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 | 拾書所

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

$ 342 元 原價 342
內容簡介


台灣的原住民,在語言文化、人群分布與網絡連結上,和太平洋海域上眾多島嶼一樣,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ingustic Family)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大約在距今7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在台灣住居。他們分散在溪流下游到河口或海岸地區,建立小型聚落,並逐漸朝平原內部、淺山丘陵或東部地區移動,形成更廣泛的分布,慢慢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社會文化。

然而,當台灣以Formosa之名,捲入世界經濟體系,原住民作為本島主人的時代,便逐漸消逝,再也不能復返。

當新宗教隨著傳教士到來、當國家力量介入既有的治理規範、當部族因遷徙而開拓新領地……由外在至內在的變化,如何影響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台灣被納入國家的管轄後,不同的政權與統治策略,又帶給原住民什麼樣的衝擊?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著眼於台灣史脈絡中的原住民族群體,書寫了這部貫串各時代的原住民族變遷史。從不同時期的稱呼,到族群遷徙、生活變化的相關研究,她試圖用更寬廣的視野,描述台灣原住民族漫長而豐富的歷史發展。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 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規畫,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協力推動,玉山社編印完成的《典藏台灣史》第二冊。
◎ 第一本台灣原住民史總論。
◎ 以時間和區域發展為主軸,突破針對單一部族、單一事件的限制,述說從史前到戰後,不同階段的原住民發展和治理。
◎ 避免以漢人作為歷史書寫主題的侷限,看見台灣史另一個面向。

作者簡介


詹素娟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原住民史、族群史、區域研究與史學理論。
相關論著甚多,如〈從「山胞」到「民族」:臺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與族群意識變遷(1945-2000)〉、〈國家的空間建構:以日治時期的賽夏族為例〉,並編有《舊文獻‧新發現:台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山海尋跡:臺灣原住民族文獻選介》等書。

內容目錄


總序 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歷史論述
前言
第一章 島嶼臺灣的原住民族
第一節 南島語大家庭
第二節 17世紀外人的認識
第三節 原住民族分類史
第二章 平埔族群的國家經驗
第一節 以「社」為治
第二節 對抗或合作──國家治理的強化
第三節 土地流失與劃界政治
第三章 島內大遷徙
第一節 來宜蘭‧去花東
第二節 前進埔里
第三節 國境之南‧後山新鄉
第四章 改宗基督教
第一節 崇信聖母──萬金天主堂
第二節 敬拜上帝的熟番部落
第三節 偕牧師與噶瑪蘭
第五章 從界外樂土到國家遭逢
第一節 秀姑巒溪口的阿美族社會
第二節 「開山撫番」與重大衝突
第六章 帝國的凝視
第一節 日本人的調查與認識
第二節 形塑「蕃地」
第三節 人口概況
第七章 夾縫中的「帝國臣民」
第一節 「熟蕃」治理
第二節 「平地蕃」的特殊處境
第八章 「蕃地」統治
第一節 「理蕃」面面觀
第二節 山地交易
第三節 「蕃人保留地」的形成
第九章 對抗與轉折
第一節 重大歷史事件
第二節 後霧社事件的治理
第十章 殖民現代性下的善與惡
第一節 近代原住民教育
第二節 青年團與菁英養成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軍事動員
第十一章 「民國」的「國民」
第一節 接收關鍵期
第二節 「山地行政」的展開
第三節 身分差異與族別變化
第十二章 從封鎖到開放
第一節 山地控管
第二節 保留地政策與土地問題
第十三章 外力衝擊與社會變化
第一節 基督宗教與原住民
第二節 都市原住民
第三節 「原運」的發生與影響

ISBN: 9789862942307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