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3版)(50週年紀念版) | 拾書所

科學革命的結構(3版)(50週年紀念版)

$ 405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版】

內容簡介

1962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里程碑。五十年之後,本書仍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論點。作者孔恩以本書質疑我們一向居之不疑的線性進步史觀,主張革命性的點子並不出自「常態科學」,即例行性、累進式的研究活動,如做實驗與積累事實。而科學革命——破壞傳統思路、提出新奇點子的突破時刻——發生於常態科學之外。孔恩寫作本書時,科學以物理學唯我獨尊,現在則由生物科技領一時風騷,但是他的點子歷久彌新,例如常態科學製造異例,再由科學革命撥亂反正、消解異例。
這本50週年紀念版,科學哲學家哈金(Ian Hacking)撰寫的〈導讀〉頗有洞見。他對因孔恩而流行的詞彙做了澄清,包括「典範」、「不可共量」,也討論了孔恩的理論與當今科學的關係。



孔恩的傑出貢獻,在改變我們對於科學實踐的理解。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李普頓(Peter Lipton)

「典範轉移」這個詞不是孔恩發明的,但是孔恩使它成了流行語彙,給了它流行意義。《科學革命的結構》在1962年出版,也觸發了一次典範轉移……孔恩之後,我們再也無法忽視這個事實:科學的力量無論有多大,仍有缺陷,與科學家一樣。
——郭斯曼(Lev Grossman),《時代雜誌》非文學類百大經典

「思想史的里程碑,引起的注意遠超過本行範圍……要是掀起革命是優越典範的特徵,《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大獲全勝。」
——偉德(Nicholas Wade),《科學》

「對科學發現的過程,本書可能是最佳的說明。」
——湯普森(William Irwin Thompson),《紐約時報書評》

「偶爾會有一本書,影響遠超過它原先設定的讀者群……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顯然是這樣的書。」
——強士敦(Ron Johnston),《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

退休前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洛克斐勒講座教授,著作包括《哥白尼革命》(1957)、論文集《必要的張力》(1977)、《黑體理論與量子不連續性1894-1912》(1978)等。


譯者簡介

程樹德

美國哈佛大學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
傅大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內容目錄


目錄

【50週年紀念版】導讀 / 哈金(Ian Hacking)
〈導論〉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 / 傅大為


1 導言:歷史的角色
2 常態科學之道
3 常態科學的本質
4 「常態科學」是解謎活動
5 典範的優先性
6 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的出現
7 危機與科學理論的出現
8 對危機的反應
9 科學革命的本質及其必要性
10 革命即世界觀的改變
11 革命無形
12 解決革命
13 通過革命的進步
後記——1969

譯名索引


ISBN: 9789573280132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