八年獲藝術基金會獎金(Arts Foundation Fellowship),二〇〇九年獲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插畫獎。


譯者簡介

劉曉米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目前專職翻譯。

譯有《父與子》、《白癡》、《金色預謀》、《藝術基礎與原理》、《遇見自己》、《機巧的感覺—莎娣‧史密斯論寫作及其他》、《菲麗妲》、《死亡之手愛上你》、《黑桃J》、《艾薇拉投票記》、《島上的旗幟》、《無可撫慰》等。

柯松韻

成大外文系畢。曾在梵谷美術館看畫看到閉館,並在當天賣出一幅以色鉛筆臨摹的小型《向日葵》給另一位遊客,現在那張畫掛在美國某家心理諮商診所裡面。這是她翻譯的第一本書。



ISBN: 4713302430333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