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禪宗通史 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撰寫的唯一一部禪宗通史著作,全面敘述從印度禪學到清末禪宗的流變歷史,時間跨度兩千多年。本書以系統闡述眾多禪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為主,深入分析禪學與戒律學、般若學、唯識學、華嚴學、天臺學、凈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記述了禪學與道教、儒教為主體的中國固有思想文化的衝突、融合和互動過程。本書還注重揭示制約禪宗興衰的政治、經濟、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禪宗在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對外傳播中的作用。同時,本書在探討諸多重要歷史和理論問題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觀點。
本書特色
一、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禪宗通史之作,有利於人們全面完整地認識禪宗的歷史面貌。
二、本書堅持「用歷史說明宗教,而非用宗教說明歷史」的立場,力度從時代背景出發,追尋禪宗的成因和諸多禪思潮的發展,表現了一種客觀而嚴肅的學術態度。如書中有關「流民」是禪宗形成的社會基礎,現已成為學界公認的理論創見。
三、本書細緻梳理和披辨各種禪宗史料,力求拂去覆蓋在禪宗身上的神秘色彩。杜撰歷史是傳統禪史的一大特點,許多著作不辨真偽,信手採摘,以訛傳訛。本書作者以其豐富的學養、深厚的功力、嚴謹的態度,爬羅剔抉,還禪宗以真實面目。
四、本書儘管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但敘述暢達明瞭,絕無晦澀難懂之弊,因此也是一般讀者瞭解禪宗及禪思想的金鑰。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撰寫的唯一一部禪宗通史著作,全面敘述從印度禪學到清末禪宗的流變歷史,時間跨度兩千多年。本書以系統闡述眾多禪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為主,深入分析禪學與戒律學、般若學、唯識學、華嚴學、天臺學、凈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記述了禪學與道教、儒教為主體的中國固有思想文化的衝突、融合和互動過程。本書還注重揭示制約禪宗興衰的政治、經濟、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禪宗在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對外傳播中的作用。同時,本書在探討諸多重要歷史和理論問題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觀點。
本書特色
一、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禪宗通史之作,有利於人們全面完整地認識禪宗的歷史面貌。
二、本書堅持「用歷史說明宗教,而非用宗教說明歷史」的立場,力度從時代背景出發,追尋禪宗的成因和諸多禪思潮的發展,表現了一種客觀而嚴肅的學術態度。如書中有關「流民」是禪宗形成的社會基礎,現已成為學界公認的理論創見。
三、本書細緻梳理和披辨各種禪宗史料,力求拂去覆蓋在禪宗身上的神秘色彩。杜撰歷史是傳統禪史的一大特點,許多著作不辨真偽,信手採摘,以訛傳訛。本書作者以其豐富的學養、深厚的功力、嚴謹的態度,爬羅剔抉,還禪宗以真實面目。
四、本書儘管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但敘述暢達明瞭,絕無晦澀難懂之弊,因此也是一般讀者瞭解禪宗及禪思想的金鑰。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杜繼文
一九三○年生。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科學與無神論》雜誌主編。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佛教與無神論的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主要著作有《佛教史》(主編)、《中國禪宗通史》(合著)、《中國佛教史》(合著)、《氣功與特異功能解析》等,是任繼愈主編的《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的副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魏道儒
一九五五年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畢業。現為中國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博士。
杜繼文
一九三○年生。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科學與無神論》雜誌主編。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佛教與無神論的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主要著作有《佛教史》(主編)、《中國禪宗通史》(合著)、《中國佛教史》(合著)、《氣功與特異功能解析》等,是任繼愈主編的《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的副主編和主要撰稿人。
魏道儒
一九五五年生。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畢業。現為中國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博士。
內容目錄
目錄
作者的話
導言
第一章 禪宗前史──禪學和禪僧團
第一節 禪的性質和作用
一、禪的原始含義
二、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禪類觀念
三、禪與禪宗
第二節 早期禪法
一、小乘禪數學
二、大乘三昧
第三節 禪學的獨立化運動(東晉十六國)
一、北方諸國與佛教神異的流行
二、鳩摩羅什和覺賢的禪籍譯介與慧遠禪林
三、慧觀與南朝宋的禪業建設
四、早期的禪法宗系
第四節 禪僧團的出現和北朝的官禪
一、玄高禪僧團
二、跋(佛)陀和慧光
三、僧稠與僧實
第五節 下層禪眾和菩提達摩禪系
一、北朝流民與下層禪眾
二、菩提達摩及其禪系
三、傳說中的達摩著作和達摩禪
四、慧可的禪理及其意義
第六節 楞伽師與南天竺一乘宗
一、《楞伽經》與楞伽師
二、僧粲和法沖
三、南天竺一乘宗人物
第二章 禪宗的形成及其分布(隋與唐代初期)
第一節 形成期的歷史特點
一、北朝和隋唐的佛教政策與禪僧隊伍的變化
二、《起信論》與禪的理論模式
三、初唐定學諸相和禪僧南流
第二節 禪宗史上的里程碑──黃梅禪系的形成
一、雙峰山道信與禪眾定居
二、東山弘忍的山居禪學與坐作並重的禪行
第三節 牛頭禪系和潤州僧群
一、法融和牛頭禪的建立
二、牛頭傳承和潤州籍僧群
第四節 弘忍門徒之一──嵩山禪系
一、法如禪門
二、老安禪門
第五節 弘忍門徒之二──京師楞伽禪系
一、玄賾與淨覺
二、《楞伽師資記》中的禪宗諸祖和禪說
第六節 弘忍門徒之三──京師神秀禪系
一、禪宗的合法化與神秀禪要
二、神秀語錄與語錄體的意義
三、神秀諸徒
四、京禪與官僚
第七節 弘忍門徒之四──四川禪系
一、資州智詵禪系
二、南山念佛門禪系
第三章 禪宗的南北對立和諸家態勢(中唐之一)
第一節 禪的性質和作用
第二節 關於慧能生平及其與神秀對立的傳說
一、慧能生平異說
二、慧能嗣法略稽
三、南宗與南人
四、南宗始祖的出身和攀龍附鳳的背後
第三節 南宗的創業者和他們的禪特色
一、嶺南系
二、荷澤系
三、淨泉保唐系
四、永嘉禪觀
第三節 《壇經》的思想結構和歷史地位
一、《壇經》的種類和演化
二、《壇經》的宗體本與道德化傾向
第四節 禪宗的南北對立與中唐政治
一、北宗普寂的門徒及其分布
二、普寂禪系在中唐初期的重興
三、南宗的興起與地區政治
四、南北嬗變諸因
第四章 諸家競起和它們的分布(中唐之二)
第一節 南陽慧忠的「無情有性」說及其對南方禪師的批判
一、「一切無情皆是佛心」
二、斥「即心是佛」和「神性」說
三、「無心可用」與「無說」說
第二節 牛頭宗的南移與徑山禪
一、玄素和慧忠與牛頭宗重興
二、徑山法欽與牛頭南移的原因
三、牛頭徑山的禪特點
第三節 江西禪系的崛起
一、關於懷讓及其禪思想的傳說
二、道一在洪州的創業和「觸境皆如」、「隨處任真」
三、洪州諸大禪師之一──京禪類
四、洪州諸大禪師之二──理禪類:大珠慧海
五、洪州諸大禪師之三──農禪類
六、洪州諸大禪師之四──其他支派
第四節 關於湖南石頭宗系及其禪風的考察
一、希遷及其門徒
二、傳說中的石頭禪觀
三、《參同契》析
第五章 晚唐五代十國的形勢與禪宗五家的分立
第一節 排佛和毀佛的升溫與佛教整體的禪宗化趨向
一、宗密的禪教一致和三教融合論
二、士大夫輿論對禪教合一和三教融合的影響
三、裴休的禪教統一論
第二節 藩鎮割據下的河北禪宗
一、趙州從諗和趙州門風
二、鎮州義玄和臨濟宗風
第三節 贛湘禪宗的復興和溈仰宗
一、希運的不求知解和「無心是道」
二、靈祐、慧寂和溈仰宗
第四節 惟儼禪系的興起和曹洞宗
一、華亭的「避世禪」和夾山的「弄潮人」
二、道吾的《樂道歌》和石霜的「枯木眾」
三、曇晟的「失去人身最苦」說
四、良價的師友倫理學和禪宗政治學
第五節 福州雪峰禪系與韶州雲門宗
一、宣鑑諸徒和福建禪宗之發達
二、義存的「入地獄去」和雪峰禪系
三、雪峰師備支
四、雪峰在閩的其他弟子
五、雪峰文偃支和雲門宗
第六節 法眼宗及其在南唐、吳越的發展
一、文益生平和他的「一切見成」
二、古聖「眼目」和《宗門十規論》中的「禪社」
三、法眼宗的熾盛和德韶、慧明禪的經院化
四、德韶的門徒和延壽禪論對佛教的整合
第六章 兩宋社會與禪宗巨變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臨濟宗的振興和禪家新風
一、汾陽善昭的公案代別和頌古
二、黃龍慧南和黃龍派
三、楊岐派初興和早期傳承
第三節 雲門宗的擴展和多頭開拓
一、從結交文士到住持京都寺院的諸師
二、雪竇重顯及其詩文頌古
三、契嵩的三教合一新說
第四節 兩宋之際的臨濟兩支
一、概略
二、圓悟克勤及其《碧岩集》
三、大慧宗杲和他的話頭禪
第五節 宏智正覺與曹洞宗復起
一、北宋曹洞宗概況
二、宏智正覺與「默照禪」
三、宗杲對默照禪的評論
第六節 南宋中後期的禪宗
一、王朝的宗教政策與禪宗概貌
二、禪宗派系結構及其外傳
第七章 元代禪宗及其南北分流
第一節 元代社會與禪宗
一、元代社會與宗教政策
二、佛道鬥爭與禪宗
三、教禪廷辯與尊教抑禪
四、藏傳佛教與漢地佛教
第二節 金元之際的北方禪宗
一、海雲印簡與北方臨濟宗
二、萬松行秀與北方曹洞宗
三、《從容庵錄》與評唱之風
第三節 元代南方臨濟宗
一、之善系與居簡系
二、崇嶽系
三、祖先系
四、高峰原妙及其禪學思想
五、看話禪的復興與四宗調和
六、天如惟則與千岩元長
第八章 明代禪宗的衰退和分解
第一節 朱元璋與明代佛教
第二節 明初禪宗與禪師的講、教兼施
一、元叟行端系禪師
二、覺原慧曇與季潭宗泐
三、恕中無慍與呆庵普莊
第三節 明中葉的義學紛紜與禪宗落寞
一、禪向義學的傾斜
二、德寶及其對看話禪的增訂
第四節 禪宗最後的興盛與明末臨濟宗
一、禪宗的復起及其特點
二、密雲圓悟的一條白棒
三、漢月法藏的禪思想
四、圓悟對法藏師徒的批判
第五節 無明慧經與明末曹洞宗
一、無明慧經的農禪興宗
二、博山元來的相容思想
三、永覺元賢的「救儒禪」
第九章 清初禪宗的最後活躍及其終結
第一節 清初諸帝與禪宗
一、清世祖與禪宗
二、清世宗與禪宗
三、清前期禪宗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天童系與磐山系
一、密雲圓悟的弟子與天童系
二、破山海明與川滇黔禪學
三、玉林通琇與磐山系
第三節 雲門系與壽昌系
一、雲門系簡況
二、天然函罡與祖心函可
三、為霖道霈與民間佛教
四、覺浪道盛的集大成思想
大事記
新版後記
作者的話
導言
第一章 禪宗前史──禪學和禪僧團
第一節 禪的性質和作用
一、禪的原始含義
二、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禪類觀念
三、禪與禪宗
第二節 早期禪法
一、小乘禪數學
二、大乘三昧
第三節 禪學的獨立化運動(東晉十六國)
一、北方諸國與佛教神異的流行
二、鳩摩羅什和覺賢的禪籍譯介與慧遠禪林
三、慧觀與南朝宋的禪業建設
四、早期的禪法宗系
第四節 禪僧團的出現和北朝的官禪
一、玄高禪僧團
二、跋(佛)陀和慧光
三、僧稠與僧實
第五節 下層禪眾和菩提達摩禪系
一、北朝流民與下層禪眾
二、菩提達摩及其禪系
三、傳說中的達摩著作和達摩禪
四、慧可的禪理及其意義
第六節 楞伽師與南天竺一乘宗
一、《楞伽經》與楞伽師
二、僧粲和法沖
三、南天竺一乘宗人物
第二章 禪宗的形成及其分布(隋與唐代初期)
第一節 形成期的歷史特點
一、北朝和隋唐的佛教政策與禪僧隊伍的變化
二、《起信論》與禪的理論模式
三、初唐定學諸相和禪僧南流
第二節 禪宗史上的里程碑──黃梅禪系的形成
一、雙峰山道信與禪眾定居
二、東山弘忍的山居禪學與坐作並重的禪行
第三節 牛頭禪系和潤州僧群
一、法融和牛頭禪的建立
二、牛頭傳承和潤州籍僧群
第四節 弘忍門徒之一──嵩山禪系
一、法如禪門
二、老安禪門
第五節 弘忍門徒之二──京師楞伽禪系
一、玄賾與淨覺
二、《楞伽師資記》中的禪宗諸祖和禪說
第六節 弘忍門徒之三──京師神秀禪系
一、禪宗的合法化與神秀禪要
二、神秀語錄與語錄體的意義
三、神秀諸徒
四、京禪與官僚
第七節 弘忍門徒之四──四川禪系
一、資州智詵禪系
二、南山念佛門禪系
第三章 禪宗的南北對立和諸家態勢(中唐之一)
第一節 禪的性質和作用
第二節 關於慧能生平及其與神秀對立的傳說
一、慧能生平異說
二、慧能嗣法略稽
三、南宗與南人
四、南宗始祖的出身和攀龍附鳳的背後
第三節 南宗的創業者和他們的禪特色
一、嶺南系
二、荷澤系
三、淨泉保唐系
四、永嘉禪觀
第三節 《壇經》的思想結構和歷史地位
一、《壇經》的種類和演化
二、《壇經》的宗體本與道德化傾向
第四節 禪宗的南北對立與中唐政治
一、北宗普寂的門徒及其分布
二、普寂禪系在中唐初期的重興
三、南宗的興起與地區政治
四、南北嬗變諸因
第四章 諸家競起和它們的分布(中唐之二)
第一節 南陽慧忠的「無情有性」說及其對南方禪師的批判
一、「一切無情皆是佛心」
二、斥「即心是佛」和「神性」說
三、「無心可用」與「無說」說
第二節 牛頭宗的南移與徑山禪
一、玄素和慧忠與牛頭宗重興
二、徑山法欽與牛頭南移的原因
三、牛頭徑山的禪特點
第三節 江西禪系的崛起
一、關於懷讓及其禪思想的傳說
二、道一在洪州的創業和「觸境皆如」、「隨處任真」
三、洪州諸大禪師之一──京禪類
四、洪州諸大禪師之二──理禪類:大珠慧海
五、洪州諸大禪師之三──農禪類
六、洪州諸大禪師之四──其他支派
第四節 關於湖南石頭宗系及其禪風的考察
一、希遷及其門徒
二、傳說中的石頭禪觀
三、《參同契》析
第五章 晚唐五代十國的形勢與禪宗五家的分立
第一節 排佛和毀佛的升溫與佛教整體的禪宗化趨向
一、宗密的禪教一致和三教融合論
二、士大夫輿論對禪教合一和三教融合的影響
三、裴休的禪教統一論
第二節 藩鎮割據下的河北禪宗
一、趙州從諗和趙州門風
二、鎮州義玄和臨濟宗風
第三節 贛湘禪宗的復興和溈仰宗
一、希運的不求知解和「無心是道」
二、靈祐、慧寂和溈仰宗
第四節 惟儼禪系的興起和曹洞宗
一、華亭的「避世禪」和夾山的「弄潮人」
二、道吾的《樂道歌》和石霜的「枯木眾」
三、曇晟的「失去人身最苦」說
四、良價的師友倫理學和禪宗政治學
第五節 福州雪峰禪系與韶州雲門宗
一、宣鑑諸徒和福建禪宗之發達
二、義存的「入地獄去」和雪峰禪系
三、雪峰師備支
四、雪峰在閩的其他弟子
五、雪峰文偃支和雲門宗
第六節 法眼宗及其在南唐、吳越的發展
一、文益生平和他的「一切見成」
二、古聖「眼目」和《宗門十規論》中的「禪社」
三、法眼宗的熾盛和德韶、慧明禪的經院化
四、德韶的門徒和延壽禪論對佛教的整合
第六章 兩宋社會與禪宗巨變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臨濟宗的振興和禪家新風
一、汾陽善昭的公案代別和頌古
二、黃龍慧南和黃龍派
三、楊岐派初興和早期傳承
第三節 雲門宗的擴展和多頭開拓
一、從結交文士到住持京都寺院的諸師
二、雪竇重顯及其詩文頌古
三、契嵩的三教合一新說
第四節 兩宋之際的臨濟兩支
一、概略
二、圓悟克勤及其《碧岩集》
三、大慧宗杲和他的話頭禪
第五節 宏智正覺與曹洞宗復起
一、北宋曹洞宗概況
二、宏智正覺與「默照禪」
三、宗杲對默照禪的評論
第六節 南宋中後期的禪宗
一、王朝的宗教政策與禪宗概貌
二、禪宗派系結構及其外傳
第七章 元代禪宗及其南北分流
第一節 元代社會與禪宗
一、元代社會與宗教政策
二、佛道鬥爭與禪宗
三、教禪廷辯與尊教抑禪
四、藏傳佛教與漢地佛教
第二節 金元之際的北方禪宗
一、海雲印簡與北方臨濟宗
二、萬松行秀與北方曹洞宗
三、《從容庵錄》與評唱之風
第三節 元代南方臨濟宗
一、之善系與居簡系
二、崇嶽系
三、祖先系
四、高峰原妙及其禪學思想
五、看話禪的復興與四宗調和
六、天如惟則與千岩元長
第八章 明代禪宗的衰退和分解
第一節 朱元璋與明代佛教
第二節 明初禪宗與禪師的講、教兼施
一、元叟行端系禪師
二、覺原慧曇與季潭宗泐
三、恕中無慍與呆庵普莊
第三節 明中葉的義學紛紜與禪宗落寞
一、禪向義學的傾斜
二、德寶及其對看話禪的增訂
第四節 禪宗最後的興盛與明末臨濟宗
一、禪宗的復起及其特點
二、密雲圓悟的一條白棒
三、漢月法藏的禪思想
四、圓悟對法藏師徒的批判
第五節 無明慧經與明末曹洞宗
一、無明慧經的農禪興宗
二、博山元來的相容思想
三、永覺元賢的「救儒禪」
第九章 清初禪宗的最後活躍及其終結
第一節 清初諸帝與禪宗
一、清世祖與禪宗
二、清世宗與禪宗
三、清前期禪宗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天童系與磐山系
一、密雲圓悟的弟子與天童系
二、破山海明與川滇黔禪學
三、玉林通琇與磐山系
第三節 雲門系與壽昌系
一、雲門系簡況
二、天然函罡與祖心函可
三、為霖道霈與民間佛教
四、覺浪道盛的集大成思想
大事記
新版後記
ISBN: 97898638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