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係以太陽花學運促成2014年九合一選舉,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為開端,從施政的角度探討公共管理與公共治理的差異,並從治理的面向觀察兩岸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全書共九大章,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名著觀點的政治經濟角度,說明制度的重要涵義及比較,以及從公民治理的概念與公民治理的政策分析,接續兩岸關係歷史的回顧以及從理論角度分析兩岸關係的消長,及從兩岸治理的模式做比較,最後從制度的面向分析兩岸關係並討論兩岸關係的前景。
著者係從權力的觀點分析,認為兩岸關係的治理應從地方治理開始,以及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兩岸制度的差異,並引用Elinor Ostrom之IAD(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架構及Jurgen 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審議民主的概念,做為本論著之政策分析的基礎。
著者係從權力的觀點分析,認為兩岸關係的治理應從地方治理開始,以及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兩岸制度的差異,並引用Elinor Ostrom之IAD(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架構及Jurgen 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審議民主的概念,做為本論著之政策分析的基礎。
作者簡介
曾玉祥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博士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
曾任
. 2010~2018,高雄市第一、二屆仁武區里長
著作
.〈M型組織與多中心結構之比較:以地方推動BOT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2010年,第50期,頁81-105。(與汪明生合著)
.〈地方建設BOT治理模式之績效研究:治理結構之觀點〉,《公共行政學報》,2011年,第38期,頁49-73。(與汪明生合著)
〈Elinor Ostrom公民治理觀之研究:以BOT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14年,第15卷第2期。(與汪明生合著)
.《交易成本之地方建設跨部門治理研究:兼論跨域分析模型之決策》,2015年,德國薩爾布呂肯市(Saarbrucken):金琅學術出版社。
學歷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博士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
曾任
. 2010~2018,高雄市第一、二屆仁武區里長
著作
.〈M型組織與多中心結構之比較:以地方推動BOT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2010年,第50期,頁81-105。(與汪明生合著)
.〈地方建設BOT治理模式之績效研究:治理結構之觀點〉,《公共行政學報》,2011年,第38期,頁49-73。(與汪明生合著)
〈Elinor Ostrom公民治理觀之研究:以BOT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14年,第15卷第2期。(與汪明生合著)
.《交易成本之地方建設跨部門治理研究:兼論跨域分析模型之決策》,2015年,德國薩爾布呂肯市(Saarbrucken):金琅學術出版社。
內容目錄
序言∕曾玉祥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太陽花學運與政權更替
一、太陽花學運之事件背景
二、太陽花學運發生之原因
三、政權更替與施政管理
四、臺北大巨蛋BOT之探討
五、以臺北大巨蛋停工分析管理之失靈
六、臺北大巨蛋停工對公共利益的反省
七、施政管理與治理施政之不同
第二節 治理之概念
一、治理的由來
二、治理的特性
三、治理的假設
四、治理概念之演進
五、治理的定義
六、治理之分類
七、治理概念的不同詮釋
八、治理之權威解構
九、傳統治理與現代治理之比較
十、治理模型的假定條件
十一、治理的失靈
十二、善治之概念及因素
十三、公部門之績效衡量:善治
第三節 全球化與地方治理
一、全球化的概念
二、全球化對世界之影響
三、全球化與地方治理
四、地方治理的概念
五、多層次治理之概念
六、政府治理與地方治理之比較
七、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第四節 全球治理與兩岸關係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
二、全球治理之必要性
三、全球治理之主體
四、全球治理之特徵
五、兩岸關係的變遷
六、全球治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第五節 研究方法:制度分析
一、制度之定義
二、制度之重要性及功能
三、制度的影響力
四、制度之分類
五、制度分析之概念
六、制度分析之分類
七、兩岸關係治理之制度分析
第二章 制度分析模型
第一節 Arrow模型
第二節 Simon模型
一、對理性的重新表述
二、對新制度主義的影響
第三節 Coase模型
一、Coase定理的概念
二、政策分析之要素
第四節 Buchanan模型
一、公共選擇理論
二、尋租模型
三、憲政經濟學
第五節 North模型
一、制度變遷理論
二、經濟成長與政治自由的關係
三、經濟成長與憲政民主的關係
第六節 Williamson模型
一、交易成本之概念
二、交易成本之分類
三、交易成本之經濟架構
第七節 Ostrom模型
一、自治治理(self-governance)理論
二、制度的單一化轉向制度的多元化
第八節 各模型之評論
一、各模型之比較
二、評論
第三章 公民治理之政策分析
第一節 公民治理之概念
一、公民社會重建之原因
二、公民治理之概念
三、公民治理之理論
四、公民治理之審議民主理論
五、公民治理之發展
第二節 公共論壇之實證
一、衡量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驗證
第三節 新公民運動之比較
一、民主化的第三波、第四波
二、共識民主與多數民主的不同
三、新公民運動之概念
四、臺灣新公民運動之緣起
五、臺灣新公民運動之比較
六、風險評估之比較
第四節 政策分析之概念
一、政策分析之概念
二、政策分析之過程
三、政策制定之步驟
四、政策分析之模型
第五節 政策工具的選擇
一、政策工具選擇的決定因素
二、政策工具的分類
三、政策工具選擇的綜合模型
第六節 制度性之政策分析
一、IAD模型
二、外生變數
三、獨立變項
四、結果評估
第七節 決策判斷分析之模式
一、決策分析之模式
二、判斷分析之模式
第八節 決策判斷之風險評估
一、直覺預測之偏差和校正
二、展望理論之分析
第九節 馬政府兩岸政策之分析
一、兩岸政策與民眾反應之決策判斷比較
二、馬習會後民眾反應之決策與判斷比較
第四章 兩岸關係之背景
第一節 國共互動之回顧
一、國共之對抗與合作
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敗之原因
三、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敗之反省
四、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啟示
五、兩岸之分治
第二節 兩岸的主權爭議
一、主權論之概念
二、臺灣主權之法律定位
三、兩岸主權論之文獻
四、中共政府對主權之看法
五、臺灣政府對主權之看法
六、外交部對臺灣法律定位之說明
七、兩岸對「中華民國」問題之論述比較
八、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產生
九、「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歷程
第三節 「一國兩區」與「九二共識」
一、「一國兩區」之意義
二、「九二共識」之分析
三、「一中同表」之內涵
第四節 臺灣民意之統獨爭議
一、臺灣面臨之統獨爭議
二、小結
三、兩岸關係之文獻回顧
第五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理論
第一節 統一理論之比較
一、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
二、分裂國家模式(divided-nation model)
三、大小政治實體模式
第二節 戰略三角理論
一、戰略三角理論的概念
二、戰略三角理論的運用
三、戰略三角可能的變化
四、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第三方影響
五、臺灣的三角戰略
六、兩岸戰略並非零和遊戲
七、戰略專家的印證
第三節 權力轉移理論
一、權力轉移的概念
二、權力轉移的癥兆
三、權力轉移的變數
四、臺灣之因應
五、美國重返亞太對臺灣之影響
第四節 地緣戰略理論
一、臺灣之戰略地位
二、臺灣戰略地位之演變
三、臺灣地緣戰略政策
四、臺灣在中美角力中的角色
五、中國的臺灣難題
第六章 兩岸關係治理模式之比較
第一節 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一、兩德模式之內涵
二、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三、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適用
四、兩德模式可借鏡之處
第二節 兩韓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第三節 歐盟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一、歐盟模式之歷史背景及動機
二、歐盟之概念
三、歐盟機構的權限
四、歐盟與主權國家之同異
五、歐盟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第四節 邦聯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一、邦聯與一國兩制之比較
二、邦聯與坦桑尼亞模式之比較
三、邦聯的缺點
第五節 聯邦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一、聯邦之概念
二、聯邦之特性
三、聯邦之優缺點
四、聯邦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五、聯邦與坦桑尼亞模式的比較
六、聯邦與邦聯的比較
七、德國聯邦與歐盟的比較
第七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制度分析
第一節 兩岸之制度分析
一、AMOS之概念
二、交易成本模型
三、觀念架構
四、理論假說
五、兩岸制度之比較
第二節 路徑依賴分析:臺灣與香港為例
一、路徑依賴之現實意義
二、香港回歸之初始聲明
三、「一國兩制」在香港
四、路徑依賴與香港模式
五、路徑依賴理論觀點臺灣模式與香港模式之比較
第三節 兩岸關係之博弈分析
一、囚徒困境的概念
二、囚徒困境在兩岸關係的應用
第四節 兩岸關係之政策分析
一、兩岸制度性的政策分析模型
二、行動情勢結構
三、決策者模型
四、結果
五、兩岸關係有共識部分之調查
六、政策評估
七、政策執行
第五節 兩岸跨域治理之南南合作
一、跨域治理之概念
二、兩岸之社會發展階段
三、兩岸社會發展概況
四、兩岸跨域治理南南合作之執行
第八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前景
第一節 美國之一中政策
一、美國對國共內戰之立場
二、美、中關係之基礎
三、美國涉臺政策的不同看法
四、美、臺關係之基礎
五、美國「一中政策」之基礎
第二節 臺灣模式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一、臺灣模式之涵義
二、「一國兩制」之涵義
三、「一國兩制」之特性及實行上的困難
四、港澳和臺灣實施「一國兩制」背景條件之不同
五、臺灣模式與一國兩制的比較
第三節 兩岸關係之展望
一、兩岸分裂50年的歷史教訓
二、兩岸關係之模式
三、武力統一
四、和平統一
五、整合式統一
第九章 結論
一、兩岸關係之政策分析
二、兩岸關係之制度分析
三、兩岸關係之展望
四、兩岸關係的制度創新
參考書目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太陽花學運與政權更替
一、太陽花學運之事件背景
二、太陽花學運發生之原因
三、政權更替與施政管理
四、臺北大巨蛋BOT之探討
五、以臺北大巨蛋停工分析管理之失靈
六、臺北大巨蛋停工對公共利益的反省
七、施政管理與治理施政之不同
第二節 治理之概念
一、治理的由來
二、治理的特性
三、治理的假設
四、治理概念之演進
五、治理的定義
六、治理之分類
七、治理概念的不同詮釋
八、治理之權威解構
九、傳統治理與現代治理之比較
十、治理模型的假定條件
十一、治理的失靈
十二、善治之概念及因素
十三、公部門之績效衡量:善治
第三節 全球化與地方治理
一、全球化的概念
二、全球化對世界之影響
三、全球化與地方治理
四、地方治理的概念
五、多層次治理之概念
六、政府治理與地方治理之比較
七、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第四節 全球治理與兩岸關係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
二、全球治理之必要性
三、全球治理之主體
四、全球治理之特徵
五、兩岸關係的變遷
六、全球治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第五節 研究方法:制度分析
一、制度之定義
二、制度之重要性及功能
三、制度的影響力
四、制度之分類
五、制度分析之概念
六、制度分析之分類
七、兩岸關係治理之制度分析
第二章 制度分析模型
第一節 Arrow模型
第二節 Simon模型
一、對理性的重新表述
二、對新制度主義的影響
第三節 Coase模型
一、Coase定理的概念
二、政策分析之要素
第四節 Buchanan模型
一、公共選擇理論
二、尋租模型
三、憲政經濟學
第五節 North模型
一、制度變遷理論
二、經濟成長與政治自由的關係
三、經濟成長與憲政民主的關係
第六節 Williamson模型
一、交易成本之概念
二、交易成本之分類
三、交易成本之經濟架構
第七節 Ostrom模型
一、自治治理(self-governance)理論
二、制度的單一化轉向制度的多元化
第八節 各模型之評論
一、各模型之比較
二、評論
第三章 公民治理之政策分析
第一節 公民治理之概念
一、公民社會重建之原因
二、公民治理之概念
三、公民治理之理論
四、公民治理之審議民主理論
五、公民治理之發展
第二節 公共論壇之實證
一、衡量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驗證
第三節 新公民運動之比較
一、民主化的第三波、第四波
二、共識民主與多數民主的不同
三、新公民運動之概念
四、臺灣新公民運動之緣起
五、臺灣新公民運動之比較
六、風險評估之比較
第四節 政策分析之概念
一、政策分析之概念
二、政策分析之過程
三、政策制定之步驟
四、政策分析之模型
第五節 政策工具的選擇
一、政策工具選擇的決定因素
二、政策工具的分類
三、政策工具選擇的綜合模型
第六節 制度性之政策分析
一、IAD模型
二、外生變數
三、獨立變項
四、結果評估
第七節 決策判斷分析之模式
一、決策分析之模式
二、判斷分析之模式
第八節 決策判斷之風險評估
一、直覺預測之偏差和校正
二、展望理論之分析
第九節 馬政府兩岸政策之分析
一、兩岸政策與民眾反應之決策判斷比較
二、馬習會後民眾反應之決策與判斷比較
第四章 兩岸關係之背景
第一節 國共互動之回顧
一、國共之對抗與合作
二、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敗之原因
三、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敗之反省
四、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啟示
五、兩岸之分治
第二節 兩岸的主權爭議
一、主權論之概念
二、臺灣主權之法律定位
三、兩岸主權論之文獻
四、中共政府對主權之看法
五、臺灣政府對主權之看法
六、外交部對臺灣法律定位之說明
七、兩岸對「中華民國」問題之論述比較
八、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產生
九、「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歷程
第三節 「一國兩區」與「九二共識」
一、「一國兩區」之意義
二、「九二共識」之分析
三、「一中同表」之內涵
第四節 臺灣民意之統獨爭議
一、臺灣面臨之統獨爭議
二、小結
三、兩岸關係之文獻回顧
第五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理論
第一節 統一理論之比較
一、整合理論(integration theory)
二、分裂國家模式(divided-nation model)
三、大小政治實體模式
第二節 戰略三角理論
一、戰略三角理論的概念
二、戰略三角理論的運用
三、戰略三角可能的變化
四、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第三方影響
五、臺灣的三角戰略
六、兩岸戰略並非零和遊戲
七、戰略專家的印證
第三節 權力轉移理論
一、權力轉移的概念
二、權力轉移的癥兆
三、權力轉移的變數
四、臺灣之因應
五、美國重返亞太對臺灣之影響
第四節 地緣戰略理論
一、臺灣之戰略地位
二、臺灣戰略地位之演變
三、臺灣地緣戰略政策
四、臺灣在中美角力中的角色
五、中國的臺灣難題
第六章 兩岸關係治理模式之比較
第一節 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一、兩德模式之內涵
二、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三、兩德模式與兩岸模式之適用
四、兩德模式可借鏡之處
第二節 兩韓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第三節 歐盟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一、歐盟模式之歷史背景及動機
二、歐盟之概念
三、歐盟機構的權限
四、歐盟與主權國家之同異
五、歐盟模式與兩岸模式之比較
第四節 邦聯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一、邦聯與一國兩制之比較
二、邦聯與坦桑尼亞模式之比較
三、邦聯的缺點
第五節 聯邦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一、聯邦之概念
二、聯邦之特性
三、聯邦之優缺點
四、聯邦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五、聯邦與坦桑尼亞模式的比較
六、聯邦與邦聯的比較
七、德國聯邦與歐盟的比較
第七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制度分析
第一節 兩岸之制度分析
一、AMOS之概念
二、交易成本模型
三、觀念架構
四、理論假說
五、兩岸制度之比較
第二節 路徑依賴分析:臺灣與香港為例
一、路徑依賴之現實意義
二、香港回歸之初始聲明
三、「一國兩制」在香港
四、路徑依賴與香港模式
五、路徑依賴理論觀點臺灣模式與香港模式之比較
第三節 兩岸關係之博弈分析
一、囚徒困境的概念
二、囚徒困境在兩岸關係的應用
第四節 兩岸關係之政策分析
一、兩岸制度性的政策分析模型
二、行動情勢結構
三、決策者模型
四、結果
五、兩岸關係有共識部分之調查
六、政策評估
七、政策執行
第五節 兩岸跨域治理之南南合作
一、跨域治理之概念
二、兩岸之社會發展階段
三、兩岸社會發展概況
四、兩岸跨域治理南南合作之執行
第八章 兩岸關係治理之前景
第一節 美國之一中政策
一、美國對國共內戰之立場
二、美、中關係之基礎
三、美國涉臺政策的不同看法
四、美、臺關係之基礎
五、美國「一中政策」之基礎
第二節 臺灣模式與中共模式之比較
一、臺灣模式之涵義
二、「一國兩制」之涵義
三、「一國兩制」之特性及實行上的困難
四、港澳和臺灣實施「一國兩制」背景條件之不同
五、臺灣模式與一國兩制的比較
第三節 兩岸關係之展望
一、兩岸分裂50年的歷史教訓
二、兩岸關係之模式
三、武力統一
四、和平統一
五、整合式統一
第九章 結論
一、兩岸關係之政策分析
二、兩岸關係之制度分析
三、兩岸關係之展望
四、兩岸關係的制度創新
參考書目
ISBN: 978986976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