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內容簡介
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
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
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本書的滿洲國,不是狹義上1932~1945年日本扶植下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的概念,指的是歷史上在滿洲這片廣袤土地上建立的各個政權、它們之間的憲政演變關係、及可能被建構出來的民族共同體。
因此,本書跳出古代東亞的王朝譜系和20世紀的中國中心正統觀,也不以「東北」這種「地方」身分來書寫,而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滿洲」(Manchu)是皇太極創造的詞彙,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生活在遼東但已經滿化的漢人等新的人類集團、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滿洲」(Manchuria)一詞也是英語系國家用來稱呼今日包括中國東北、東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在內的土地。本書作者劉仲敬借用了這個概念,但他指出,「滿洲」的歷史地理範圍,不僅僅是指今天中國東北的行政區域,而是包含了今日河北(燕地)、膠東半島的泰山以東(齊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東蒙古,一直到俄羅斯濱海區這一塊廣袤的土地;它和古代日本的關係也一直非常密切,「滿洲海盜」出沒的日本海一直是古代滿洲、日本和朝鮮之間的交通和文化紐帶。
作者採用了文化人類學的分析方法,放棄「中國」這個政治概念,而是以東亞、內亞和東北亞文化區作為分析和詮釋框架。作者認為,中古以前的滿洲都是內亞文化的一個東北亞分支,強烈受到內亞草原文化的影響。蒙古高原到滿洲之間的「黑貂之路」就像「絲綢之路」一樣,是內亞技術和文化的輸液管道。13~15世紀的蒙古帝國,意味著內亞在文化和政治上主導東北亞和東亞的時代。之後內亞衰微,東北亞崛起。對應傳統的中國史學解釋,就是清帝國統治了中國、蒙古、準格爾地區和西藏的17~19世紀。
如果從政權更迭的角度看滿洲的二千年演變,則在興隆窪與夏家店文化(上古時代)之後,首次出現的國家組織形式是燕國(前10~西元2世紀)、之後大致有高句麗(5~7世紀)、渤海國(7~10世紀),再次是遼(10~12世紀)和金(12~13世紀),然後是滿清(17~19世紀)覆蓋整個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終止於溥儀的滿洲國(1945年),滿洲最後被納入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通史。作者的關切點是從憲制的角度分析滿洲國家的歷史演化。比如作者認為,高句麗自身的政治組織,最初是比較鬆散的專業集團聯盟,其王權隨著軍事和戰爭而加強,逐漸變成軍國主義和封建聯盟體系並存的二元國家。高句麗在和唐帝國爭奪朝貢體系的主導權而失敗,意味著東北亞取代內亞而主導東亞(中國)的過程,要往後三百年才由遼金部分實現。渤海國則是高句麗的後繼國家,也承襲了高句麗的二元性。
本書是劉仲敬「民族發明學」理論架構下的產物。民族發明是一種17~20世紀的全球現象,民族發明的結果,是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在政治上取代了過去的封建王國和帝國。最初發生在西歐、比如英法德的民族發明,引發了鄂圖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崩解,從而在歐洲出現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在東亞也是如此,滿清帝國朝貢體系的瓦解,導致亞洲東部出現了中華民國、蒙古國、東突、北韓、南韓、滿洲國等新興民族國家。梁啟超發明的「中華民族」,就是現代中國想承接大清五族共和的疆域和遺產,打造民族國家而使用的政治概念,本身也是民族發明的一部分。然而中華民族本質上是一種「帝國超民族主義」,它試圖整合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族群而打造現代民族國家,難度巨大,故產生種種問題。
作者認為,從滿洲的地理、歷史和憲制演化來看,「滿洲民族」具備豐厚的基礎和一致性。而從這一視角窺探滿洲,也發現藏在考古發現和漢文史料下面的「另一種滿洲史」,比如高句麗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比如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比如「Easy M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比如「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等等,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慣常認知。這也是本書作為歷史書寫的獨特之處。
內容簡介
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
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
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本書的滿洲國,不是狹義上1932~1945年日本扶植下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的概念,指的是歷史上在滿洲這片廣袤土地上建立的各個政權、它們之間的憲政演變關係、及可能被建構出來的民族共同體。
因此,本書跳出古代東亞的王朝譜系和20世紀的中國中心正統觀,也不以「東北」這種「地方」身分來書寫,而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滿洲」(Manchu)是皇太極創造的詞彙,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生活在遼東但已經滿化的漢人等新的人類集團、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滿洲」(Manchuria)一詞也是英語系國家用來稱呼今日包括中國東北、東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在內的土地。本書作者劉仲敬借用了這個概念,但他指出,「滿洲」的歷史地理範圍,不僅僅是指今天中國東北的行政區域,而是包含了今日河北(燕地)、膠東半島的泰山以東(齊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東蒙古,一直到俄羅斯濱海區這一塊廣袤的土地;它和古代日本的關係也一直非常密切,「滿洲海盜」出沒的日本海一直是古代滿洲、日本和朝鮮之間的交通和文化紐帶。
作者採用了文化人類學的分析方法,放棄「中國」這個政治概念,而是以東亞、內亞和東北亞文化區作為分析和詮釋框架。作者認為,中古以前的滿洲都是內亞文化的一個東北亞分支,強烈受到內亞草原文化的影響。蒙古高原到滿洲之間的「黑貂之路」就像「絲綢之路」一樣,是內亞技術和文化的輸液管道。13~15世紀的蒙古帝國,意味著內亞在文化和政治上主導東北亞和東亞的時代。之後內亞衰微,東北亞崛起。對應傳統的中國史學解釋,就是清帝國統治了中國、蒙古、準格爾地區和西藏的17~19世紀。
如果從政權更迭的角度看滿洲的二千年演變,則在興隆窪與夏家店文化(上古時代)之後,首次出現的國家組織形式是燕國(前10~西元2世紀)、之後大致有高句麗(5~7世紀)、渤海國(7~10世紀),再次是遼(10~12世紀)和金(12~13世紀),然後是滿清(17~19世紀)覆蓋整個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終止於溥儀的滿洲國(1945年),滿洲最後被納入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通史。作者的關切點是從憲制的角度分析滿洲國家的歷史演化。比如作者認為,高句麗自身的政治組織,最初是比較鬆散的專業集團聯盟,其王權隨著軍事和戰爭而加強,逐漸變成軍國主義和封建聯盟體系並存的二元國家。高句麗在和唐帝國爭奪朝貢體系的主導權而失敗,意味著東北亞取代內亞而主導東亞(中國)的過程,要往後三百年才由遼金部分實現。渤海國則是高句麗的後繼國家,也承襲了高句麗的二元性。
本書是劉仲敬「民族發明學」理論架構下的產物。民族發明是一種17~20世紀的全球現象,民族發明的結果,是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在政治上取代了過去的封建王國和帝國。最初發生在西歐、比如英法德的民族發明,引發了鄂圖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崩解,從而在歐洲出現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在東亞也是如此,滿清帝國朝貢體系的瓦解,導致亞洲東部出現了中華民國、蒙古國、東突、北韓、南韓、滿洲國等新興民族國家。梁啟超發明的「中華民族」,就是現代中國想承接大清五族共和的疆域和遺產,打造民族國家而使用的政治概念,本身也是民族發明的一部分。然而中華民族本質上是一種「帝國超民族主義」,它試圖整合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族群而打造現代民族國家,難度巨大,故產生種種問題。
作者認為,從滿洲的地理、歷史和憲制演化來看,「滿洲民族」具備豐厚的基礎和一致性。而從這一視角窺探滿洲,也發現藏在考古發現和漢文史料下面的「另一種滿洲史」,比如高句麗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比如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比如「Easy M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比如「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等等,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慣常認知。這也是本書作為歷史書寫的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劉仲敬
四川資中人,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二○一二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作者目前旅居美國。
著有《民國紀事本末》、《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近代史的墮落:國共卷》、《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近代史的墮落:民國文人卷》等書。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書。
劉仲敬
四川資中人,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二○一二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作者目前旅居美國。
著有《民國紀事本末》、《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近代史的墮落:國共卷》、《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近代史的墮落:民國文人卷》等書。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書。
內容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東北亞的核心
•前國家時代的滿洲
•豪族共治的滿洲系政權
•高句麗──東亞逃亡者的樂園
•在戰爭中擴張的高句麗王權
•高句麗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
•「從李白醉草嚇蠻書」看渤海國
•長安、京都、龍泉的三角外交
第二章 內亞的新大陸
•從日本史看渤海二元體制
•黑貂之路的背後是秩序輸入
•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
•渤海與唐的登營之戰
•中古滿洲的龍原─日本道
•雙子城──內亞商人在滿洲的租界
•靖康之變前的內亞與東北亞
•滿洲的技術進步源於內亞推動
第三章 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的三角鬥爭
•從「吐屯」看突厥在契丹─渤海之爭中的角色
•與「日本人引進朝鮮技術」做比較
•封建嵌套性社會結構有利於社會進步
•日本史書中的滿洲海盜
•如果用漢族發明的形式發明拉丁族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一)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二)
•文明─野蠻對立論:宋人的敗戰反思
第四章 內亞的衰微和東北亞的崛起
•漢人不過是在歷史記錄留下漢字名的人
•何謂女真的勃極烈制度
•「Easy M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
•「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一)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二)
第五章 殖民主義與逆向殖民主義
•女真人建立帝國卻成為最大輸家
•繼承宋國的通貨膨脹,金國蒙受人力損失
•滿洲煉鋼業和造船業的國營化
•女真帝國是中古鐵器帝國
•從《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看宋明的技術退化
•東亞的「超穩定結構」導致技術退化
•滿洲鐵器工業的停滯和日本鐵器工業的崛起
第六章 清帝國時期的憲制、技術與意識形態
•努爾哈赤並非白手起家
•海西、野人女真的軍事技術比建州女真更進步
•「組織天才」努爾哈赤的國有化政策
•滿洲軍事工業的瓦房店化
•鴉片戰爭時,清國的軍事技術仍然停滯在入關時
•滿洲鐵器技術高於吳越
•技術問題本質上是憲制問題
•大一統理論的演化:從蒙古人到滿洲人
•大一統理論害倒滿蒙騎士
第七章 帝國體系與條約體系下的自組織
•神話學說背後的近代滿洲
•燕晉齊三邦國與十八省神話
•滿洲的公有地:官莊、旗地與蒙地
•滿洲法人團體擁有的土地
•近代前夜滿洲的私有地
•日俄在近代滿洲的各種組織及滿洲的馬賽克結構
第八章 行政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封建體制下的滿洲
•政治定義下的封建滿洲人
•明國士大夫不理解的滿洲封建體制
•明治日本把行政國家引進滿洲
•假如美國買下或參股滿鐵,歷史會如何改寫?
•作為地主資本家的張作霖幕府
•協和主義民族構建理論的出現
第九章 正統主義對決協和主義
•滿洲的水土與封建性的垂危
•近代滿洲正統主義神話的出現
•日裔滿洲人的協和主義及張作霖的採用
•三民主義包圍滿洲及張學良的選擇
•協和主義和正統主義攜手創造滿洲國
•拒絕被整合的滿洲自治主義者
•滿洲國史是壓縮版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統制經濟:滿洲國的光與影
第十章 滿洲堡壘的陷落及反恐戰爭的餘波
•張作霖時代的滿洲憲制:三省保安聯合會
•國會、國民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
•張作霖政權的憲制本質和張學良的背叛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一)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二)
•共產黨說對了:蔣介石如何背叛革命
•滿洲土豪功虧一簣
•被《林海雪原》掩蓋的歷史真相
後 記 沒有祖國,自己什麼都不是
第一章 東北亞的核心
•前國家時代的滿洲
•豪族共治的滿洲系政權
•高句麗──東亞逃亡者的樂園
•在戰爭中擴張的高句麗王權
•高句麗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
•「從李白醉草嚇蠻書」看渤海國
•長安、京都、龍泉的三角外交
第二章 內亞的新大陸
•從日本史看渤海二元體制
•黑貂之路的背後是秩序輸入
•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
•渤海與唐的登營之戰
•中古滿洲的龍原─日本道
•雙子城──內亞商人在滿洲的租界
•靖康之變前的內亞與東北亞
•滿洲的技術進步源於內亞推動
第三章 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的三角鬥爭
•從「吐屯」看突厥在契丹─渤海之爭中的角色
•與「日本人引進朝鮮技術」做比較
•封建嵌套性社會結構有利於社會進步
•日本史書中的滿洲海盜
•如果用漢族發明的形式發明拉丁族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一)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二)
•文明─野蠻對立論:宋人的敗戰反思
第四章 內亞的衰微和東北亞的崛起
•漢人不過是在歷史記錄留下漢字名的人
•何謂女真的勃極烈制度
•「Easy M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
•「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一)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二)
第五章 殖民主義與逆向殖民主義
•女真人建立帝國卻成為最大輸家
•繼承宋國的通貨膨脹,金國蒙受人力損失
•滿洲煉鋼業和造船業的國營化
•女真帝國是中古鐵器帝國
•從《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看宋明的技術退化
•東亞的「超穩定結構」導致技術退化
•滿洲鐵器工業的停滯和日本鐵器工業的崛起
第六章 清帝國時期的憲制、技術與意識形態
•努爾哈赤並非白手起家
•海西、野人女真的軍事技術比建州女真更進步
•「組織天才」努爾哈赤的國有化政策
•滿洲軍事工業的瓦房店化
•鴉片戰爭時,清國的軍事技術仍然停滯在入關時
•滿洲鐵器技術高於吳越
•技術問題本質上是憲制問題
•大一統理論的演化:從蒙古人到滿洲人
•大一統理論害倒滿蒙騎士
第七章 帝國體系與條約體系下的自組織
•神話學說背後的近代滿洲
•燕晉齊三邦國與十八省神話
•滿洲的公有地:官莊、旗地與蒙地
•滿洲法人團體擁有的土地
•近代前夜滿洲的私有地
•日俄在近代滿洲的各種組織及滿洲的馬賽克結構
第八章 行政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封建體制下的滿洲
•政治定義下的封建滿洲人
•明國士大夫不理解的滿洲封建體制
•明治日本把行政國家引進滿洲
•假如美國買下或參股滿鐵,歷史會如何改寫?
•作為地主資本家的張作霖幕府
•協和主義民族構建理論的出現
第九章 正統主義對決協和主義
•滿洲的水土與封建性的垂危
•近代滿洲正統主義神話的出現
•日裔滿洲人的協和主義及張作霖的採用
•三民主義包圍滿洲及張學良的選擇
•協和主義和正統主義攜手創造滿洲國
•拒絕被整合的滿洲自治主義者
•滿洲國史是壓縮版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統制經濟:滿洲國的光與影
第十章 滿洲堡壘的陷落及反恐戰爭的餘波
•張作霖時代的滿洲憲制:三省保安聯合會
•國會、國民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
•張作霖政權的憲制本質和張學良的背叛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一)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二)
•共產黨說對了:蔣介石如何背叛革命
•滿洲土豪功虧一簣
•被《林海雪原》掩蓋的歷史真相
後 記 沒有祖國,自己什麼都不是
ISBN: 978957865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