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 拾書所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 435 元 原價 550
內容簡介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內容簡介

二戰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捲起一波獨立運動的浪潮,並在接下來幾十年內,勢不可擋的一波又一波成為形式上獨立的國家。去殖民化的反思風起雲湧,過往人類學與殖民主義過從甚密的關係,無所遁逃的被一一挑出、批判與指責。面臨人類學正當性的危機,以及整個田野環境劇烈的轉變,在這樣的氛圍下,二十世紀最後的二、三十年間,許多人類學家紛紛對於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提出相當深刻的反思,人類學這門學科也在這樣的反思下逐漸轉變。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是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強調旅行(travels) 與接觸(contacts)才是未竟的現代性研究中關鍵的場域。它的研究主題無遠弗屆,但如果要說有個共通的主題,那便是人類的位置 (location)是由移動與靜止所構成。本書集結的文章,企圖了解人們在各地間的移動行為,在這些來來去去的行為中,可以找出哪些世間的生存與互動的技巧?對於多元的未來又能構成何種資源?本書集結的文章只是拋磚引玉,企圖追蹤新、舊地圖,以及各式各樣人們的過境歷史,無論這些移動是自願或非自願。本書關切人們在移置(displacement)間所形成的差異、交錯的文化經驗,這個愈趨緊密 連接、但非同質的世界的結構與可能性。


「博物館作為菁英主義與固定性的符號,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激增:從新國家首都到美拉尼西亞部落,從被遺棄的英國礦坑到全球性大都會區的族群社區。在地∕全球的接觸區,形塑認同與文化轉移的現場,或是封鎖和跨越的領域裡,這些機構都是「文化」差異下模糊未來的縮影。
「我們不可能擺脫特定的種族和文化、階級和種性、性別與性、環境與歷史的結構。這不是被選擇或被迫存在的家鄉,而是作為世界旅行的場域:這是一項困難的邂逅與對話的機緣。任何關於一致性或普世性價值的新舊觀點,都沒有辦法解開文化政治的難題。田野工作,並不是在地生活,而是一連串旅行中的相遇。每個人都在移動,幾世紀以來都是如此:在旅行中定居,而「根源」(roots)永遠先於「路徑」(routes)。

「如此多重的定位是否僅是另一種後現代斷裂的症狀?人類學能否重塑成一個多樣路徑化的田野論壇,不同脈絡的知識可以參與批判性對話,對立卻彼此尊重?人類學可否培育出一種文化批判的影響力,在當中延伸其研究規則?答案仍不清楚,強力的、新穎有彈性的、中心化的勢力依舊存在。「田野」遺產在這門學科訓練裡依然強勢,並且帶有一種——或許具生產力的——深度模糊。

「本書的集結,正是希望可以打破這種困境。當歷史的現實被理解為一連串未竟的邂逅時,我們是否可能將自己置身於某個歷史的定點,講述一則有條理的全球故事?什麼樣的圓滑、包容與自嘲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在交錯但非同質的現代性中,翻譯在不同路徑中具備何種條件?我們能否為「旅行的西方」找到新或舊的出路?面對諸如此類的疑問,《路徑》這本書努力抱持著某種希望,以及一種清澈的不確定性。」


本書架構

本書計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多篇書寫風格迥異的文章組合而成,討論的議題跨越多種界線,從旅行筆記、博物館展示、文化評論、人類學理論反思、區域政治、閱讀拼貼……等。克里弗德自陳,這樣的「書寫與拼貼」手法是有意為之,目的是企圖鬆動對文化常識性的看法,揭露人類學田野工作與書寫再現的片段與過程。這種不講求各篇章書寫的一致性與連貫性,正符合本書的主題─路徑,克里弗德正是希望大家更正視與關注人類學旅行、接觸與反思的部分,而人類學知識就是經過這樣的過程產生出來。


第一部「旅行」,第一章是克里弗德在一場研討會發表的演講與討論,從旅行的文化切入談及許多人類學重要的概念:民族誌的階級觀念、局內人和局外人、邊界、翻譯、政治經濟的推力與拉力……等。第二章透過文獻的閱讀,講述一個世紀前一位才華洋溢卻英年早逝的人類學學者丁康的故事,丁康在一九二〇年代於美拉尼西亞萬那社進行十四個月嚴峻的田野工作之後,便死於瘧疾。正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自己寫過一本書,他的書都是由別人整理他的田野筆記與書信而出版,卻更能瞥見實際田野遭遇的狀況與過程。克里弗德有意讓我們去看見與反思這個過程。第三章從空間來談田野工作、旅行、以及人類學訓練,結合大量民族誌與人類學理論的閱讀,很正規與綿密的學術書寫與反思,試圖突破與鬆動對人類學田野工作僵固的想像。第四章其實是克里弗德對兩本書的閱讀與交錯引 用的拼貼,第一本書是美國陸軍上校與地理學家約翰·韋斯利·鮑威爾 (John Wesley Powell)以划船漂流過科羅拉多河大部分河段所做的 河流與峽谷探勘,鮑威爾湖的名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典型白種 男人英勇探險的書寫。第二本書是非裔美籍女同志作家奧德雷·洛德 (Audre Lorde)的自傳書寫,強調的是她的非典型與非正常:胖、視 障、女同志、黑人、移民後代。克里弗德刻意的交叉剪輯、拼貼、並置,章節主題是:白種族群。


第二部「接觸」,第五、六、七章都呈現出一九九〇年代轉變中的博物館,反思博物館與殖民主義的關係已經成為必須具備的敏感度,反應在博物館的展示與政治,以及與(在地)原住民族的合作關係。更細緻的對於文化的接觸、轉譯、詮釋與再現,以及當中蘊含的權力關係,必須有更深刻的思考。第八章是旅遊筆記,透過旅遊來接觸文化遺址與當地原住民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形式。當地原住民用什麼態度與方法來面對旅遊市場?有沒有能力來因應?遭遇的影響是什麼?是當代越來越重要的議題。克里弗德記錄下九〇年代在墨西哥帕連克遺址的旅遊接觸與反思。


第三部「未來」,關注廿世紀以來大規模離散與移民現象。第九章和第十一章都是關於移民的拼貼,可以有多種解讀。前者透過一九九〇年代波斯灣戰爭背景下的夏威夷中國移民,提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的質問。後者透過英國佛洛伊德博物館,瞥見佛洛伊德所收藏世界各地的古董與小物,以及他身為猶太人為規避納粹種族清洗而遷居,透過博物館展示對物件的重新組合、詮釋與拼貼,而有更多開放性的意義與反思浮現。第十章透過大量民族誌與理論的閱讀討論離散的概念與想像。第十二章針對美國加州的羅斯堡(Fort Ross)─現已改建成對遊客開放的遺址公園─從數段殖民歷史、全球資本主義與原住民族的存續……等面向,進行各種反思與對話。這本書也就結束在美國西部區域政治的討論中。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意識歷史學系榮譽教授,並於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為當代文化反思論述之最重要學者,其跨學科觀點與批判包含人類學與民族誌、田野調查工作、原住民研究、藝術、歷史,博物館學,與文學分析。著有《個人與神話》、《文化的困境》、《路徑:20世紀後期的旅行與翻譯》(1997)、《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2013)、《人類學邊緣》等書,同時與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編輯有《書寫文化》。


譯者簡介

Kolas Yotaka

Kolas Yotaka為台灣花蓮縣玉里鎮哈拉灣部落阿美族人(樂合部落),生於新竹市,籍貫登記臺東縣。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2003年曾與聶筱秋、胡忠帆、唐筱雯等合譯有貝爾(Paul A. Bell)合著之《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004年曾譯有朗恩.尹沙納(Ron Insana)所著之《股市趨勢密碼:如何預知市場下一步》(Trendwatching: Don’t Be Fooled by the Next Investment Fad, Mania, or Bubble,2002)。曾任民視記者、原住民族電視台新聞主播、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2016年當選不分區立法委員;2018年7月入閣為行政院發言人。


審譯者簡介

林徐達

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著有《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2015);譯有《文化批判人類學:一個正在實驗的人文科學》(2012);《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2017);審譯《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2019)


張瀠之

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與澳洲Macquarie大學地理與規畫學系雙聯博士生。


導讀者簡介

吳明季

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






內容目錄


目錄

出版序
譯者序ⅰ
導論 vii
原序 切入主題 1

第一部 旅行
第一章 旅行的文化 17
討論
第二章 美拉尼西亞的幽靈 59
第三章 空間實務:田野、旅行與人類學訓練 65
學科的邊境
田野工作的慣習
改變田野路線
第四章白種族群 115


第二部 接觸
第五章西北岸的四個博物館:旅行反思 131
第六章天堂 183
第七章博物館作為接觸區 229
互惠
剝削
爭論
在博物館的世界裡
第八章帕連克(Palenque)日誌 269


第三部 未來
第九章公羊年:一九九一年二月二日檀香山 293
第十章離散 301
追蹤離散
離散的邊界
離散論述的流通
黑色大西洋
猶太人的連結
離散的過去與未來
第十一章移民 347
來源
房間
家庭錄影帶
跨越
漫遊
收集
諸多世界
第十二章羅斯堡的沉思 373
果園
歷史
俄屬美洲
諸歷史
「獵捕海獺和農耕」
商品
動物
帝國

諸多過往
未來

參考書目437
各章來源 461
致謝 463
索引 465
人名對照表 479




ISBN: 9789577306616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