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里山怎麼走(走讀從森林到海岸的四季生活) | 拾書所

請問里山怎麼走(走讀從森林到海岸的四季生活)

$ 378 元 原價 378
內容簡介


請問里山怎麼走?:走讀從森林到海岸的四季生活


內容簡介

▐ 台灣邁向里山2.0

⊙里山生活只是一種想像!?

一群人共同疼惜一塊土地的自然生態,居住在那裡的人可以安生立命,欣喜的是因為人們的適度參與,讓原本就常駐在那裡的原生動植物花草變得多樣又多元,也更積極地珍視瀕危物種且予以復育,留住大自然生態系的精采風華……;更重要的是,那不是指住在那裡的生活方式就要因襲守舊,而是可以有選擇性地遵循傳統典範古風,抑或重新賦予一些新時代的科技創新……。

然而,這樣的一塊土地會是在那裡呢?又有誰會願意在那裡生活?在那裡可以專心致力於大自然賜予的農林漁牧「過生活」嗎?可以在那裡衣食無憂而不用再漂移到都市、不必採取妥協的半X半農,就此安居樂業嗎?又或者,可以自在過生活,同時也歡迎都市人前來體驗這種生活方式嗎?難道就只能在里山實現與大自然共榮的生活,而不能就在都市的某個角落也穿插著這樣的美好生活風景嗎?……。本書訪談里山專家、里山實踐者等,以淺顯易懂且圖文兼備的方式,試圖解答這眾所期待的美好生活願景。


⊙為什麼要有里山?里山又是什麼?

里山緣起於有識之士的高度反省,有鑑於全球環境因過度開發,人類的足跡直接或間接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了60%,像是蜜蜂也列入銳減生物行列,正衝擊著人類的糧食安全。就連我們居住的台灣本島與離島,更不時聽聞道路開發,導致野生動物覓食路徑被攔腰斷為兩半,不時可聞野生動物遭到路殺的消息……。

日本是第一個探討里山地景的國家,《生物多樣性公約》於2010年遂採用日本的「里山」(Satoyama)做為這些同時關照社會、環境,又兼顧生產地景的倡議名稱,因此也稱為「社會生態地景」。還有一種充滿意境的「森川里海」說法,那是因為國際間不僅著重較靠淺山丘陵平原的鄉村地區,也連同看重鄰近海岸的農漁村聚落周圍環境、有河川溪流經過的聚落,因此也以「森川里海」、「里山里地里海」來稱呼。


⊙台灣的里山進化版 =「里山倡議」+「國土生態綠網」

其實,里山也無須倡議,因為早已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以我們的原住民部落來看,尊重土地、尊重大地所賜予的所有物產,人與人之間要如何互助等這些規範在部落行之有年,也維繫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像蘭嶼的達悟族蓋高屋、捕飛魚都有一定的禁忌規範與祝禱詞,這些規範保護了山林間樹木的生生不息,也保障了年年有飛魚可捕,這個規範的關係平衡了生產、生活與生態的關係,正是「里山里海」的實踐。

國際間登高呼籲的「里山倡議」強調生態、生產與生活的三生平衡是當前之必要,台灣已有多個公私單位陸續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而最近也就是2018年7月,農委會林務局提出縫補重要生態系的重大政策──「國土生態綠網」,也就是致力於盤點並界定保育的核心物種與熱點後,再推動生態熱點區域的縫補與串連工作,為台灣的森川里海注入了強而有力的強心針,讓台灣里山向前邁開大步,挺進台灣里山進化版。


▐ 驚艷台灣,森川里海+生物多樣

⊙台灣森川里海的生態、生活、生產!

「里山」的核心宗旨在於展現「生態-生活-生產」「三生一體」的永續發展理念,所謂的「生態」指的是自然環境變好且生物多樣化、「生活」意旨社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兼具、「生產」則指產出與經濟足以讓當地居民安生立命。里山精神更要講究的是,如何借鏡傳統生活的知識、技能、智慧,將前人那種永續利用的精神再加上現代科技,用在今天展現出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永續願景。

台灣也有「三生平衡」(生態-生活-生產」)的里山風景嗎?答案是有的,試想承襲傳統的台灣離島蘭嶼,無疑就是里山里海樣貌;說到台灣本島地形多樣化、熱帶溫帶兼有、多元文化雜揉,所以北部、東北部、西部淺山、西海岸、南部與恆春半島、東部縱谷及海岸,都有那麼同中有異或大相逕庭之處,換言之,台灣各異其趣的森川里海都各自散發著宛如珍珠般閃閃發光令人驚艷的魅力。

本書選擇六處地理位置及風采有別的里山里海,方便讓大家先從字裡行間神遊──這些對環境敏感度高的動植物都會賴著不走的自然生態,以及就連里山國際組織或里山達人都讚嘆不已的好山好水,包括:秘境加塱溪完美演繹森川里海、一年四季都是開心森林果園的里山中寮、一階階水梯田蘊藏著貢寮的無限生機、背山面海的卯澳力拚重現里海美景、綺麗山林生態的德文飄來咖啡香,以及菱角與水雉共生的官田生態濕樂園……。


⊙【里海‧花蓮加塱溪】國際里山倡議組織都驚艷的里山里海

完美演繹森川里海的加塱溪!「Kalong」(加塱)的阿美族語是「共享」之意,從山到海,被加塱溪這條紐帶串連起來,也連結起兩個不同族群的聚落,上下游居民的飲用水與生活用水,以及農田灌溉等,都倚賴這條水質清澈的溪流;而且,最特別的是加塱溪是獨流入海的溪流,孕育了數不勝數的溪蝦、螃蟹,以及豐饒的生態。

堪稱絕景的海稻田綠茸茸且櫛比鱗次鋪排開來,噶瑪蘭族農夫信守他們祖先的叮囑──半島上絕不蓋任何一幢房子,只種水稻,維持半島完整的農田樣貌;還有加塱溪上游森林發源地、綠樹環繞的復興部落的水梯田曾休耕20年,於2016年由水保局號召當地資深農夫們,重修水圳,第2年以手插秧讓「半山腰的水稻田」再現。

加塱溪的春天:居民在田裡忙插秧、海裡抓飛魚,友善樂天且收穫共享!夏日:「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是全台首例以稻田天敵棲地營造試驗區,同時也是最佳的田間教室!蛙鳴聲、孩童嘻笑聲交織成美麗樂章。秋冬:蝦蟹迴游性生物證明了這裡的好水質,尤其大和米蝦、網球蝦竟是野生經濟物種,真是小蝦米立大功!


⊙【里山‧南投中寮】台版淺山森林的「生態、生產、生活」和諧樣貌

中寮四季都有讓人和動物吃得開心的水果園。921地震後力圖站起來,居民多以種果樹維生,次生林間往下參雜著果園,日照充足,日夜溫差大,非常適合種出甜分足且水分夠的水果,不同季節採收著橙黃蕉黃等纍纍結實的景觀,屬於森林與農作交錯鑲嵌的里山樣貌。

過去主要作物為香蕉與檳榔等淺根性經濟農作,完全不具水土保持功能,加上缺乏其他天然植被,農夫們運用大型機具除草、翻土等,都會讓地表的水往下滲,讓經歷過921地震、世居當地的果農特別謹慎。經過20年重整,農夫注重排水與生態並進,不再過度單一化耕種,間雜種植不同果樹。

理念先進的農夫毅然決然將柳丁果園開挖成生態池,如今四周長滿大安水蓑衣、穗狀棋盤腳、野薑花等,池裡有水菜,裡面的田蚌跟孩子的臉一樣大,還有虎皮蛙、梭德氏樹蛙、澤蛙、小雨蛙、拉德希氏赤蛙等。果農們還曾送過小石虎到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讓中寮成為保育石虎的要塞。溪裡,則常見石賓魚、高山鯝魚,以及外來的山鰱仔。另外,四季常見台灣野兔蹦跳山林間,不時也有穿山甲的腳印,而最讓果農頭痛的則是台灣獼猴和松鼠、山豬,這可說是另類天災。


⊙【里山‧新北市貢寮】離繁華都會很近又療癒的里山生活秘境

貢寮復育水梯田讓生態大好,山間水梯田成了許多生物的關鍵生態補償區域。終年蓄水的水梯田,也能延緩降雨洪峰到達的時間,防止土壤流失。貢寮成立多年的「和禾生產班」,致力於小而慢的友善農耕方式,農夫堅守不用藥;田裡要終年蓄水;在地育種,杜絕防治外來種;僅能用小型機器……。

在生態保育面上,有著典型台灣東北區域諸多小型溪流生態樣貌,為保育台灣迴游性魚蝦蟹貝的熱點之一;也是無數離不開水的淺水域原生水生植物所剩無幾的一艘方舟,許多早已消失多年的蜻蜓再度被發現,600餘種生物在這裡被發現並紀錄下來,讓昆蟲、小草花,還有躲著人而夜間卻大開趴的野生動物們,如食蟹獴、白鼻心、鼬獾、麝香貓等找到安身立命的角落。哪天當你造訪時,還會聽到兩隻食蟹獴在水梯田上,一路邊互嗆一邊打鬥著。

水田、溪流、山澗、濕地,迤邐到大海等一連串所構成的水系,像條臍帶般串起貢寮、東北角乃至於台灣。中央山脈的森林細碎物質被奔流的河水搬運到下游的田寮洋,當年移民來貢寮的先輩沿著森林,找到緩坡順勢開墾,從終日日照的南向坡田,逐一被屯墾,造就了有森有川的濕地環境與百餘年來的水田耕作,鑲嵌出台灣獨一無二、非典型的里山聚落。


⊙【里海‧新北市卯澳】台灣第一座漁業示範區,彰顯里海精神

全村總動員,齊心重現海角樂園!卯澳坐落於三貂角西側,境內三條野溪從村落匯流入海,並將山裡的養分沖刷到卯澳灣,造就灣裡食物多、動物多。卯澳海灣渾然天成,據說從高處俯瞰,形狀就是個「卯」字,因此得名「卯澳」。卯澳先民本以漁業為主,以農業為輔。今日,沿著卯澳三條溪途中可見水田痕跡、砌石老屋,山腰間有一座三角埤,是往昔灌溉所需。

被政府挑選為第一座漁業示範區。在漁業資源日益緊縮的現在,漁民自律推動護溪川行動,並自發組成的「巡守隊」,改變過去的捕撈模式。像是消費者最愛吃身圓的母螃蟹,反而被卯澳漁夫放生,那是為了讓母蟹能回到海裡繁衍下一代;漁民也配合政府冬季限採海藻政策,不僅保護海洋生態資源,增加魚蝦棲息地。這種不竭澤而漁的「放生」漁作方式,正是當地漁民共識的「永續」漁法。

「一日漁夫」深度體驗里海生態教育是在地里長的新構想(仍等待法令鬆綁),讓卯澳成為里海生態教育兼旅遊地點,更深一層的意涵是認為海洋國家的國民應該要親近海,而不是懼怕海。當有更多國人都能到海上一遊,進行機會教育,日後在親近海洋或食用海鮮時就會有一定的知識,等於也參與了海洋生態保育。只能說,現今中壯年的卯澳漁夫們,都曾親眼見證卯澳漁業的極興盛,轉而邁入衰敗,也從衰敗中反省,向挺進永續方向邁開大步。


⊙【里山‧屏東德文】遵循與萬物共生的相思林下咖啡

全境雲繞霧鎖,為極宜種植咖啡的高度,如今儼然已是綺麗生態的咖啡山村。百年前日人上山踏查,決定在當地試種咖啡,德文部落成了新興飲料作物的種植場域。時至今日,德文的咖啡樹不是低密度的小量栽培,就是宛若行道樹般與淺山的林木共存,也就說咖啡樹是林下經濟型的作物。

部落裡種咖啡樹之外,也鑲嵌著粟黍旱田、果樹,而且只取自家所需的友善土地耕作,不見大面積單一作物栽培,僅在兩、三分的土地上採取間作、雜作、輪作各種作物。更特別的是,部落裡九成人口都與咖啡結上不解之緣,比方當地小學開設咖啡特色課程研發、咖啡教室管理等課程,孩子們自幼就慣見咖啡了。友善土地的林下咖啡種植,儼然成為德文部落的主要特色,族人更自許邁向全國典範咖啡山村、世界級的咖啡山村。

部落裡的人也會進入林地打獵、在溪裡捕魚,補充蛋白質的攝取,但因不貪多,迄今仍未破壞小型哺乳類動物的棲息生態,都能看到獼猴、松鼠、白鼻心、食蟹獴等都出沒。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範圍的德文,這一廊帶也被稱為「紫蝶幽谷」,每年從11月至隔年3月,大批紫斑蝶集中遷往大武山麓的山谷躲避寒冬,德文也見得到這些翅膀華麗璀璨的蝶影翩翩。


⊙【里地‧台南官田】生態復育成功指標:水雉、菱角來當家

水雉與菱角共生的濕樂園。在嘉南平原的台南官田區,雖然是屬於農田濕地生態系,卻由水稻與菱角的輪作,地貌迥異於北台灣,也成為不同生物的棲息地。說起台灣菱角產業,官田是重鎮,水雉所依賴的菱角與水體所構成的濕地,讓水雉、彩鷸這兩種台灣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鳥類特別愛棲息此地。

在這大片原本是台糖甘蔗田,以復育水雉為前提,轉變為人工濕地,裡面發現了傍水而生的蛙等兩棲類,還有昆蟲與水鳥等依水生存的動物也棲息於此。春天種下菱角幼苗,經過90到120天成熟菱角葉鋪排滿水田時,也提供水雉等水鳥充分的食物來源。最為人所稱道的是,這裡不僅是水雉的棲所﹐更讓人了解水雉的求偶、交尾、產卵、孵蛋是如何仰賴菱角田進行,形成水雉與菱角田交織的動人地景。

官田是一期稻作一期菱角,前面的稻子結穗收割之後就變成採收菱角,這時候會看到很多農民跪著踩收。採收的景色也是跟人家不一樣,形成了很特殊的文化地景。當採收後,官田村裡一群群農民聚集在一起剝菱角,剝了之後再運送出去,就是一整個菱角產業文化。官田的菱角產業文化,恰好也蘊含了可以讓水雉在此地安生立命的意義。


▐ 有森川里海環繞,無比幸福

那麼,想以行動支持里山,要怎麼做?要體驗里山生活,要如何參與?想盡一己之力協助里山,要怎麼開始?甚至,想返鄉里山或移居里山專心從事農林漁牧,如何回鄉成家立業能夠不用耗盡家產,也不用半X半農?

書中例舉好幾個成功案例,像是貢寮有專業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進駐協助復育水梯田,生態就伴隨著水梯田注水變得多樣化,甚至還取得政府認可的綠保標章的「貢寮和禾米」販售;德文部落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團隊的輔導之下,發掘當地不隨意破壞森林、不過度干擾土地的林下咖啡價值,加上魯凱族及排灣族特有的文化風情,這裡是連日本學者都讚譽有加的里山;宜蘭的「新南田董米」也赫赫有名,在當地推動者不是任何單位,而是一位愛鳥人成功說服當地農夫棄慣行農法轉為無農藥、無化肥耕作,甚至也將賣米利潤直接回饋給農夫與社區,果然這裡的鳥類大增,人、田地和鳥兒都受益……。

這些案例已透露出解答,原來有人適度參與的大自然,生態變好且生物變多,而生產品質優良的作物除了自用,還有產出可以讓消費者願意掏錢購買或長期支持;換言之,有眾人支持的綠色消費,是里山的強力後盾,方式可以是採買里山農漁山產,或者是前去生態體驗旅遊。

如果挖掘在地特色有著無法突破的瓶頸,建議敞開心胸讓學術研究者、NGO夥伴等進駐,當然如果有志於返鄉的青年用不視野看待故鄉,也會找出過去不曾察覺的人事物。還有一種逆向思考,里山不應該只存在於森川里山,這樣的觀念也不限於大人世界,推動里山的新見解是:里山觀念要融入在國民基礎教育之中,實踐在都會公園裡的任何一隅,重要的是要讓森川里海遍地開花,把生態找回來不再是口號。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社團法人臺灣環境教育協會
•成立於2008年12月。以關懷生態、熱愛土地為宗旨,成立以來努力於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環境之美,關心臺灣環境遭遇的問題,並引介知識與科學之力,理性思辨友善地球、環境永續的課題。


作者簡介

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的書寫。
•曾於多家媒體擔任主管,以及網站總編輯。
•著有《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臺灣之美》、《愛,無所畏》、《家庭相簿-留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大佛有抑無》、《青春,壯遊!》(合著)等書。


【繪者簡介】

蔡靜玫

•因為喜歡畫圖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插畫設計相關作品:
【彩色圖解】環境荷爾蒙
疾病,從大腦失衡開始
【彩色圖解】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