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存亡的轉折:中華民國在台灣 套書(意外的國度+迅猛的力量)
內容簡介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人為的因素或歷史的必然?
還是一連串偶發事件與無心作為下的歷史巧合?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難題。《意外的國度》挑戰這個傳統說法,帶領讀者從新的視角檢視近代台灣的創建與形塑。
台灣的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此島於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承諾蔣介石,日本戰敗後台灣會還給中國。隨著國共內戰轉為不利於國民黨,美國的決策者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支持蔣介石,於是「台灣託管論」開始盛行。之後冷戰對立和擔心台灣落入共黨之手,又使華府調整其政策。但美國對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的中華民國的支持,仍然模稜兩可。台灣這個雖未享有完整主權但實質上存在的國家,得奮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
本書作者林孝庭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嘗試描繪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關鍵時刻的另一種歷史風貌,跳脫我們過去所普遍認知的框架,來重述這一段歷史。本書主張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其中摻雜著許多以往為人所忽略的歷史因素與因緣際會。這個過程歸於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戰與戰後許多鮮為人知的,即興式的、未預先設定的、充滿著個人色彩的政策制訂與規畫,甚至蘊藏著歷史意外與巧合。「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過程中,還充分體現出美國政府官方與民間諸多人物,其所曾經扮演過的複雜關鍵角色,同時也與二戰後至冷戰初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問題,究竟如何與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和內部權力鬥爭,關係密切。
《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
本書榮獲2018年杜魯門圖書獎及《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2019年正值中共建政七十週年,美中貿易戰事正酣,焦慮的中國官員和官媒一片同仇敵愾,認為今天美國的政策是1949年圍堵戰略之續集。他們擔心美國部隊在東亞地區的部署和訓練任務,也密切注意西藏、新疆和台灣等熱點地區,懷疑美國一如以往想從中作梗。
若要理解當今的美中台關係,就必須了解七十年前這段歷史。《迅猛的力量》帶我們重回這個歷史轉捩點的現場。
1949年頭幾個月,美國總統杜魯門面臨了迫在眉睫的外交浩劫。整個春天和夏天,毛澤東的共產黨部隊擴散到中國大陸各地,殲滅美國盟友蔣介石的部隊,並控制北京、上海和其他主要城市。杜魯門和他的助手,包括精明而無情的國務卿狄恩.艾奇遜,忙著應付快速變化的局勢,不僅要與毛澤東鬥爭,還要對付國內政敵的猛烈攻擊。杜魯門和艾奇遜甚至透過公布白皮書的消極作為,無情地指控蔣介石,並承認毛澤東的革命已超出美國的影響力。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角色,上自政府組織下至許許多多個別人士,其政策規劃與制定、諸多大膽的假設與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建言、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許多作為與消極的不作為,對後來的美中台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這動盪的一年,毛澤東在北京建立新的革命政府,為打造現代中國奠定基礎,而蔣介石則退守台灣基地。這些事件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最終導致了華府與共產中國數十年的摩擦、美國對台灣的長期承諾,以及隨後在朝鮮和越南的戰爭。
美國的決策者為了因應毛澤東的勝勢所做出的回應,彼此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想和毛澤東打交道,有人想要對抗他,也有一些人完全不想理會他。在這些不同的主張中,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細微差異。這些爭端不僅僅是戰術上的意見分歧,也反映出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本質存在深刻的分歧,及美國自身的矛盾。1949年年底,美國將原本主要限於歐洲的圍堵共產主義政策延伸到亞洲。杜魯門政府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包括一連串祕密作業──來支持中國周邊國家。即使毛澤東鞏固了對大陸的控制,美國也悄悄提供金錢和武器給他的敵人。
本書作者凱文.裴萊諾引用中國和俄羅斯的文件資料,及最近中央情報局解密的檔案,精巧佈局、娓娓道來,也揭露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歷史。他透過主要參與者的眼睛來敘述這個非凡之年的故事,包括毛澤東、杜魯門總統、國務卿艾奇遜、明尼蘇達州國會眾議員周以德,以及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巧妙地將幾條不同的主線交織在一起,並加上國際政治的視角,讓我們看見一個更為豐富的歷史圖像。
凱文.裴萊諾細膩地重建那一整年的來龍去脈,變化流轉,描繪歷史如何隨著各方行動者的合縱連橫、計算與失算,隨著時序一步一步地展開。在其中,我們看到美國總統杜魯門與擘劃外交事務的國務卿艾奇遜,在理念上不時齟齬,也看到親蔣與棄蔣的勢力如何互相傾軋,以及中華民國極具影響力的第一夫人宋美齡如何運籌帷幄。隨著時局的變換,各方陣營也隨之做出調整,與時俱進。
在今天,由於北京對南海提出主權聲索,而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仍然存在;因此,1949年的時代意義,對中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在這本探討1949年蔣介石政府垮台、毛澤東共產主義勢力獲勝的作品中,這場非同尋常的政治革命至今仍影響著東亞政治。
名人推薦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涂豐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
「一個嚴謹治學與修正論觀點的典型著作。林孝庭運用多種第一手資料,說明亞洲的冷戰初期是個變化快速且出人意表的時期,並說明一新政治實體在台灣的建立乃是諸多機緣巧合所促成。本書讓我們更加瞭解現代冷戰和中國史,內容令人信服且耳目一新。」──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 China’s World WarⅡ,1937-1945)作者
「本書敘述台灣在蔣介石打輸國共內戰後成為『中華民國』最後根據地的過程,內容引人入勝。在林孝庭的生花妙筆下,這段看來淺顯易懂的故事,猶如充斥國內外陰謀的複雜冷戰故事,而這段歷史的影響,遠不只是台灣以『意外的國度』之姿現身而已。」──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Military Force and Elite Power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作者。
「對於想了解台灣問題的起源及中、美、台三角關係的讀者來說,有眾多書籍可供選擇,在其中,林孝庭的《意外的國度》熠熠生輝,某種程度上修正了前人對於台灣如何成為冷戰前線的看法。」──史蒂芬.克萊夫特(Stephen G. Craft),《顧維鈞與現代中國的崛起》(V. K. Wellington Koo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a)作者
內容簡介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人為的因素或歷史的必然?
還是一連串偶發事件與無心作為下的歷史巧合?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難題。《意外的國度》挑戰這個傳統說法,帶領讀者從新的視角檢視近代台灣的創建與形塑。
台灣的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此島於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承諾蔣介石,日本戰敗後台灣會還給中國。隨著國共內戰轉為不利於國民黨,美國的決策者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支持蔣介石,於是「台灣託管論」開始盛行。之後冷戰對立和擔心台灣落入共黨之手,又使華府調整其政策。但美國對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的中華民國的支持,仍然模稜兩可。台灣這個雖未享有完整主權但實質上存在的國家,得奮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
本書作者林孝庭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嘗試描繪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關鍵時刻的另一種歷史風貌,跳脫我們過去所普遍認知的框架,來重述這一段歷史。本書主張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其中摻雜著許多以往為人所忽略的歷史因素與因緣際會。這個過程歸於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戰與戰後許多鮮為人知的,即興式的、未預先設定的、充滿著個人色彩的政策制訂與規畫,甚至蘊藏著歷史意外與巧合。「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過程中,還充分體現出美國政府官方與民間諸多人物,其所曾經扮演過的複雜關鍵角色,同時也與二戰後至冷戰初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問題,究竟如何與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和內部權力鬥爭,關係密切。
《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
本書榮獲2018年杜魯門圖書獎及《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2019年正值中共建政七十週年,美中貿易戰事正酣,焦慮的中國官員和官媒一片同仇敵愾,認為今天美國的政策是1949年圍堵戰略之續集。他們擔心美國部隊在東亞地區的部署和訓練任務,也密切注意西藏、新疆和台灣等熱點地區,懷疑美國一如以往想從中作梗。
若要理解當今的美中台關係,就必須了解七十年前這段歷史。《迅猛的力量》帶我們重回這個歷史轉捩點的現場。
1949年頭幾個月,美國總統杜魯門面臨了迫在眉睫的外交浩劫。整個春天和夏天,毛澤東的共產黨部隊擴散到中國大陸各地,殲滅美國盟友蔣介石的部隊,並控制北京、上海和其他主要城市。杜魯門和他的助手,包括精明而無情的國務卿狄恩.艾奇遜,忙著應付快速變化的局勢,不僅要與毛澤東鬥爭,還要對付國內政敵的猛烈攻擊。杜魯門和艾奇遜甚至透過公布白皮書的消極作為,無情地指控蔣介石,並承認毛澤東的革命已超出美國的影響力。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角色,上自政府組織下至許許多多個別人士,其政策規劃與制定、諸多大膽的假設與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建言、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許多作為與消極的不作為,對後來的美中台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這動盪的一年,毛澤東在北京建立新的革命政府,為打造現代中國奠定基礎,而蔣介石則退守台灣基地。這些事件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最終導致了華府與共產中國數十年的摩擦、美國對台灣的長期承諾,以及隨後在朝鮮和越南的戰爭。
美國的決策者為了因應毛澤東的勝勢所做出的回應,彼此也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想和毛澤東打交道,有人想要對抗他,也有一些人完全不想理會他。在這些不同的主張中,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細微差異。這些爭端不僅僅是戰術上的意見分歧,也反映出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本質存在深刻的分歧,及美國自身的矛盾。1949年年底,美國將原本主要限於歐洲的圍堵共產主義政策延伸到亞洲。杜魯門政府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包括一連串祕密作業──來支持中國周邊國家。即使毛澤東鞏固了對大陸的控制,美國也悄悄提供金錢和武器給他的敵人。
本書作者凱文.裴萊諾引用中國和俄羅斯的文件資料,及最近中央情報局解密的檔案,精巧佈局、娓娓道來,也揭露許多過去鮮為人知的歷史。他透過主要參與者的眼睛來敘述這個非凡之年的故事,包括毛澤東、杜魯門總統、國務卿艾奇遜、明尼蘇達州國會眾議員周以德,以及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巧妙地將幾條不同的主線交織在一起,並加上國際政治的視角,讓我們看見一個更為豐富的歷史圖像。
凱文.裴萊諾細膩地重建那一整年的來龍去脈,變化流轉,描繪歷史如何隨著各方行動者的合縱連橫、計算與失算,隨著時序一步一步地展開。在其中,我們看到美國總統杜魯門與擘劃外交事務的國務卿艾奇遜,在理念上不時齟齬,也看到親蔣與棄蔣的勢力如何互相傾軋,以及中華民國極具影響力的第一夫人宋美齡如何運籌帷幄。隨著時局的變換,各方陣營也隨之做出調整,與時俱進。
在今天,由於北京對南海提出主權聲索,而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仍然存在;因此,1949年的時代意義,對中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在這本探討1949年蔣介石政府垮台、毛澤東共產主義勢力獲勝的作品中,這場非同尋常的政治革命至今仍影響著東亞政治。
名人推薦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涂豐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
「一個嚴謹治學與修正論觀點的典型著作。林孝庭運用多種第一手資料,說明亞洲的冷戰初期是個變化快速且出人意表的時期,並說明一新政治實體在台灣的建立乃是諸多機緣巧合所促成。本書讓我們更加瞭解現代冷戰和中國史,內容令人信服且耳目一新。」──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 China’s World WarⅡ,1937-1945)作者
「本書敘述台灣在蔣介石打輸國共內戰後成為『中華民國』最後根據地的過程,內容引人入勝。在林孝庭的生花妙筆下,這段看來淺顯易懂的故事,猶如充斥國內外陰謀的複雜冷戰故事,而這段歷史的影響,遠不只是台灣以『意外的國度』之姿現身而已。」──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Military Force and Elite Power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作者。
「對於想了解台灣問題的起源及中、美、台三角關係的讀者來說,有眾多書籍可供選擇,在其中,林孝庭的《意外的國度》熠熠生輝,某種程度上修正了前人對於台灣如何成為冷戰前線的看法。」──史蒂芬.克萊夫特(Stephen G. Craft),《顧維鈞與現代中國的崛起》(V. K. Wellington Koo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a)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孝庭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於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主要論著有《西藏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邊疆》(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現代中國的民族邊界:西方之旅》(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9-1988》等中、英文專著,以及中、英、日文學術期刊文章、專書章節、史料彙編、會議論文、百科全書詞條與書評等百餘篇。
凱文.裴萊諾(Kevin Peraino)
資深國外新聞記者,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在《新聞週刊》(Newsweek)擔任資深撰述及分社主任長達十年,曾經入圍李文斯頓外國報導獎(Livingston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他的團隊於二○○四年榮獲得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文章散見於《華爾街日報》、《外交政策》及其他刊物。著有Lincoln in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a Statesman and the Down of American Power、《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A Force So Swift: Mao, Truman,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 1949)。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現專職翻譯,譯有《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明代宦官》、《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全四卷)》、《太平天國之秋》等。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本,包括《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躁動的帝國》、《歷史的反叛》、《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美齡新傳》、《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大外交》(合譯)、《大棋盤》、《被遺忘的盟友》、《棉花帝國》、《核爆邊緣》、《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地理的復仇》以及卜睿哲的三本著作:《台灣的未來》、《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等。
林孝庭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於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主要論著有《西藏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邊疆》(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現代中國的民族邊界:西方之旅》(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9-1988》等中、英文專著,以及中、英、日文學術期刊文章、專書章節、史料彙編、會議論文、百科全書詞條與書評等百餘篇。
凱文.裴萊諾(Kevin Peraino)
資深國外新聞記者,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在《新聞週刊》(Newsweek)擔任資深撰述及分社主任長達十年,曾經入圍李文斯頓外國報導獎(Livingston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他的團隊於二○○四年榮獲得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文章散見於《華爾街日報》、《外交政策》及其他刊物。著有Lincoln in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a Statesman and the Down of American Power、《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A Force So Swift: Mao, Truman,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 1949)。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現專職翻譯,譯有《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明代宦官》、《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全四卷)》、《太平天國之秋》等。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本,包括《迅猛的力量:1949,毛澤東、杜魯門與現代中國的誕生》、《躁動的帝國》、《歷史的反叛》、《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宋美齡新傳》、《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大外交》(合譯)、《大棋盤》、《被遺忘的盟友》、《棉花帝國》、《核爆邊緣》、《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地理的復仇》以及卜睿哲的三本著作:《台灣的未來》、《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等。
內容目錄
目錄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地圖
中華民國,1945年
中國沿海與台灣,1945年
推薦序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劉維開、王文隆
中華民國紙牌屋/涂豐恩
導論
第一章 前途未卜的台灣
早期美國對台灣的觀點
趨向務實
台灣vs.呂宋之辯
界定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第二章 不平靜的開始
陳儀主政
一九四七年二月風暴
美國角色的重新評估
悲劇善後
第三章 美國重擬對台政策
打造華南地區最後的反共根據地
中國即將崩潰?
蔣介石下野
莫成德赴台
第四章 失勢的老蔣
台灣:避風港還是險地?
變生肘腋
蔣介石的寞落時刻
第五章 大陸上的最後一瞥
蔣、桂爭奪西南地盤
胎死腹中的雲南獨立運動
第六章 漂浮的國家,分裂的政策
海南島上另一個國民黨政府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四十八號文件:懸而未決的美國對華政策
未竟之黨務改造
亞洲大陸上的國民黨軍事殘部
第七章 走到檯面下的美台軍事安全關係
柯克來台助蔣
「私人化」的軍事與安全政策
溝通台北與東京盟總
美國準備發動「倒蔣」政變?
「特種技術顧問團」與美國駐台北大使館的角力
毛邦初醜聞:尾聲的到來
第八章 打造海島反共堡壘
強固台灣反共堡壘
黨務改造
台灣軍事機制的蛻變
第九章 重返大陸或擁抱海洋?
反攻大陸:誰的願望?
海南作戰方案與沿海突擊行動
難捨大陸情懷
第十章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永久化
白團:蔣介石的日籍軍事顧問
「雙胞胎」計畫
外島危機與同盟關係之建立
結語
參考書目
致謝
《迅猛的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地圖
中華民國,1945年
中國沿海與台灣,1945年
推薦序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劉維開、王文隆
中華民國紙牌屋/涂豐恩
導論
第一章 前途未卜的台灣
早期美國對台灣的觀點
趨向務實
台灣vs.呂宋之辯
界定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第二章 不平靜的開始
陳儀主政
一九四七年二月風暴
美國角色的重新評估
悲劇善後
第三章 美國重擬對台政策
打造華南地區最後的反共根據地
中國即將崩潰?
蔣介石下野
莫成德赴台
第四章 失勢的老蔣
台灣:避風港還是險地?
變生肘腋
蔣介石的寞落時刻
第五章 大陸上的最後一瞥
蔣、桂爭奪西南地盤
胎死腹中的雲南獨立運動
第六章 漂浮的國家,分裂的政策
海南島上另一個國民黨政府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四十八號文件:懸而未決的美國對華政策
未竟之黨務改造
亞洲大陸上的國民黨軍事殘部
第七章 走到檯面下的美台軍事安全關係
柯克來台助蔣
「私人化」的軍事與安全政策
溝通台北與東京盟總
美國準備發動「倒蔣」政變?
「特種技術顧問團」與美國駐台北大使館的角力
毛邦初醜聞:尾聲的到來
第八章 打造海島反共堡壘
強固台灣反共堡壘
黨務改造
台灣軍事機制的蛻變
第九章 重返大陸或擁抱海洋?
反攻大陸:誰的願望?
海南作戰方案與沿海突擊行動
難捨大陸情懷
第十章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永久化
白團:蔣介石的日籍軍事顧問
「雙胞胎」計畫
外島危機與同盟關係之建立
結語
參考書目
致謝
《迅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