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名: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庶民文化的精神與戰爭世紀的轉變
原文書名:空の帝国 アメリカの20世紀
內容簡介
從海洋帝國到空中帝國,世界史的巨大轉變──
二十世紀不只是「戰爭世紀」,也是「美國的世紀」!
從兩次世界大戰、越戰、冷戰,到中東的反恐戰爭……
庶民培育的航空文化,最終如何形成「空中霸權」?
人類在漫長歷史中,經歷了「陸上帝國」――羅馬、蒙古、「海洋帝國」――大英帝國,接著在進入現代後,最終到了競相爭奪「空中帝國」寶座的階段,而現今被視為最強的「帝國」,就是美國。美利堅合眾國自建國以來,原本只擁有輕裝常備兵力,但進入二十世紀後,便開始踏上軍事化之途;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終於成為擁有世界頭號軍事力量的國家,其中尤以空軍力量為最。
美國的航空產業史,嚴格說來是在萊特兄弟成功試飛多年後才正式展開。弔詭的是,從政府到軍方,一開始並未全力支持這樣的庶民行動,這是因為美國向來以「神選之國」自傲,在一戰時期仍舊持有厭戰心態,相信憑藉東西兩面巨大海洋便能置身事外,軍力自然無法與歐陸各強國相比;直到發生珍珠港攻擊事件,美國才被迫改變參戰態度,而總動員體制的全面展開、「大型化、高速化、遠距離化」發展的航空兵力,以及制空論等學說的支持,都是美國走向空中霸權的原因。
本書正是從軍事社會史的角度來描述這段過程,為了不讓二十一世紀成為新的「戰爭世紀」,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段尚未遠離的歷史。
■肩負起美國「航空文化」發展的,是來自民間的庶民力量。
對天空的憧憬而誕生的航空文化,究竟如何催生軍事霸權?
如今我們所知的美國社會樣貌,是在十九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世紀轉換期」,經過一連串變化所成形。其中,引導美國成為空中帝國霸權的航空文化,便在此時萌生於庶民社會: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出身於北美中西部的自耕農家庭,屬於典型的新教徒;他們於一九○三年時,經過三年的實驗終於在偏遠的美國鄉下試飛成功,從自營工坊的工匠成為飛行英雄。一九二七年,完成紐約到巴黎不著陸飛行的移民之子林白,風靡大西洋兩岸,掀起了二戰前稱為「翼之福音」的飛行熱潮。
相較於菁英分子,美國最初的「航空文化」便是由萊特兄弟與林白代表的「庶民」所擔當的。十九世紀末,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首度讓人類飛上了天空;二十世紀初,飛行器快速發展,人類終於實現了「飛行之夢」。但是,庶民孕育的航空文化一旦進入軍事領域,便成為各國競相爭逐的戰場,最終更為人類帶來了名為「轟炸」的惡夢。
■總動員的另一面:鼓勵黑人與女性加入部隊。
軍方重用與消弭社會歧視,雙重難題的漫長考驗。
在二次大戰期間,最能象徵美國在總動員方面的理想性嘗試之一,就是在黑人社群有組織地推動稱為「Double V」的宣傳活動:一方面鼓吹美國黑人以公民身分為國家的勝利貢獻己力,另一方面打擊種族偏見,促使黑人積極團結,以「打倒國內與海外戰場上的敵人」為目標,在種族歧視與戰爭上贏得「雙重的勝利」。
若把嚴重遭受歧視的黑人的自願性參戰,視為是二戰期間美國總動員體制的象徵,就不得不提另一個範例,那就是女性的動員。女性加入部隊的任務範圍,除了前線的戰鬥、包含補給在內的戰鬥支援任務,以及醫護兵的工作之外,幾乎遍及所有領域。
然而,軍隊中不只存在偏見和歧視,甚至還有嚴重的趨勢。女性隊員大多擔任文書工作,只為了讓男性從文書工作中解放、專心戰鬥,同時也能盡量避免女性隊員與男性士兵接觸,預防風紀紊亂。在這種情況下,「男」與「女」的領域被明確區分。但很有趣的一點是,當軍隊要向社會宣揚女性存在的必要時,經常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女性特質」和「男性特質」彼此交集的形象。
■思考未來的世界會走向何方時,首先應認識美國崛起的道路!
分析當代圖像的背後意涵,從獨特觀點重新審視「戰爭世紀」!
空中戰爭是在一戰時開啟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航空兵力的質與量皆快速進步,使用方式也變得多樣化,發揮出足以控制戰爭趨勢的巨大影響力。空防理論也隨之而出現,美國逐步轉化成現在的「空中軍事大國」。
「戰略轟炸」的戰術便是在此時空背景下因應而生,使得許多人對二戰的印象,就是從空中降下的爆彈之雨將街道化為焦土。也因為航空路線的發達,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任何稱之為偏僻地區的地方。儘管航空創造出一個「大同世界」的願景,但也同時帶來一個恐怖的隱喻:「一個世界,或者全無」(One World or None)——因為透過航空,核子武器也能被搬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輕易摧毀該地。
從飛機的發明開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越戰、冷戰,九一一事件及中東反恐戰爭,軍用無人機捕殺賓拉登,作為戰爭世紀的二十世紀,也是美國作為空中帝國的世紀,並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本書作者從文化學、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歷史,回顧這個「非正式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除了引述文學、報導等文本資料,也分析許多圖像背後的文化意涵——例如:將夢想託付給飛行機械的「翼之福音」時代、圍繞「珍珠港」的巧妙宣傳、在越戰殉職的女性攝影師、「九一一事件」的社會性心理創傷等等,從獨特的視點和題材,重新凝視由美國主導的「戰爭世紀」。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作者生井英考在書中說道:「對日本人來說,好像很瞭解、實際上卻意外地並不瞭解的,就是美國這個國家。」事實上,這點對於台灣來說也一樣。我們對真正的美國了解太少(可參考八旗的「美國觀察」書系)。本書並非從一般常見的政治史、國際關係史的角度,而是從文化史的面向,描繪誕生此一戰爭惡夢的「美國世紀」。其中美國的庶民文化精神和空中帝國的關係,非常值得台灣人省思。
本書的啟示是:
美利堅合眾國這個「非正式帝國」和歷史上的大多數「帝國」不一樣:它在十九世紀末被評為「天真的年輕國家」,其深厚的庶民社會裡保有對空中文化的巨大熱情。然而對空中文化的熱愛和成為空中帝國是二回事。
它被動參與的「戰爭的二十世紀」幾乎都和保護這個庶民文化精神有關。吊詭的是,美國本土二次被外來的空中力量所攻擊,一次是珍珠港事件,一次是九一一事件。所以,理解美國的回應方式,也應回顧型塑其帝國樣貌的空中力量,才能深入理解:美國為何可以成為牽動世界局勢的空中帝國,為何在今天可以發展出SpaceX這種私人航太公司。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庶民文化的精神與戰爭世紀的轉變》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20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原文書名:空の帝国 アメリカの20世紀
內容簡介
從海洋帝國到空中帝國,世界史的巨大轉變──
二十世紀不只是「戰爭世紀」,也是「美國的世紀」!
從兩次世界大戰、越戰、冷戰,到中東的反恐戰爭……
庶民培育的航空文化,最終如何形成「空中霸權」?
人類在漫長歷史中,經歷了「陸上帝國」――羅馬、蒙古、「海洋帝國」――大英帝國,接著在進入現代後,最終到了競相爭奪「空中帝國」寶座的階段,而現今被視為最強的「帝國」,就是美國。美利堅合眾國自建國以來,原本只擁有輕裝常備兵力,但進入二十世紀後,便開始踏上軍事化之途;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終於成為擁有世界頭號軍事力量的國家,其中尤以空軍力量為最。
美國的航空產業史,嚴格說來是在萊特兄弟成功試飛多年後才正式展開。弔詭的是,從政府到軍方,一開始並未全力支持這樣的庶民行動,這是因為美國向來以「神選之國」自傲,在一戰時期仍舊持有厭戰心態,相信憑藉東西兩面巨大海洋便能置身事外,軍力自然無法與歐陸各強國相比;直到發生珍珠港攻擊事件,美國才被迫改變參戰態度,而總動員體制的全面展開、「大型化、高速化、遠距離化」發展的航空兵力,以及制空論等學說的支持,都是美國走向空中霸權的原因。
本書正是從軍事社會史的角度來描述這段過程,為了不讓二十一世紀成為新的「戰爭世紀」,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段尚未遠離的歷史。
■肩負起美國「航空文化」發展的,是來自民間的庶民力量。
對天空的憧憬而誕生的航空文化,究竟如何催生軍事霸權?
如今我們所知的美國社會樣貌,是在十九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世紀轉換期」,經過一連串變化所成形。其中,引導美國成為空中帝國霸權的航空文化,便在此時萌生於庶民社會: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出身於北美中西部的自耕農家庭,屬於典型的新教徒;他們於一九○三年時,經過三年的實驗終於在偏遠的美國鄉下試飛成功,從自營工坊的工匠成為飛行英雄。一九二七年,完成紐約到巴黎不著陸飛行的移民之子林白,風靡大西洋兩岸,掀起了二戰前稱為「翼之福音」的飛行熱潮。
相較於菁英分子,美國最初的「航空文化」便是由萊特兄弟與林白代表的「庶民」所擔當的。十九世紀末,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首度讓人類飛上了天空;二十世紀初,飛行器快速發展,人類終於實現了「飛行之夢」。但是,庶民孕育的航空文化一旦進入軍事領域,便成為各國競相爭逐的戰場,最終更為人類帶來了名為「轟炸」的惡夢。
■總動員的另一面:鼓勵黑人與女性加入部隊。
軍方重用與消弭社會歧視,雙重難題的漫長考驗。
在二次大戰期間,最能象徵美國在總動員方面的理想性嘗試之一,就是在黑人社群有組織地推動稱為「Double V」的宣傳活動:一方面鼓吹美國黑人以公民身分為國家的勝利貢獻己力,另一方面打擊種族偏見,促使黑人積極團結,以「打倒國內與海外戰場上的敵人」為目標,在種族歧視與戰爭上贏得「雙重的勝利」。
若把嚴重遭受歧視的黑人的自願性參戰,視為是二戰期間美國總動員體制的象徵,就不得不提另一個範例,那就是女性的動員。女性加入部隊的任務範圍,除了前線的戰鬥、包含補給在內的戰鬥支援任務,以及醫護兵的工作之外,幾乎遍及所有領域。
然而,軍隊中不只存在偏見和歧視,甚至還有嚴重的趨勢。女性隊員大多擔任文書工作,只為了讓男性從文書工作中解放、專心戰鬥,同時也能盡量避免女性隊員與男性士兵接觸,預防風紀紊亂。在這種情況下,「男」與「女」的領域被明確區分。但很有趣的一點是,當軍隊要向社會宣揚女性存在的必要時,經常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女性特質」和「男性特質」彼此交集的形象。
■思考未來的世界會走向何方時,首先應認識美國崛起的道路!
分析當代圖像的背後意涵,從獨特觀點重新審視「戰爭世紀」!
空中戰爭是在一戰時開啟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航空兵力的質與量皆快速進步,使用方式也變得多樣化,發揮出足以控制戰爭趨勢的巨大影響力。空防理論也隨之而出現,美國逐步轉化成現在的「空中軍事大國」。
「戰略轟炸」的戰術便是在此時空背景下因應而生,使得許多人對二戰的印象,就是從空中降下的爆彈之雨將街道化為焦土。也因為航空路線的發達,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任何稱之為偏僻地區的地方。儘管航空創造出一個「大同世界」的願景,但也同時帶來一個恐怖的隱喻:「一個世界,或者全無」(One World or None)——因為透過航空,核子武器也能被搬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輕易摧毀該地。
從飛機的發明開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越戰、冷戰,九一一事件及中東反恐戰爭,軍用無人機捕殺賓拉登,作為戰爭世紀的二十世紀,也是美國作為空中帝國的世紀,並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本書作者從文化學、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歷史,回顧這個「非正式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除了引述文學、報導等文本資料,也分析許多圖像背後的文化意涵——例如:將夢想託付給飛行機械的「翼之福音」時代、圍繞「珍珠港」的巧妙宣傳、在越戰殉職的女性攝影師、「九一一事件」的社會性心理創傷等等,從獨特的視點和題材,重新凝視由美國主導的「戰爭世紀」。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作者生井英考在書中說道:「對日本人來說,好像很瞭解、實際上卻意外地並不瞭解的,就是美國這個國家。」事實上,這點對於台灣來說也一樣。我們對真正的美國了解太少(可參考八旗的「美國觀察」書系)。本書並非從一般常見的政治史、國際關係史的角度,而是從文化史的面向,描繪誕生此一戰爭惡夢的「美國世紀」。其中美國的庶民文化精神和空中帝國的關係,非常值得台灣人省思。
本書的啟示是:
美利堅合眾國這個「非正式帝國」和歷史上的大多數「帝國」不一樣:它在十九世紀末被評為「天真的年輕國家」,其深厚的庶民社會裡保有對空中文化的巨大熱情。然而對空中文化的熱愛和成為空中帝國是二回事。
它被動參與的「戰爭的二十世紀」幾乎都和保護這個庶民文化精神有關。吊詭的是,美國本土二次被外來的空中力量所攻擊,一次是珍珠港事件,一次是九一一事件。所以,理解美國的回應方式,也應回顧型塑其帝國樣貌的空中力量,才能深入理解:美國為何可以成為牽動世界局勢的空中帝國,為何在今天可以發展出SpaceX這種私人航太公司。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庶民文化的精神與戰爭世紀的轉變》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20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生井英考
立教大學社會學部媒體社會學科教授,著名美國文化學者。專長視覺文化論、地域研究、政治社會學、影像人類學。曾在美國擔任雜誌編輯。著有《輸掉的戰爭記憶──歷史中的越戰》(三省堂,2000)、《適合叢林巡航的日子──越戰的文化與印象》(岩波,2015);共編著有《挖掘記憶斷層――論亞洲的殖民地支配與戰爭》(御茶之水書房,2010)等。
審訂、導讀者簡介
張四德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專長美國史學史、美國族群史、海外華人史。
譯者簡介
黃鈺晴
成大中文系畢業。曾於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等藝文組織擔任各類藝文展演活動之企畫與執行製作。現為自由譯者,兼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大英帝國的經驗》(八旗出版)等書。
生井英考
立教大學社會學部媒體社會學科教授,著名美國文化學者。專長視覺文化論、地域研究、政治社會學、影像人類學。曾在美國擔任雜誌編輯。著有《輸掉的戰爭記憶──歷史中的越戰》(三省堂,2000)、《適合叢林巡航的日子──越戰的文化與印象》(岩波,2015);共編著有《挖掘記憶斷層――論亞洲的殖民地支配與戰爭》(御茶之水書房,2010)等。
審訂、導讀者簡介
張四德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專長美國史學史、美國族群史、海外華人史。
譯者簡介
黃鈺晴
成大中文系畢業。曾於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等藝文組織擔任各類藝文展演活動之企畫與執行製作。現為自由譯者,兼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大英帝國的經驗》(八旗出版)等書。
內容目錄
目錄
◎學術文庫版前言
【序章】
約翰.史坦貝克的劣作/「不喜歡戰爭的國家」/代表庶民精神的航空文化/軍事強國的誕生/航空文化與戰爭世紀
【第一章】那天,在小鷹鎮
◎帝國的威容
幻想的未來都市/畫出對日本的讚美/對「帝國」美利堅的期待/飛船的航空意象
◎世紀之交的改變
從十九世紀邁向二十世紀/「邊疆消逝」/都市與產業的邊疆/從「工作」到「勞動」/棒球的普及與功效
◎世界盡頭的寓言
宛如孿生的默契/兄弟合開自行車店/開發滑翔機/公共文化與知識分子/學界的權威──蘭利/許努特的援助/聞名於法國/萊特兄弟的「舊」與「新」/萊特兄弟在世紀之交的象徵意義
【第二章】戴洛維夫人的飛機雲
◎世紀之門,戰爭之門
一次大戰之「重」/貧弱的常備兵力/海上的克勞塞維茨/「海權論」被接納的理由/發展海軍力量
◎「弱小陸軍」的戰鬥
航空器的採用試驗/初次實施的總動員/洋基戰士的傳說
◎厭倦「太過漫長的和平」
從歐洲角度看一戰/帶著輕鬆的心情上戰場/名為宣傳的武器/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
◎總動員體制的確定
直到戰爭結束為止/陷入泥淖的戰事/言論審查與「戰爭歇斯底里」
◎災厄的陰影
航空力量造就的新英雄形象/空戰發生的可能性/《戴洛維夫人》/開啟不祥時代之門
【第三章】翼之福音
◎電影與飛機
稻垣足穗與聖修伯里/美學的時代尖端/呈現強烈對比的兩個時代
◎消費文化與機械時代
支持消費文化的思想/「機械時代」的設計/從裝飾藝術風格到流線造型
◎飛越大西洋
飛機古典時期的結束/林白的人品/民用航空運輸的開始/航空業的藍圖/泛美航空的創業/「歡迎蒞臨泛美帝國」
◎戰間期的飛機熱潮
在客艙中配置護士/在天空翱翔的女性/飛越銀幕的女英雄/特技飛行表演與「翼之福音」/模型飛機的熱潮
【第四章】杜黑將軍的遺產
◎麥克阿瑟的激憤
戰功崇拜主義的結晶/航空兵力與兩場世界大戰/消極的軍事運用態度/「大型化、高速化、遠距離化」的發展
◎被稱為「獅子殺手」的男人
美國空軍的「兩位父親」/米契爾的航空戰思想/航空戰的特點/擊沉戰艦的公開實驗/被送上軍事法庭的米契爾
◎「戰略轟炸」的思想
電影《軍事法庭》中的米契爾/「預言者」杜黑與航空萬能論/杜黑的「航空戰本質」
【第五章】銀翼成行
◎二戰與空中總體戰
大規模動員、大規模破壞、大規模殺戮/民族國家團結一致的作戰/精神與物力的國民總動員
◎以「Double V」為目標
對戰爭與種族歧視的「雙重勝利」/黑人社群的動員宣導
◎「女士」們的戰爭
女性看護兵與女性勞動者/陸、海、海軍陸戰隊的女性部隊/「女性特質」的規範/女性飛行員的兩位領導先鋒/其他國家的女性飛行員
◎無差別轟炸的開始
大量消耗彈藥的效率優先策略/描繪「恐懼」的戰爭海報/戰術的改變與火焰噴射器的使用/「戰略轟炸」與「無差別攻擊」/允許無差別轟炸的國際法/踏入列強之林的日本/從日間定點轟炸到夜間地毯式轟炸
【第六章】將軍們的夜晚
◎「戰略轟炸」與原子彈
使用原子彈的官方說法/是原子彈導致日本敗北嗎?/轟炸的思想、使用原子彈的想法/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空軍草創期的世代
◎空軍的指揮官們
米契爾的愛徒──阿諾德/智將李梅/空軍指揮官的政治敏感度/李梅少將的任務
◎空中宣傳
名為民族國家的系統/戰爭「主角」的變化/壯觀的轟炸場面/「看不見的戰爭」/誘導情緒的雜誌插畫
◎核子武器與「一個世界」
核子武器會帶來「和平」?/「一個世界」論的系譜/隱藏危險兩面性的「一個世界」/構築和平的悖論/戰爭之翼、和平之翼
【第七章】美式生活與世界之旅
◎戰後世界的開端
美國的蛻變與躍進/《退伍軍人權利法案》與勝利的分配/豐富的物資供應/「快速、便宜、分量充足」的飲食文化/軍隊生活與美式生活
◎馬歇爾計劃與海外旅行
經濟為美國帶來的國際優勢/馬歇爾計劃的「旅行開發部」/從軍需轉換為民需/獎勵海外旅行
◎冷戰的異國情調
《君子》雜誌的戰爭記憶/遠離戰爭的日子/「純潔正直」的東方主義
【第八章】冷戰的天空下
◎陸、海、空的三軍暗鬥
越戰的定位/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空軍的獨立/朝向軍隊統合/空軍與海軍的對立/彈道飛彈引起的拉鋸戰/李梅的媒體戰術
◎未完成的自畫像
綠扁帽的民間行動/以直升機展開空降作戰/影像化的戰爭體驗/戰地攝影師迪奇.夏貝爾
◎敗北的託辭
「假裝遺忘」與挫折感/命運多舛的總統卡特/不是軍事敗北,而是「政治的錯誤」/影響社會觀感的「春節攻勢」報導/來自年輕軍官的內部批判
【第九章】幻影的戰場
◎陶醉其中的雷根時代
越南與冷戰終結的世代/「溫伯格主義」的影響力/制定星戰計劃/彈道飛彈防禦力的論戰/演員總統的願望/控制宇宙是「為了和平」/雷根的電影《空中殺戮》/危險的幻想
◎在「沙漠風暴」之後
鮑爾的邏輯/毫不遲疑地投入大量武力/「任天堂戰爭
◎學術文庫版前言
【序章】
約翰.史坦貝克的劣作/「不喜歡戰爭的國家」/代表庶民精神的航空文化/軍事強國的誕生/航空文化與戰爭世紀
【第一章】那天,在小鷹鎮
◎帝國的威容
幻想的未來都市/畫出對日本的讚美/對「帝國」美利堅的期待/飛船的航空意象
◎世紀之交的改變
從十九世紀邁向二十世紀/「邊疆消逝」/都市與產業的邊疆/從「工作」到「勞動」/棒球的普及與功效
◎世界盡頭的寓言
宛如孿生的默契/兄弟合開自行車店/開發滑翔機/公共文化與知識分子/學界的權威──蘭利/許努特的援助/聞名於法國/萊特兄弟的「舊」與「新」/萊特兄弟在世紀之交的象徵意義
【第二章】戴洛維夫人的飛機雲
◎世紀之門,戰爭之門
一次大戰之「重」/貧弱的常備兵力/海上的克勞塞維茨/「海權論」被接納的理由/發展海軍力量
◎「弱小陸軍」的戰鬥
航空器的採用試驗/初次實施的總動員/洋基戰士的傳說
◎厭倦「太過漫長的和平」
從歐洲角度看一戰/帶著輕鬆的心情上戰場/名為宣傳的武器/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
◎總動員體制的確定
直到戰爭結束為止/陷入泥淖的戰事/言論審查與「戰爭歇斯底里」
◎災厄的陰影
航空力量造就的新英雄形象/空戰發生的可能性/《戴洛維夫人》/開啟不祥時代之門
【第三章】翼之福音
◎電影與飛機
稻垣足穗與聖修伯里/美學的時代尖端/呈現強烈對比的兩個時代
◎消費文化與機械時代
支持消費文化的思想/「機械時代」的設計/從裝飾藝術風格到流線造型
◎飛越大西洋
飛機古典時期的結束/林白的人品/民用航空運輸的開始/航空業的藍圖/泛美航空的創業/「歡迎蒞臨泛美帝國」
◎戰間期的飛機熱潮
在客艙中配置護士/在天空翱翔的女性/飛越銀幕的女英雄/特技飛行表演與「翼之福音」/模型飛機的熱潮
【第四章】杜黑將軍的遺產
◎麥克阿瑟的激憤
戰功崇拜主義的結晶/航空兵力與兩場世界大戰/消極的軍事運用態度/「大型化、高速化、遠距離化」的發展
◎被稱為「獅子殺手」的男人
美國空軍的「兩位父親」/米契爾的航空戰思想/航空戰的特點/擊沉戰艦的公開實驗/被送上軍事法庭的米契爾
◎「戰略轟炸」的思想
電影《軍事法庭》中的米契爾/「預言者」杜黑與航空萬能論/杜黑的「航空戰本質」
【第五章】銀翼成行
◎二戰與空中總體戰
大規模動員、大規模破壞、大規模殺戮/民族國家團結一致的作戰/精神與物力的國民總動員
◎以「Double V」為目標
對戰爭與種族歧視的「雙重勝利」/黑人社群的動員宣導
◎「女士」們的戰爭
女性看護兵與女性勞動者/陸、海、海軍陸戰隊的女性部隊/「女性特質」的規範/女性飛行員的兩位領導先鋒/其他國家的女性飛行員
◎無差別轟炸的開始
大量消耗彈藥的效率優先策略/描繪「恐懼」的戰爭海報/戰術的改變與火焰噴射器的使用/「戰略轟炸」與「無差別攻擊」/允許無差別轟炸的國際法/踏入列強之林的日本/從日間定點轟炸到夜間地毯式轟炸
【第六章】將軍們的夜晚
◎「戰略轟炸」與原子彈
使用原子彈的官方說法/是原子彈導致日本敗北嗎?/轟炸的思想、使用原子彈的想法/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美國空軍草創期的世代
◎空軍的指揮官們
米契爾的愛徒──阿諾德/智將李梅/空軍指揮官的政治敏感度/李梅少將的任務
◎空中宣傳
名為民族國家的系統/戰爭「主角」的變化/壯觀的轟炸場面/「看不見的戰爭」/誘導情緒的雜誌插畫
◎核子武器與「一個世界」
核子武器會帶來「和平」?/「一個世界」論的系譜/隱藏危險兩面性的「一個世界」/構築和平的悖論/戰爭之翼、和平之翼
【第七章】美式生活與世界之旅
◎戰後世界的開端
美國的蛻變與躍進/《退伍軍人權利法案》與勝利的分配/豐富的物資供應/「快速、便宜、分量充足」的飲食文化/軍隊生活與美式生活
◎馬歇爾計劃與海外旅行
經濟為美國帶來的國際優勢/馬歇爾計劃的「旅行開發部」/從軍需轉換為民需/獎勵海外旅行
◎冷戰的異國情調
《君子》雜誌的戰爭記憶/遠離戰爭的日子/「純潔正直」的東方主義
【第八章】冷戰的天空下
◎陸、海、空的三軍暗鬥
越戰的定位/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空軍的獨立/朝向軍隊統合/空軍與海軍的對立/彈道飛彈引起的拉鋸戰/李梅的媒體戰術
◎未完成的自畫像
綠扁帽的民間行動/以直升機展開空降作戰/影像化的戰爭體驗/戰地攝影師迪奇.夏貝爾
◎敗北的託辭
「假裝遺忘」與挫折感/命運多舛的總統卡特/不是軍事敗北,而是「政治的錯誤」/影響社會觀感的「春節攻勢」報導/來自年輕軍官的內部批判
【第九章】幻影的戰場
◎陶醉其中的雷根時代
越南與冷戰終結的世代/「溫伯格主義」的影響力/制定星戰計劃/彈道飛彈防禦力的論戰/演員總統的願望/控制宇宙是「為了和平」/雷根的電影《空中殺戮》/危險的幻想
◎在「沙漠風暴」之後
鮑爾的邏輯/毫不遲疑地投入大量武力/「任天堂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