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果再被孫文的空想所誤,這革命將何以處之?
……我還有兵力,我決不允許孫文踏入這(南京)城門一步!
——宋教仁
與孫文握手言和的宋教仁在憲法上的讓步,乃是最大失策。
——北一輝(本書作者)
一百年後,中國知識分子依舊在原地打轉,討論帝制和憲制。
一百年前,宋教仁和孫文關於內閣制和大總統制的分歧,在今天的台灣繼續上演。
台灣已經超越1911年革命的起點,但未能擺脫它建立的法統。
中國早就放棄它的法統,但最終要回到革命的起點。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支那革命)至今已經一個多世紀。關於革命的重要性、定位和詮釋,已經被國共兩黨的黨國史觀鎖定。對台灣大部分讀者而言,國父孫中山推翻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家,這一形象透過歷史課本而深入人心。但關於國母宋慶齡「始終堅定的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卻幾乎隱晦不談。而中國的官方詮釋則是,辛亥革命的侷限和失敗,彰顯出共產革命的必然;故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無疑也尊奉辛亥革命為現代中國的起點。
在這一正統史觀下,支那革命和孫中山經過各種刪減、裝扮和粉飾,而最終變為現代中國的政治神主牌。
本書《支那革命的真相》,是日本思想家、政治哲學家北一輝在1920年代出版(原書名為《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是中國近現代史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和形塑者,其視角和立場,也因此是理解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1911年革命發生時,北一輝就來到上海、南京,觀察並參與革命。他對中國革命的分析,並非狹窄的國共兩黨視角,而是從「東洋共和」的觀念出發,從而提供一款迥異於國共兩黨的「支那革命真相」。
■ 為何透過孫中山考察支那革命,是徒勞無益?宋教仁和孫中山,誰對支那革命的貢獻更大?為何北一輝認定宋教仁是被孫中山指示暗殺的?
北一輝認為,支那革命的失敗,就國內的因素言,是以宋教仁為中心的國權派從未掌握革命的主導權。而革命政府推舉了完全不熟悉國情的孫中山出任領袖。這一論斷,完全抵觸了當前遵奉的國共兩黨革命史觀。
參與革命現場的作者提出疑問:在1912年8月成立國民黨之際,孫中山被選為理事長後,他為何不到任,反而去出任袁世凱任命的「籌劃全國鐵路全權」?當南北統一達成,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何以堅持與袁世凱抗衡的是宋教仁,而非孫中山?「鄙人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斷言:孫文的理想從一開始就屬於錯誤的方向,中國所希求的東西與他給出的東西完全是兩碼事。假如這斷言是正確的話,那麽透過孫氏來考察革命運動、認識不斷發生革命的中國,就不能不說是徒勞無益了。」(北一輝)
代替孫中山而領導國民黨投入參眾兩院選舉的人,最後是宋教仁。當宋教仁贏得大選後,為何出現宋慘遭暗殺的事件?「鄙人可以負責任地說:袁世凱不是暗殺宋君的主犯,他僅僅是個從犯而已。暗殺計劃的主謀者……還有一名驚天從犯,即為世人所尊敬的某位藏鏡人(指孫中山)——此人權勢最盛之際,正是作惡最烈之時。」
「宋君躺在白色床單上的橫死臉容,又在鄙人的眼前浮現。主犯者噙著虛假的眼淚,向未知的弔唁者裝模作樣地介紹作為宋先生摯友的鄙人,其舉動實在可疑之至。……鄙人在宋君的靈前告別,淚流滿面的同時,心裡也在想道:這千古奇冤將在何日得以昭雪呢?這一切宛如昨天發生的事。每當思念湧上心頭,宋君之亡靈就不可思議地來到鄙人的身邊。」
……我還有兵力,我決不允許孫文踏入這(南京)城門一步!
——宋教仁
與孫文握手言和的宋教仁在憲法上的讓步,乃是最大失策。
——北一輝(本書作者)
一百年後,中國知識分子依舊在原地打轉,討論帝制和憲制。
一百年前,宋教仁和孫文關於內閣制和大總統制的分歧,在今天的台灣繼續上演。
台灣已經超越1911年革命的起點,但未能擺脫它建立的法統。
中國早就放棄它的法統,但最終要回到革命的起點。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支那革命)至今已經一個多世紀。關於革命的重要性、定位和詮釋,已經被國共兩黨的黨國史觀鎖定。對台灣大部分讀者而言,國父孫中山推翻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家,這一形象透過歷史課本而深入人心。但關於國母宋慶齡「始終堅定的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卻幾乎隱晦不談。而中國的官方詮釋則是,辛亥革命的侷限和失敗,彰顯出共產革命的必然;故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無疑也尊奉辛亥革命為現代中國的起點。
在這一正統史觀下,支那革命和孫中山經過各種刪減、裝扮和粉飾,而最終變為現代中國的政治神主牌。
本書《支那革命的真相》,是日本思想家、政治哲學家北一輝在1920年代出版(原書名為《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是中國近現代史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和形塑者,其視角和立場,也因此是理解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1911年革命發生時,北一輝就來到上海、南京,觀察並參與革命。他對中國革命的分析,並非狹窄的國共兩黨視角,而是從「東洋共和」的觀念出發,從而提供一款迥異於國共兩黨的「支那革命真相」。
■ 為何透過孫中山考察支那革命,是徒勞無益?宋教仁和孫中山,誰對支那革命的貢獻更大?為何北一輝認定宋教仁是被孫中山指示暗殺的?
北一輝認為,支那革命的失敗,就國內的因素言,是以宋教仁為中心的國權派從未掌握革命的主導權。而革命政府推舉了完全不熟悉國情的孫中山出任領袖。這一論斷,完全抵觸了當前遵奉的國共兩黨革命史觀。
參與革命現場的作者提出疑問:在1912年8月成立國民黨之際,孫中山被選為理事長後,他為何不到任,反而去出任袁世凱任命的「籌劃全國鐵路全權」?當南北統一達成,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何以堅持與袁世凱抗衡的是宋教仁,而非孫中山?「鄙人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斷言:孫文的理想從一開始就屬於錯誤的方向,中國所希求的東西與他給出的東西完全是兩碼事。假如這斷言是正確的話,那麽透過孫氏來考察革命運動、認識不斷發生革命的中國,就不能不說是徒勞無益了。」(北一輝)
代替孫中山而領導國民黨投入參眾兩院選舉的人,最後是宋教仁。當宋教仁贏得大選後,為何出現宋慘遭暗殺的事件?「鄙人可以負責任地說:袁世凱不是暗殺宋君的主犯,他僅僅是個從犯而已。暗殺計劃的主謀者……還有一名驚天從犯,即為世人所尊敬的某位藏鏡人(指孫中山)——此人權勢最盛之際,正是作惡最烈之時。」
「宋君躺在白色床單上的橫死臉容,又在鄙人的眼前浮現。主犯者噙著虛假的眼淚,向未知的弔唁者裝模作樣地介紹作為宋先生摯友的鄙人,其舉動實在可疑之至。……鄙人在宋君的靈前告別,淚流滿面的同時,心裡也在想道:這千古奇冤將在何日得以昭雪呢?這一切宛如昨天發生的事。每當思念湧上心頭,宋君之亡靈就不可思議地來到鄙人的身邊。」
作者簡介
北一輝(1883年-1937年)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政治哲學家。他二十三歲時,自費出版《國體論與純正社會主義》。剛出版就被禁止發行,後來成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綱領性文件。
1906年他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應宋教仁之邀,參與中國革命,活動於上海、武昌和南京等地,提供大量建議給革命黨人。1913年因宋教仁被刺,北一輝自組調查團,意圖調查真相,最後遭日本駐上海領事勒令返國三年。1916年,驅逐令滿期,他再次來到中國,並在上海撰寫《日本改造法案大綱》一書。1921年出版《支那革命外史》。1937年8月,被日本政府以教唆「二二六」政變的思想主導犯正式起訴,而遭槍決。
北一輝的爭議,在於他的多樣面貌。早年,他是一個狂熱的社會主義信徒,以反建制、反皇權而獨領風騷。中年時改倡「國家社會主義」,認為人類在追求社會正義之時,不應有國境之分。在北一輝所構思的東亞新秩序中,日本應接收俄國在東亞的疆域以及英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勢力,是「大東亞共榮圈」的理論建構先驅。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政治哲學家。他二十三歲時,自費出版《國體論與純正社會主義》。剛出版就被禁止發行,後來成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綱領性文件。
1906年他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應宋教仁之邀,參與中國革命,活動於上海、武昌和南京等地,提供大量建議給革命黨人。1913年因宋教仁被刺,北一輝自組調查團,意圖調查真相,最後遭日本駐上海領事勒令返國三年。1916年,驅逐令滿期,他再次來到中國,並在上海撰寫《日本改造法案大綱》一書。1921年出版《支那革命外史》。1937年8月,被日本政府以教唆「二二六」政變的思想主導犯正式起訴,而遭槍決。
北一輝的爭議,在於他的多樣面貌。早年,他是一個狂熱的社會主義信徒,以反建制、反皇權而獨領風騷。中年時改倡「國家社會主義」,認為人類在追求社會正義之時,不應有國境之分。在北一輝所構思的東亞新秩序中,日本應接收俄國在東亞的疆域以及英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勢力,是「大東亞共榮圈」的理論建構先驅。
ISBN: 978957865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