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內容簡介
真正的民主精神不在制度,而是活躍於你來我往,
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人溝通,找出大家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
每個國家都面對一些意見分歧的問題:高教未來該何去何從、老貧人口誰照護、安樂死是否該合法化,甚至轉型正義能如何在回望痛苦中探究真相又不挑起對立?德國尤其如此。
德國,國情與歷史複雜,是個始終不和諧的社會。但即使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還是有能力在廢墟中重建國家、與東歐和解、處理納粹問題、完成統一的和平革命與許多驚人的成就,成為歐洲的心臟、世界的強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一直存在著「爭論文化」(Streitkultur)。
爭論文化貫穿西方歷史,影響思潮。德國更深信據理力爭才能釐清事實,不管社會多麼激烈分裂,爭論仍是維繫成熟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能將國家與社會帶到更好的地方。
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小塊台灣,是值得我們激烈呵護的新生民主。
勇敢使用理性,我們需要民主,但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
作者蔡慶樺,兩度獲得人權新聞評論獎、並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長年派駐德國,對德國社會文化與德意志思考,有深入觀察與見解。他在本書以許多德國社會的爭議,包括國族認同、移民議題、同婚與其他同志權益等,闡明德國如何在歧異中據理力爭,不放棄尋找,得以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爭論中逐漸走向成熟。
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臺灣的脈絡中見到。 希望能藉由這些高度複雜、立場鮮明的爭論中觀察一個國家,反思台灣。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針鋒相對後如何團結合作?
異中求同,而不是求同一。即便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仍然願意一起爭論,一起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彼此共容。即使困難重重,也值得學習。
強力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駐德記者 林育立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
(依姓氏筆畫排序)
內容簡介
真正的民主精神不在制度,而是活躍於你來我往,
與各種不同意見的人溝通,找出大家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
每個國家都面對一些意見分歧的問題:高教未來該何去何從、老貧人口誰照護、安樂死是否該合法化,甚至轉型正義能如何在回望痛苦中探究真相又不挑起對立?德國尤其如此。
德國,國情與歷史複雜,是個始終不和諧的社會。但即使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還是有能力在廢墟中重建國家、與東歐和解、處理納粹問題、完成統一的和平革命與許多驚人的成就,成為歐洲的心臟、世界的強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一直存在著「爭論文化」(Streitkultur)。
爭論文化貫穿西方歷史,影響思潮。德國更深信據理力爭才能釐清事實,不管社會多麼激烈分裂,爭論仍是維繫成熟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能將國家與社會帶到更好的地方。
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捧著一小塊台灣,是值得我們激烈呵護的新生民主。
勇敢使用理性,我們需要民主,但此刻民主特別需要我們。
作者蔡慶樺,兩度獲得人權新聞評論獎、並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長年派駐德國,對德國社會文化與德意志思考,有深入觀察與見解。他在本書以許多德國社會的爭議,包括國族認同、移民議題、同婚與其他同志權益等,闡明德國如何在歧異中據理力爭,不放棄尋找,得以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爭論中逐漸走向成熟。
這些問題也可以在臺灣的脈絡中見到。 希望能藉由這些高度複雜、立場鮮明的爭論中觀察一個國家,反思台灣。我們爭執了,然後呢?摩擦如何再轉為尊敬?針鋒相對後如何團結合作?
異中求同,而不是求同一。即便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仍然願意一起爭論,一起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彼此共容。即使困難重重,也值得學習。
強力推薦
報導者總編輯 李雪莉
駐德記者 林育立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蔡慶樺
高雄出生,苗栗、臺南長大,臺北求學,後移居臺東。在臺灣跟德國讀外交、哲學及政治。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治歐陸思想史。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蔡慶樺
高雄出生,苗栗、臺南長大,臺北求學,後移居臺東。在臺灣跟德國讀外交、哲學及政治。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治歐陸思想史。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內容目錄
目錄
專文推薦1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
專文推薦2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
好評推薦2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前 言 爭論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1.德文、麵包店、猶太人、恐怖份子?一些關於種族主義的德國思考
2.我們徵求勞動力,結果來的是人:談戰後西德的移工
3.他們都曾為人所愛:《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
4.藍光中的德國:一位女警的緊急呼叫
5.融合、難民、移工、排外:德國歷史中的越南篇章
6.在自己的國家成為異鄉人:談德國「憂心公民」的語言
7.除草劑政變:德國農業部長為何一意孤行?
8.巴拿馬文件揭露的正義問題
9.《女性及男性領導階層平等法》與兩性經濟平權
10.身體是國家的?德國的器官捐贈制度改革辯論
11.為什麼她們不願生孩子?
12.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13.德國,職業教育之國?
14.德國的博士頭銜狂熱
15.媒體的平庸化
16.二〇一七年,德國政壇最值得記下的五件事
17.永無止盡的爭吵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回顧二〇一八年德國大事
18.夏天的童話:每回捧起金盃後的國族辯論
19.我們都盡己所能地直視歷史的真相:一次改變了德國的演講
20.納粹政權核心的無知者?
21.藝術自由與政治正確之間
22.不要就是不要:德國修法強化保障身體自主權
23.外牆之爭:當德國大學塗掉那首詩
24.德文,男人的語言?
25.惹惱教宗卻備受尊敬的批判者:悼德國樞機主教雷曼
26.德國的老年浪潮來襲
27.告別的勇氣: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
28.反骨神學家談安樂死:活著與死去都應有幸福的權利
出處
專文推薦1 德國文化觀察家 & 作家 神奇海獅(李博研)
專文推薦2 廣告導演 & 作家 盧建彰
好評推薦2 教師 & 作家 蔡淇華
前 言 爭論文化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1.德文、麵包店、猶太人、恐怖份子?一些關於種族主義的德國思考
2.我們徵求勞動力,結果來的是人:談戰後西德的移工
3.他們都曾為人所愛:《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
4.藍光中的德國:一位女警的緊急呼叫
5.融合、難民、移工、排外:德國歷史中的越南篇章
6.在自己的國家成為異鄉人:談德國「憂心公民」的語言
7.除草劑政變:德國農業部長為何一意孤行?
8.巴拿馬文件揭露的正義問題
9.《女性及男性領導階層平等法》與兩性經濟平權
10.身體是國家的?德國的器官捐贈制度改革辯論
11.為什麼她們不願生孩子?
12.人人都讀大學的瘋狂國度
13.德國,職業教育之國?
14.德國的博士頭銜狂熱
15.媒體的平庸化
16.二〇一七年,德國政壇最值得記下的五件事
17.永無止盡的爭吵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回顧二〇一八年德國大事
18.夏天的童話:每回捧起金盃後的國族辯論
19.我們都盡己所能地直視歷史的真相:一次改變了德國的演講
20.納粹政權核心的無知者?
21.藝術自由與政治正確之間
22.不要就是不要:德國修法強化保障身體自主權
23.外牆之爭:當德國大學塗掉那首詩
24.德文,男人的語言?
25.惹惱教宗卻備受尊敬的批判者:悼德國樞機主教雷曼
26.德國的老年浪潮來襲
27.告別的勇氣:死亡很強大,但「愛」能夠更強大
28.反骨神學家談安樂死:活著與死去都應有幸福的權利
出處
ISBN: 9789863985082