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限量親簽版)
內容簡介
繼《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之後
又一創新力作
人有聚焦負面的天性,看事情往往會「你們都有,我卻沒有」;
人有思考節能的天性,總是「一因論」,上演想法私奔效應;
人有腦補劇情的天性,經常憑空講出非真相的故事;
人有未來不可測的悲觀天性,帶有不可能改變的末日感……
面對人的諸般天性,作者透過印度哲學的洞見和覺察練習,
帶領我們一層層遠離斷見、跳脫認知陷阱,活出生命大智慧。
印度哲學的人生輪觀點,
帶我們從清晰的「認知─情緒─行動」環節,
不斷向內鬆綁、放下、轉化,
直至心下豐足圓滿。
現代人對「情緒勒索」一詞大多不再陌生,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勒索你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當對方的反應與我們的預期不符,放大的感受,錯誤的認知,在在扭曲強化了種種情緒。
印度哲學裡一直有理智的「認知─情緒─行動」人生輪觀點,因為理性的認知到事物與情緒的面貌,可以為我們的心帶來平靜與專注,幫助我們採取更貼近真實且有利於自己的行動。
複雜的人際問題,也能以印度哲學的思維來解決與回應,因為不論外在問題為何,我們都可以往內轉換想法,鬆綁被自己勒索的情緒、被自我綁架的認知,用更寬闊的觀點與心境,化解人生難題。
印度哲學的思維練習,不只是訓練我們保持理性,感到內在平靜,
也在於瓦解我們解決問題時會有的恐懼感受與諸多想像。
當我們能看出自己主觀認知上的錯誤,
對客觀現實有更貼近的認識,
就能戰勝人類天性之中思考節能又悲觀的本能,
從生存模式轉為真正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上。
本書揭示了從正常的感受,到扭曲的情緒之間,會經歷的三種歷程。
認知到這樣的過程,就像是為你和你的心提供了「你不需要這樣想」的靜心解方。
而印度哲學「如實」的思維練習,則從每一天遇到的問題開始,不再像過去一樣,以為自己一定得這樣想、那樣做,最終能讓你的思想更符合現實,遠離斷見與常見的認知陷阱。
本書特色
◎繼《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之後,90後、熟悉漢藏梵英四種語言的佛教學者,及「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再一創新力作:以印度哲學解析現代人被自我認知綁架,而無法活出快樂自由自主的生命。
◎獨特印度哲學觀:相較於西方科學與世界觀,看待情緒問題的分科治學態度,本書依循印度哲學的傳統,以跨學科、多元世界觀的概念,討論情緒如何構成、被扭曲、誤解,包括對事件的起因、本質、結果的探討與看法。
◎提出自我認知謬誤的新觀點:比如,對於「情緒勒索」新解──看出是情緒勒索,還不夠;真正勒索你情緒的,是你的預期與結果落差;情緒勒索你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名人推薦
田定豐 種子音樂創辦人/作家
吳淡如 作家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誠摯推薦
我們常被慣性思考侷限了人生的可能,也漸漸失去了認識自己的機會。
透過仁謙這本新書有系統的思維解構和實例印證之下,讓我們有機會省思各種情緒影響行動的來龍去脈,而能徹底還原自己的本來面目。──田定豐,種子音樂創辦人/ 作家
內容簡介
繼《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之後
又一創新力作
人有聚焦負面的天性,看事情往往會「你們都有,我卻沒有」;
人有思考節能的天性,總是「一因論」,上演想法私奔效應;
人有腦補劇情的天性,經常憑空講出非真相的故事;
人有未來不可測的悲觀天性,帶有不可能改變的末日感……
面對人的諸般天性,作者透過印度哲學的洞見和覺察練習,
帶領我們一層層遠離斷見、跳脫認知陷阱,活出生命大智慧。
印度哲學的人生輪觀點,
帶我們從清晰的「認知─情緒─行動」環節,
不斷向內鬆綁、放下、轉化,
直至心下豐足圓滿。
現代人對「情緒勒索」一詞大多不再陌生,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勒索你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當對方的反應與我們的預期不符,放大的感受,錯誤的認知,在在扭曲強化了種種情緒。
印度哲學裡一直有理智的「認知─情緒─行動」人生輪觀點,因為理性的認知到事物與情緒的面貌,可以為我們的心帶來平靜與專注,幫助我們採取更貼近真實且有利於自己的行動。
複雜的人際問題,也能以印度哲學的思維來解決與回應,因為不論外在問題為何,我們都可以往內轉換想法,鬆綁被自己勒索的情緒、被自我綁架的認知,用更寬闊的觀點與心境,化解人生難題。
印度哲學的思維練習,不只是訓練我們保持理性,感到內在平靜,
也在於瓦解我們解決問題時會有的恐懼感受與諸多想像。
當我們能看出自己主觀認知上的錯誤,
對客觀現實有更貼近的認識,
就能戰勝人類天性之中思考節能又悲觀的本能,
從生存模式轉為真正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上。
本書揭示了從正常的感受,到扭曲的情緒之間,會經歷的三種歷程。
認知到這樣的過程,就像是為你和你的心提供了「你不需要這樣想」的靜心解方。
而印度哲學「如實」的思維練習,則從每一天遇到的問題開始,不再像過去一樣,以為自己一定得這樣想、那樣做,最終能讓你的思想更符合現實,遠離斷見與常見的認知陷阱。
本書特色
◎繼《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之後,90後、熟悉漢藏梵英四種語言的佛教學者,及「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再一創新力作:以印度哲學解析現代人被自我認知綁架,而無法活出快樂自由自主的生命。
◎獨特印度哲學觀:相較於西方科學與世界觀,看待情緒問題的分科治學態度,本書依循印度哲學的傳統,以跨學科、多元世界觀的概念,討論情緒如何構成、被扭曲、誤解,包括對事件的起因、本質、結果的探討與看法。
◎提出自我認知謬誤的新觀點:比如,對於「情緒勒索」新解──看出是情緒勒索,還不夠;真正勒索你情緒的,是你的預期與結果落差;情緒勒索你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名人推薦
田定豐 種子音樂創辦人/作家
吳淡如 作家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誠摯推薦
我們常被慣性思考侷限了人生的可能,也漸漸失去了認識自己的機會。
透過仁謙這本新書有系統的思維解構和實例印證之下,讓我們有機會省思各種情緒影響行動的來龍去脈,而能徹底還原自己的本來面目。──田定豐,種子音樂創辦人/ 作家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熊仁謙
90後,青年時期遊學於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地,研究印度哲學、佛學、宗教學、語言學。
2013年返台投入傳統佛學教育工作,2016年開設「快樂大學」YouTube頻道,超越十萬人訂閱。
現任解脫協會理事長、快樂大學品牌負責人,以筆名「羅卓仁謙」推廣佛學科普,「熊仁謙」介紹在生活中實用的印度哲學。
著有:《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辯經‧理性的浪漫: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辯經‧辨人生:羅卓仁謙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FB:熊仁謙 www.facebook.com/kumasmokshah/
熊仁謙
90後,青年時期遊學於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地,研究印度哲學、佛學、宗教學、語言學。
2013年返台投入傳統佛學教育工作,2016年開設「快樂大學」YouTube頻道,超越十萬人訂閱。
現任解脫協會理事長、快樂大學品牌負責人,以筆名「羅卓仁謙」推廣佛學科普,「熊仁謙」介紹在生活中實用的印度哲學。
著有:《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辯經‧理性的浪漫: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辯經‧辨人生:羅卓仁謙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
FB:熊仁謙 www.facebook.com/kumasmokshah/
內容目錄
目錄
自序 升高人生視角,讓情緒更有深度與暖度
序章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自己
「知道原因」跟「解決問題」,其實是兩回事,
識出了情緒勒索,只是起點;
認知到勒索你情緒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才能從錯誤的思維中得到釋放。
了解扭曲、加工情緒的過程,從中改變舊有的思考習慣。
識出了情緒勒索,然後呢?
錯在我,表達了自我?
正因為「你在意」,他人才得以情緒勒索你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賽利格曼教授和他無助的小狗
越想找出「一個」原因,生出越多新問題
情緒勒索你的人,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
預期感讓現代人渴望越多,越匱乏
悲觀天性是生存優勢,亦是生活劣勢
愛講故事,自尋煩惱
一個不小心,成了自己情緒的糾察隊
恐懼使我們對情緒的認知變單薄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不再以直覺之心做出判斷
第一章 還給情緒本來面目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又為什麼扭曲情緒?
印度哲學認為,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再正常不過,
然而,單純的「感受」經過扭曲加工,變成了「情緒」,
又帶來了「行動」,一發生問題,就想做些什麼,用行動不斷彌補,
卻發現再怎樣努力,預期感與結果的落差越來越大,
也回復不了原來的模樣……
唯有認知到扭曲加工的過程如何運作,才能看到解決問題的契機。
人類天性在意「感受」,而非「現實」
損失感受到的痛苦,遠大於得到的喜悅
「感受」只是單純反應,「情緒」才會讓你「付諸行動」
再怎麼補償,也無法回復本來樣貌
聚焦負面
強化──末日感
陳述故事
情緒遺毒,讓你一有不滿,就非得做些什麼
只能這麼做,其他方法都沒用?情緒遺毒的強烈排他性
抓癢很舒爽,但永遠比不上不癢時舒服
假性解決問題,只會弱化理性思考力
信念復信念,產生無限損失感
讓情緒回歸本來樣貌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開啟理智,正確地認識起因、當下、結果
第二章 重新聚焦,找到未來多元可能性
同樣的事件,
感受不同,聚焦面向不同,就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看清現代社會「匱乏感」
如何毒化你聚焦事物多元面向的能力。
瓦解我們對結果不現實的期待,
以新的行動,建立新的認知。
人類天性關注負面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就好了嗎?
向前付諸行動,不忘向後觀看自己
結果是中性的,不能期待只有好,沒有壞
用主觀照亮他人,卻照不見自己的盲點
一切只是「你以為」,我們其實從未真正思考過
創造理智的「認知─情緒─行動」人生輪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一切只是戲論
第三章 弱化末日感,看見當下事物如實模樣
每當事情發生的時候,
「不會改變」「不會變好」
會讓我們以為末日將至,甚至退縮不前。
理解「得」與「失」會同時發生的事實,
扭轉忽略了「得」、只看到「失」的舊思維,
接受並貼近事物「如實」的樣子。
人類天性悲觀
未來當真不會改變,也不會變好?其實是對變化的敏銳度不足
對未來的認知維度太窄又太短
對抗大腦思考節能的天性
為「悲觀」找一位旗鼓相當的對手
提高對「得」的認知敏感度
將關注焦點從「別人」身上,轉向「過去的自己」
多了些得,也多了些失;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成為理性樂觀派
第四章 停止陳述,貼近真實人生故事版本
人天生愛說故事,
又只能說出「因為……所以……」,
過於簡化了問題。
停止在情緒上打轉,多想「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建立多因論世界觀,
就此鬆綁激情、緊繃、衝動的扭曲情緒。
處理事情的三種錯誤心態:歸因環境、不夠努力、能力不足
人類天性愛說故事
問題不是「想太多」,而是我們「想太少」
為現在的諸多困境,找一個過去的原因
你對自我的認知,左右陳述內容好壞
私奔效應:以為遇事不順,只要逃離單一原因就好
鬆綁對一因論的執念
多因論的世界觀,才是真正的尊重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掌握因,得出你想要的果
自序 升高人生視角,讓情緒更有深度與暖度
序章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自己
「知道原因」跟「解決問題」,其實是兩回事,
識出了情緒勒索,只是起點;
認知到勒索你情緒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才能從錯誤的思維中得到釋放。
了解扭曲、加工情緒的過程,從中改變舊有的思考習慣。
識出了情緒勒索,然後呢?
錯在我,表達了自我?
正因為「你在意」,他人才得以情緒勒索你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賽利格曼教授和他無助的小狗
越想找出「一個」原因,生出越多新問題
情緒勒索你的人,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
預期感讓現代人渴望越多,越匱乏
悲觀天性是生存優勢,亦是生活劣勢
愛講故事,自尋煩惱
一個不小心,成了自己情緒的糾察隊
恐懼使我們對情緒的認知變單薄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不再以直覺之心做出判斷
第一章 還給情緒本來面目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又為什麼扭曲情緒?
印度哲學認為,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再正常不過,
然而,單純的「感受」經過扭曲加工,變成了「情緒」,
又帶來了「行動」,一發生問題,就想做些什麼,用行動不斷彌補,
卻發現再怎樣努力,預期感與結果的落差越來越大,
也回復不了原來的模樣……
唯有認知到扭曲加工的過程如何運作,才能看到解決問題的契機。
人類天性在意「感受」,而非「現實」
損失感受到的痛苦,遠大於得到的喜悅
「感受」只是單純反應,「情緒」才會讓你「付諸行動」
再怎麼補償,也無法回復本來樣貌
聚焦負面
強化──末日感
陳述故事
情緒遺毒,讓你一有不滿,就非得做些什麼
只能這麼做,其他方法都沒用?情緒遺毒的強烈排他性
抓癢很舒爽,但永遠比不上不癢時舒服
假性解決問題,只會弱化理性思考力
信念復信念,產生無限損失感
讓情緒回歸本來樣貌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開啟理智,正確地認識起因、當下、結果
第二章 重新聚焦,找到未來多元可能性
同樣的事件,
感受不同,聚焦面向不同,就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看清現代社會「匱乏感」
如何毒化你聚焦事物多元面向的能力。
瓦解我們對結果不現實的期待,
以新的行動,建立新的認知。
人類天性關注負面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就好了嗎?
向前付諸行動,不忘向後觀看自己
結果是中性的,不能期待只有好,沒有壞
用主觀照亮他人,卻照不見自己的盲點
一切只是「你以為」,我們其實從未真正思考過
創造理智的「認知─情緒─行動」人生輪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一切只是戲論
第三章 弱化末日感,看見當下事物如實模樣
每當事情發生的時候,
「不會改變」「不會變好」
會讓我們以為末日將至,甚至退縮不前。
理解「得」與「失」會同時發生的事實,
扭轉忽略了「得」、只看到「失」的舊思維,
接受並貼近事物「如實」的樣子。
人類天性悲觀
未來當真不會改變,也不會變好?其實是對變化的敏銳度不足
對未來的認知維度太窄又太短
對抗大腦思考節能的天性
為「悲觀」找一位旗鼓相當的對手
提高對「得」的認知敏感度
將關注焦點從「別人」身上,轉向「過去的自己」
多了些得,也多了些失;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成為理性樂觀派
第四章 停止陳述,貼近真實人生故事版本
人天生愛說故事,
又只能說出「因為……所以……」,
過於簡化了問題。
停止在情緒上打轉,多想「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建立多因論世界觀,
就此鬆綁激情、緊繃、衝動的扭曲情緒。
處理事情的三種錯誤心態:歸因環境、不夠努力、能力不足
人類天性愛說故事
問題不是「想太多」,而是我們「想太少」
為現在的諸多困境,找一個過去的原因
你對自我的認知,左右陳述內容好壞
私奔效應:以為遇事不順,只要逃離單一原因就好
鬆綁對一因論的執念
多因論的世界觀,才是真正的尊重
‧走出自我誤解的迷局:掌握因,得出你想要的果
ISBN: 97820190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