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的靈魂 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
內容簡介
十億生靈迫切地需要信仰的安慰,
佛教、道教、儒家傳統蓬勃復興,基督教也急遽發展,
但是,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
普立茲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最新力作
五年訪查,遍及北京、山西、四川、上海
當代中國黎民百姓精神生活最貼近的報導。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人們湧入新而疏離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他們既沒有朋友,平日生活也願意互相關照的力量。人們殫精竭慮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為何在這裡?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從個人到社群乃至於國家,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什麼才是我們的靈魂?」
以上是張彥在本書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清楚指出當代中國迫切的精神危機。正當全球的焦點都放在中國的經濟崛起、政治霸權,與中美衝突時,張彥帶領大家回到了一個更根本、更貼近人性的主題:作為中國人,他們如何在一個現代社會安身立命?
所有人類都有信仰、道德、情感的需求,但這個問題對中國人特別迫切,也特別艱難。過去百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場規模與深度都難以比擬的巨變:極權統治、文化大革命,最後又以當今社會最赤裸、最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告終。這一切不僅摧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抹煞了中國人對於價值、意義與信仰的理解。
然而,中國人也積極地從傳統或外來的文化尋找答案。因此宗教,不管是古老的佛教、道教、儒家與民間信仰,還是西方引進的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據統計,今天全中國約有兩億左右的佛教與道教徒。就連處處受到中共掣肘的基督教,據估計都多達將近六千萬信徒,在1949年之後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
這場巨大的宗教復興現象是如何展開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張彥試圖為這場運動留下歷史見證。張彥花了五年的時間走訪北京、山西、成都、上海、蘇州、金華等地,採訪中國的佛教、道教與基督教徒,以及傳統民俗的實踐者,記錄了中國老百姓是如何在政治高壓、道德淪喪的社會中,一點一滴在灰燼中挽救幾乎被毀滅的精神與文化遺產,同時試圖在時代變局中開創新意義。
本書的主人翁遍及中國多處,包括北京妙峰山進香團的倪振山、倪金堂一家、山西陽高的陰陽先生李滿山、李斌一家、弟子遍布政商高層的儒學大師南懷瑾、內丹師傅王力平,以及成都「秋雨聖約」教會與其牧師王怡等等。他們有的名聞全中國,有的只是市井小民。有的透過冥想、讀經、求神問卜、酬神進香,安頓一己的身心靈;有的致力於社會倫理的昇華改造,甚至勇於挑戰當局底線。共通的是他們都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宗教復興的一部分。當外在的世界已經無可期待,他們回頭追求內在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政權對宗教的態度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北京刻意扶植官方認可的傳統宗教以恢復民族自信、鞏固政權,一方面對外來宗教卻充滿敵意,深怕宗教團體會擴大為可能挑戰政權的「公民社會」。儘管中共對宗教的管理日益緊縮,但張彥相信,長期來看,宗教力量可以為中國帶來價值與信仰的重生,有助於中國成為一個成熟、健康的文明社會,甚至在一個惶惶不安的時代,有助於全球的文明對話。
內容簡介
十億生靈迫切地需要信仰的安慰,
佛教、道教、儒家傳統蓬勃復興,基督教也急遽發展,
但是,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
普立茲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最新力作
五年訪查,遍及北京、山西、四川、上海
當代中國黎民百姓精神生活最貼近的報導。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人們湧入新而疏離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他們既沒有朋友,平日生活也願意互相關照的力量。人們殫精竭慮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為何在這裡?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從個人到社群乃至於國家,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什麼才是我們的靈魂?」
以上是張彥在本書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清楚指出當代中國迫切的精神危機。正當全球的焦點都放在中國的經濟崛起、政治霸權,與中美衝突時,張彥帶領大家回到了一個更根本、更貼近人性的主題:作為中國人,他們如何在一個現代社會安身立命?
所有人類都有信仰、道德、情感的需求,但這個問題對中國人特別迫切,也特別艱難。過去百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場規模與深度都難以比擬的巨變:極權統治、文化大革命,最後又以當今社會最赤裸、最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告終。這一切不僅摧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抹煞了中國人對於價值、意義與信仰的理解。
然而,中國人也積極地從傳統或外來的文化尋找答案。因此宗教,不管是古老的佛教、道教、儒家與民間信仰,還是西方引進的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據統計,今天全中國約有兩億左右的佛教與道教徒。就連處處受到中共掣肘的基督教,據估計都多達將近六千萬信徒,在1949年之後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
這場巨大的宗教復興現象是如何展開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張彥試圖為這場運動留下歷史見證。張彥花了五年的時間走訪北京、山西、成都、上海、蘇州、金華等地,採訪中國的佛教、道教與基督教徒,以及傳統民俗的實踐者,記錄了中國老百姓是如何在政治高壓、道德淪喪的社會中,一點一滴在灰燼中挽救幾乎被毀滅的精神與文化遺產,同時試圖在時代變局中開創新意義。
本書的主人翁遍及中國多處,包括北京妙峰山進香團的倪振山、倪金堂一家、山西陽高的陰陽先生李滿山、李斌一家、弟子遍布政商高層的儒學大師南懷瑾、內丹師傅王力平,以及成都「秋雨聖約」教會與其牧師王怡等等。他們有的名聞全中國,有的只是市井小民。有的透過冥想、讀經、求神問卜、酬神進香,安頓一己的身心靈;有的致力於社會倫理的昇華改造,甚至勇於挑戰當局底線。共通的是他們都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宗教復興的一部分。當外在的世界已經無可期待,他們回頭追求內在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政權對宗教的態度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北京刻意扶植官方認可的傳統宗教以恢復民族自信、鞏固政權,一方面對外來宗教卻充滿敵意,深怕宗教團體會擴大為可能挑戰政權的「公民社會」。儘管中共對宗教的管理日益緊縮,但張彥相信,長期來看,宗教力量可以為中國帶來價值與信仰的重生,有助於中國成為一個成熟、健康的文明社會,甚至在一個惶惶不安的時代,有助於全球的文明對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張彥(Ian Johnson)
張彥是2001年美國普立茲獎得主,善於社會、政治、宗教議題的報導。常駐於北京,並於當地大學授課。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取得新聞學和亞洲研究學位。他在1984年至1985年期間以學生身分在北京生活了一年,這是他第一次到中國。1986年至1988年期間曾造訪台北。1994至1996年期間,他被巴爾的摩《太陽報》派駐於北京,擔任通信員。1997至2001年期間他服務於《華爾街日報》,負責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議題。2009年張彥為《紐約時報》服務時再度回到中國,並在「北京中國研究中心」(The Beijing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等機構教書,同時擔任諸如《亞洲研究月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學術期刊與智庫的顧問,
張彥在德國也有豐富的經驗。他於1988至1992年間在柏林自由大學取得漢學碩士,並為巴爾的摩《太陽報》報導柏林圍牆倒塌與德國統一。2001至2009年他重返德國,成為《華爾街日報》德國分局主任與資深撰述,主要報導歐洲的經濟與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專題。
他獲得普立茲獎提名兩次,並於2001年以法輪功學員遭到迫害的報導而獲得殊榮。他亦曾得到「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與「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頒獎。2006至2007年間他於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Nieman fellow),並獲得「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普立茲危機報導中心」(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等單位的研究與寫作經費贊助。
張彥長期關心中國社會的宗教與民主化問題,與流亡海外的中國民運人士如劉霞、廖亦武都保持密切關係。著有《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Wild Grass)、《慕尼黑的清真寺》(A Mosque in Munich),合著有《牛津當代中國插畫史》(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等書。另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作品。
廖珮杏(翻譯本書第22至26章)
輔大德語系畢業。偏好人物、文化、社會議題的書。喜歡蒐集故事,希望藉由翻譯,讓讀者看到更多各種人的樣貌。譯有《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與《消失的天安門》。 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張彥(Ian Johnson)
張彥是2001年美國普立茲獎得主,善於社會、政治、宗教議題的報導。常駐於北京,並於當地大學授課。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取得新聞學和亞洲研究學位。他在1984年至1985年期間以學生身分在北京生活了一年,這是他第一次到中國。1986年至1988年期間曾造訪台北。1994至1996年期間,他被巴爾的摩《太陽報》派駐於北京,擔任通信員。1997至2001年期間他服務於《華爾街日報》,負責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議題。2009年張彥為《紐約時報》服務時再度回到中國,並在「北京中國研究中心」(The Beijing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等機構教書,同時擔任諸如《亞洲研究月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學術期刊與智庫的顧問,
張彥在德國也有豐富的經驗。他於1988至1992年間在柏林自由大學取得漢學碩士,並為巴爾的摩《太陽報》報導柏林圍牆倒塌與德國統一。2001至2009年他重返德國,成為《華爾街日報》德國分局主任與資深撰述,主要報導歐洲的經濟與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專題。
他獲得普立茲獎提名兩次,並於2001年以法輪功學員遭到迫害的報導而獲得殊榮。他亦曾得到「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與「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頒獎。2006至2007年間他於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Nieman fellow),並獲得「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普立茲危機報導中心」(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等單位的研究與寫作經費贊助。
張彥長期關心中國社會的宗教與民主化問題,與流亡海外的中國民運人士如劉霞、廖亦武都保持密切關係。著有《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Wild Grass)、《慕尼黑的清真寺》(A Mosque in Munich),合著有《牛津當代中國插畫史》(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等書。另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作品。
廖珮杏(翻譯本書第22至26章)
輔大德語系畢業。偏好人物、文化、社會議題的書。喜歡蒐集故事,希望藉由翻譯,讓讀者看到更多各種人的樣貌。譯有《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與《消失的天安門》。 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內容目錄
目錄
地圖
推薦序(一) 邢福增
推薦序(二) 林敬智
中文版自序
人物介紹
註釋說明
第一部 陰曆年
第一章:北京:分鐘寺
第二章:禮儀:失落的中土
第三章:山西:元宵
第四章:成都:衛阿姨萬歲
第二部 驚蟄
第五章:禮儀:喚醒過去
第六章:北京:「說不清」
第七章:禮儀:牢籠中的大師
第八章:修行:學習吐納
第三部 清明
第九章:禮儀:烈士
第十章:山西:埋掉的書
第十一章:成都:聖周五受難日
第十二章:北京:上妙峰山
第四部 夏收
第十三章:成都:朗誦
第十四章:修行:學習走路
第十五章:禮儀:新星
第十六章:北京:花兒老太
第十七章:山西:靈源寺
第五部 中秋
第十八章:修行:學習打坐
第十九章:北京:貧民窟聖域
第二十章:禮儀:新領導
第二十一章:成都:新歸正信徒
第六部 冬至
第二十二章:修行:跟著月亮走
第二十三章:山西:城裡人
第二十四章:北京:大隱之士
第二十五章:禮儀:東方閃電
第二十六章:成都:尋找耶穌
第七部 閏年
第二十七章:禮儀:芳香的中國夢
第二十八章:成都:進城去
第二十九章:山西:鬼葬
第三十章:北京:妙峰山上
後記 尋找天堂
謝詞
註釋
參考書目
地圖
推薦序(一) 邢福增
推薦序(二) 林敬智
中文版自序
人物介紹
註釋說明
第一部 陰曆年
第一章:北京:分鐘寺
第二章:禮儀:失落的中土
第三章:山西:元宵
第四章:成都:衛阿姨萬歲
第二部 驚蟄
第五章:禮儀:喚醒過去
第六章:北京:「說不清」
第七章:禮儀:牢籠中的大師
第八章:修行:學習吐納
第三部 清明
第九章:禮儀:烈士
第十章:山西:埋掉的書
第十一章:成都:聖周五受難日
第十二章:北京:上妙峰山
第四部 夏收
第十三章:成都:朗誦
第十四章:修行:學習走路
第十五章:禮儀:新星
第十六章:北京:花兒老太
第十七章:山西:靈源寺
第五部 中秋
第十八章:修行:學習打坐
第十九章:北京:貧民窟聖域
第二十章:禮儀:新領導
第二十一章:成都:新歸正信徒
第六部 冬至
第二十二章:修行:跟著月亮走
第二十三章:山西:城裡人
第二十四章:北京:大隱之士
第二十五章:禮儀:東方閃電
第二十六章:成都:尋找耶穌
第七部 閏年
第二十七章:禮儀:芳香的中國夢
第二十八章:成都:進城去
第二十九章:山西:鬼葬
第三十章:北京:妙峰山上
後記 尋找天堂
謝詞
註釋
參考書目
ISBN: 978957865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