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 拾書所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 435 元 原價 435
內容簡介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因為「九一一事件」而廣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長期以來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譯為「聖戰」,從而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相關伊斯蘭書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並不等於中文的「聖戰」一事,已漸漸為人所認知。不過,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從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穆斯林又會在什麼時候拿起「劍」而戰鬥?而我們心中屬於刻板印象的「聖戰」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讀者並不清楚。

為了解決當代對伊斯蘭的普遍誤解,伊斯蘭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書作者小山泰教授,從七世紀穆罕默德夜半出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及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領讀者暢遊於伊斯蘭的歷史和思想史。作者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蘭這種新型態帝國在「空白地帶」發生和演變的獨特歷史,才能夠解讀「吉哈德」一詞原初的意義與至今的流變。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型態帝國!
伊斯蘭是什麼,何以在「空白地帶」誕生,並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巨大影響?
 
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擴展」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在「持劍的吉哈德」下,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到伍麥亞王朝,國家的發展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

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恰恰是在這裡,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教義,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世界史的大事!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帝國最大的特徵,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是「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而伊斯蘭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它強調正義、融合和奮鬥,由宗教而統合國家和社會,彼此完全融和為一體。

這樣的帝國,正是人類史上的新型態帝國,也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談及的巨大歷史動能中最與眾不同的歷史力量,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伊斯蘭復興後依舊影響世界格局。

■認為穆斯林「右手持劍、左手拿古蘭經」是西方的偏見!
 「吉哈德」是伊斯蘭社會建設的一環,是強調正義、社會融合的「奮鬥」。

近十幾年來,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為契機,針對伊斯蘭的「吉哈德」聚集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從而產生了把吉哈德與「恐怖主義攻擊」連結在一起思考的過於簡單的議論。對此本書作者認為:「雖然吉哈德經常被譯為聖戰,但那不過只是片面之詞。

作者簡介


小杉 泰
京都大學大學院亞非地域研究科教授,專長中東地域研究、伊斯蘭學、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2012年獲紫綬褒章。著有《現代中東與伊斯蘭政治》(獲三得利學藝獎,昭和堂,一九九四)、《何謂伊斯蘭?──宗教、社會、文化》(講談社,一九九四)、《伊斯蘭世界》(筑摩,一九九八)、《穆罕默德──追尋伊斯蘭的源流》(山川,二○○二)、《現代伊斯蘭世界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二○○六)、《伊斯蘭文明與國家的形成》(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二○一一)、《九.一一以後的伊斯蘭政治》(岩波現代,二○一四);共編著《岩波伊斯蘭辭典》(岩波,二○○二)。

ISBN: 9789578654716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