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生病血液要乾淨(疾病是大自然的內部清潔) | 拾書所

不想生病血液要乾淨(疾病是大自然的內部清潔)

$ 252 元 原價 252
內容簡介


可怕的病痛從來沒有折磨我們!
你會生病,
是為了排除血液中的毒素!

★血液積毒是所有疾病的原因:疾病是由於外在刺激,然而再因血液積毒而擴大。  
★體質衰弱是血液積毒的元凶:體質衰弱阻塞身體的正常排除作用,造成毒素滯留體內。
★神經能量不足會體質衰弱:每一個作用於身體的事件都會消耗能量,現代生活的沉重負荷加速神經能量的耗盡。

  「有25年的時間我使用藥物,但後來的35年我不使用藥物。」
  提爾頓醫師被譽為「體內淨化教父」(God Father of Cleansing),是替代醫療、另類療法的先驅,但也被美國醫學界砲轟是施行騙術的庸醫!雖然,從微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生理學等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些爭議及時代代溝,但他的理論影響後世的排毒、斷食理念很多,在另類療法史中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而其對病因的省思和思維,仍有當代值得參考的價值。  

血液不積毒,就不會有疾病
  人體有自潔、自癒的能力,是完美的健康專家,但當這位專家的負擔過重了,還是會垮掉。我們會因為飲食、情緒、工作、生活習慣而產生、接觸或攝入各種毒素,而人體會有正常產生的神經能量:當神經能量正常時,毒素會很快地從血液中被排除;當神經能量因各種原因而被浪費掉時,身體就會虛弱無力,使排除作用受阻,導致毒素滯留而形成「血液積毒症」。
  疾病,正是毒素累積超過身體所能容忍的程度,而嘗試著要排除毒素──所有的疾病爆發,都是「血液毒素危機」,是毒素在許多不同部位被排除的現象。一旦毒素被消減到人體的容忍點以下,疾病就會「消失」。然而,疾病「並沒有被治癒」,只要病因(讓體質衰弱的壞習慣)沒有戒掉,毒素就會繼續累積,直到超過身體的承受,危機便會再度浮現。

我們都把疾病和症狀搞混了
  醫學定義出不同名字的疾病,讓我們有一種錯覺,以為疾病有成千上百種。但提爾頓醫師認為,真正的疾病只有一種,那就是「血液積毒症」,只是會隨著所牽涉的不同組織、器官而產生差異,如果因此而把這些不同症狀視為不同疾病並施以不同的療法,反而容易讓各種病痛反覆出現。

◎當環境和個人習慣耗盡能量的速度比更新能量還快,疾病就會開始顯現。
◎「致命」細菌本身並不致命,對細菌和寄生菌來說,寄生在健康的人身上反而是害它們自己。
◎恐懼的傷害性,比造成血液積毒症的任何一個原因都還要嚴重千百倍。
◎癌症是經年累月的濫用「滋養物」,並年復一年的排除作用失常而造成的。
◎想要擺脫世人所謂的疾病,就要先擺脫血液積毒症──人在血液積毒症狀態最容易「生病」。

讓自己生一場舒服的病
  疾病是大自然正盡力地在幫助身體擺脫毒素──提爾頓醫師認為,驅除疾病和復元的力量,都存在於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自癒力,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人天生的自癒力不受阻礙的發揮作用。所以,生病時最好的做法就是「休養生息」和適當的「觀察性等待」,當你在渡過排毒危險期而康復後,就會發自內心的說:「我生了一場舒服的病。」

◎你以為某些特殊飲食能治療疾病,其實飲食或食物並不會治癒任何疾病。
◎過度依賴藥物也很危險,反而會妨礙身體的自我排毒作用。
◎讓我們五體恢復健康的方法,就是停止累積病痛的行為,然後我們的潛意識自會清理內務。
◎生病時,藥物、進食、恐懼和不停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會妨礙人體的毒素排除作用。
◎生病

作者簡介


約翰?亨利?提爾頓(John Henry Tilden,1851.01.21?1940.09.01)

美國另類療法、替代醫療先驅,因其對藥劑學的批評,以及他以「血液積毒症」解釋疾病的理論而聞名。
因為懷疑藥物的療效及其所對人體的傷害,提爾頓轉而支持預防性醫療保健,並出版月刊分享他的理論。1926年,提爾頓出版《不想生病,血液要乾淨!》,以解釋疾病的「真正原因」,他的理念影響許多另類療法的專家對排毒的看法,例如著有《食物是最好的醫藥》知名食療法醫師亨利?G?畢勒(Henry G. Bieler)、整體健康之父柏納德?詹森(Bernard Jensen)、《全臺第一本神奇的黏土療法入門指南》作者瑞恩?尼辛斯基(Ran Knishinsky)、《長壽的祕密或如何活三個世紀》作者戈達德?E?戴蒙德(Goddard E. Diamond)……等等。

ISBN: 9789869700689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