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 拾書所

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 675 元 原價 675
內容簡介


唯有推行自由主義所蘊含的典章制度與思想文化,才能使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百姓才能真正生活在一個合理、合乎人道、可以舒展性靈的,人間秩序中

林毓生特別關心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過去失敗的歷史原因檢討,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如何發展,並探討左右兩派意識形態對大陸與台灣社會的影響。
自1979年完成對於「中國意識的危機」之系統分析並出版專著以後,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解決「中國意識的危機」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林毓生稱之為:作為導向理念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關於它的思考,以及建立此一理念所需做的奠基工作,即呈現於《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一書中。
全書分六部分及附錄,收文33篇,充分展現林毓生於深思中完成「中國意識的危機」與「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系統分析之成果。

作者簡介


林毓生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系教授。著有: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中譯為《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並有日、韓文等譯本)、《思想與人物》、《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理念與實踐》等。


內容目錄



從公民社會、市民社會與「現代的民間社會」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發展
「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


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中式馬列主義與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
史華慈思想史學的意義
魯迅個人主義的性質與涵義──兼論「國民性」問題
「問題與主義」論辯的歷史意義
「五四思想」強勢意識形態化的原因與後果──對於五四時期思想啟蒙運動的再認識──為紀念「五四」七十週年而作
殷海光先生闡釋民主的歷史意義與中國民主理論發展的前景
東歐巨變在世界思想史上的意義
從「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係談文化變遷的不同模式


自由、民主與人的尊嚴──兼論責任倫理
一位知識貴族的隕落──敬悼海耶克先生
自由不是解放──海耶克的自由哲學
關於海耶克、胡適與「思想先行」──與胡平的通信


關於《中國意識的危機》──答孫隆基
〈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辯證〉閱後
質疑三問──與李澤厚商榷


1950年代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殷海光先生對我的影響
平心靜氣論胡適──對於他所堅持的自由主義的立場以及他所謂「民主政治是幼稚園的政治」、「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與「全盤西化」的評析
胡適與殷海光性格的比較與評析


略論道德與思想意圖的謬誤
為什麼在中國實行民主是如此艱難?──以台灣薄弱的社會力量為例
自由主義者的悲觀──略論1989北京學運與中國民主前途
「六四」天安門悲劇的涵義──林毓生教授訪談錄
共產文化下的文字障
敬悼民主運動先驅者傅正先生
王作榮先生〈誰來轉移社會風氣──政府官員、知識分子無可逃避的責任〉書後──兼論「民間社會」如何成長
評丁學良〈改革十年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影響〉
試圖貫通於熱烈與冷靜之間──略述我的治學緣起

附錄
附錄一 五四運動及其當前的意義史華慈╱著;錢永祥╱譯
附錄二 真空、烏托邦與民族主義──試論中國反傳統主義的「林毓生分析範式」╱蘇曉康
附錄三 關於「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文化的內在困境」對話錄╱梁燕城、林毓生
附錄四 從陳水扁當選看台灣民主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再論作為政治家條件的「責任倫理」╱詹光華、林毓生

ISBN: 9789570852981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